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致父亲     
正父亲离开我已经有整整21年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想对父亲说说存在心里好久的话:想起1995年的那个大年夜,准备好了的年夜饭你还没来得及吃,便匆匆离开了我们……大年三十的下午,你问我:"你个人问题怎么样了?"我烦燥地回答:"没有。"谁想到那竟是我与你最后的谈话。想起自我记事起,你总是带着我到处走亲串户。三个女儿里你只带我,不只因我是老大,乃因我能走路,更因你只想让生长在缺衣少食家庭中的我能出去在各家吃口饱饭。终于高中毕业了,但离大学校门只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2.
主爱在我心     
赵民 《天风》2008,(8):40-41
题记:医学精英和心理学家都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我还有什么出路呢? 我受洗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是主给我的慈爱和恩惠真是很大的.把我从一个不可救药的病人、充满怨恨的罪人,彻底地改变过来,变成了一个有爱心、有信心、有活力、有勇气的新人,真是感谢主!  相似文献   

3.
敏俐  渊声 《天风》2014,(10):64-64
问:我们夫妻结婚三年来感情尚好,但近来在对双方父母的关系问题上常起争执,原因不外乎我们各自都在乎自己的父母.我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仨馒头     
那天我和妻围桌而坐,各自吞咽着日复一日的晚饭。我一边吃一边无意地环顾着被家具和电器塞得满满当当的房间。这是一间集体宿舍规格的住宅,我和妻合理不合法地在这里已住了一年多了。 饭吃得已有七分饱了,妻和我都放慢了咀嚼的速度,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了起来。从明天吃什么聊到物价问题,从将要出世的孩子聊到《教师法》。最后话题集中到了房子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阙保平 《中国宗教》2023,(10):56-57
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目前中国五大宗教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基督教中国化问题可能要比其他宗教更加艰巨而且复杂,因其固有的非传统性结构问题,以及传统性和非传统性思想问题导致的不稳定性问题。今天我要简单谈两个涉及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一个是中国基督教现代性问题,另一个是中国基督教由救赎基督教向道德基督教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6.
后形而上学能否回答"良善生活"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篇小说《施蒂勒》(Stiller)中,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让施蒂勒这位公诉人发问道:“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能做些什么呢?我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它让我迷惑不已”。①弗里施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善于思考的读者为了替自己操心,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伦理问题:“我在有生之年应该做些什么呢?”长久以来,哲学家们一直都认为能够对此给出令人满意的建议。然而,时至今日,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再也无法自信地就个人甚或集体的生活设计问题给出指导性的答案。阿多诺(TheodorW.Adorno)的《最低限度的道德》(MinimaMoralia)开篇借…  相似文献   

7.
颜敏 《天风》2008,(8):28-31
圣夏的工作(约16:5-15) 耶稣说:"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你们中间并没有人问我: ‘你往哪里去?'"(约16:5)基于彼得和多马在前面已经问过这个问题,耶稣这句话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参约13:36;14:5).  相似文献   

8.
中奶奶: 我看了以前登的那篇文章,很想就宗教信仰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与妈妈谈了自己的想法,妈妈很支持我,并鼓励我参加这样的讨论。于是我就把我最得意的一些想法写出来,讨论一下心理学与宗教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何老师,上次您谈到宗教问题,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尤其是记住了把灵魂托付给别人确实是重要的事,要十分慎重。但是,在我的同学和朋友中间,我还注意到一种现象,即他们并没有宗教信仰,好像也没打算去信教,但是普遍都对一些神秘现象感兴趣,有的还沉迷于其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哲学动态》2008,1(3):19-24
有没有情感理性?何谓情感理性?这可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我对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解.我认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情理"之学.  相似文献   

11.
在深秋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男子走进了心理咨询室。他满面愁云,好像有好多话要说,但又坐在那里低头不语。“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和我讨论?”我首先发问。以打破僵局。  相似文献   

