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于抱持科学价值和伦理规范的专家群体来说,他们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多重的伦理围困。在伦理围困的背后隐藏着两大内在的伦理张力,即科学系统的真理性承诺所导致的专家专断性与政治系统的平等性承诺之间的张力,专家的价值中立性承诺与社会嵌入性之间的张力。两大伦理张力诱发了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民主危机和社会信任危机。为了纾解这两大张力及其危机,建立“双阶民主”和全过程审查机制就成为重要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考察社会生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认知为目的而进行的描述和分析,本文称之为科学认知的考察方式;一是以价值评价为目的而进行的规范建构和辩护,本文称之为规范理论的考察方式。它们代表着社会理论的两种不同进路,而一种蕴含丰富的社会理论往往需要在二者的交叉融贯中阐释问题。规范性的考察进路以规范性问题为核心,但规范性问题牵涉到对作为其条件的事实的考察,因而不可能脱离认知性考察;认知性的考察进路以事实性问题为核心,但任何事实总是属人的事实,因而不可能与价值立场相隔离。唯物史观关注的核心是历史必然性,它同时又建立…  相似文献   

3.
社会评价专家的标准之确立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完全相信并遵从专家的意见,"第二次浪潮"揭示了专家意见的非理性机制,同时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因素是专长拒斥不掉的认识论特征,"第三次浪潮"在技术层面上要求回到对专长本身的讨论上来。当前在对专长的技术分析上有两条路径发展较为成熟:以德雷福斯为代表的"个体主义"和以柯林斯为代表的"集体主义"进路。二者虽然都抓住了"身体"这条线索,开展了"经验研究",但是德雷福斯研究的是日常经验,柯林斯研究的是科学经验,这导致二者在看待涉身性和意会知识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两种进路分别站在了专长哲学的两极,如何弥合二者的分歧,在介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找到中间道路,将是专长哲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决策与决策执行的关系——一种行动理性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分析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人类理性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指出决策研究中存在的“理性分析范式”偏面地把认知分析当作人类理性的本质,忽视了行动的作用,提出了人类理性是“行动理