12.
正似水流年,逝者如斯。我从1984年硕士毕业归国后,迄今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已逾30春秋。在此期间,前15年主要翻译西方美学著作并根据教学需要研究相关的美学问题,后15年主要研究"轴心时期"的古希腊和先秦思想,侧重其中的道德诗学理论及其人文化成的理想追求等问题。在这30年里,除了教学需要花费诸多时间和精力之外,我基本上是过着"从吾所好"的准自由职业生活,并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少有杂事干扰,自得其乐地研读于书斋,执教于学堂,行游于郊野,访学于海外。  相似文献   

13.
罗文藻是第一位中国神父,又是第一位中国主教,字汝鼎,号我存。福建福安罗家巷村人,生年说法不一,根据第一手资料推算,生年为1616年。1633年9月24日在方济各会士利安当手中接受洗礼,洗名额我略。利玛窦赴南京,与耶稣会士讨论中国礼仪问题,罗伴同前往;1635年又随利到菲律宾汇报中国礼仪之争情况。1637年又陪伴两方济各会士到北京,与汤若望商讨中国礼仪问题,后回福建传教。1639年多明我会士黎玉范神父被驱逐,又伴黎经澳门赴马尼拉,次年返闽。1644年10月10日又陪利安当到菲律宾,遇飓风,漂泊到安…  相似文献   

14.
人文宗教相对于拜神教来讲,它崇拜人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儒家到佛教都有这个特点。宗教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宗教最终都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谈到佛教、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年近八旬的楼宇烈教授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由于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多小时,我到达时候,楼老师上完一早上课也刚进家门。看到他毫无倦意,我笑言:"老师这些年好像精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双向关系及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分别在初一和初二上学期,邀请流动儿童(男孩157人,女孩124人;M年龄=13.09岁,SD=1.13)填写歧视知觉问卷,邀请父母及老师评价流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男孩知觉到的歧视和学校适应问题显著高于女孩。流动儿童第一年知觉到的歧视正向预测其第二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但儿童第一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不能预测其第二年的歧视知觉,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表明,歧视体验和知觉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具有单向的、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圣经是有关天主圣言的圣事。圣经不该只躺在祭坛上,受人崇敬。它要与教友一起生活,做我们信德的食粮。只有神父和修女们拥有圣经还远远不够,诸位教友应该人手一本才好。 “若没有人指导我,怎能懂呢?”这是《宗徒大事录》记载教会初期一位教友提问题,而斐理伯借助对圣神的智慧告诉这位教友,依撒意亚预言的正是有关耶稣的福音(宗8:30)。 这个小小的细节激发了我翻译、编著第一本《牧灵圣经》的灵感(此圣经的初版为西班牙语版)。那时是一九七一年,我离开服务了十九年的巴黎教区,刚到南美洲的智利传教不久。我的初衷是想要翻译…  相似文献   

17.
自九九年师范毕业后,从教十余年,教过不少呛学生,问题学生。在跟他们斗智斗勇的接触中,我得到了学生的爱,获得了当教师的成就感。下面这个成功案例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参加一个聚会.见到了很多久未谋面的朋友。大家谈各自的状况,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挫折的忧伤。但是,我却发现,不论男女性别的不同,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差异,也不论什么职业的差别,更不论官职的高低,大家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都深深陷进了焦虑的情绪之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平静安然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住房的贷款问题,将来的养老问题,社会的治安问题,职称的晋升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残酷地折磨着大家的身心。  相似文献   

19.
李世峥 《天风》2008,(7):29-29
前些天,一位姐妹在QQ上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们教会的牧师年纪并不大,却得了绝症,许多信徒对此疑惑不解,也有人因此而信心软弱.听完她的讲述,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和她探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就事论事,和她有较长时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问:家人与我的关系总体上不错,但家中除了我,其他人都没有信主,有时会因为信仰问题而产生一些冲突,这使我感到不安。作为基督徒,我当然盼望家人能早日皈信,但我向他们传福音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该怎么办?一位姊妹:张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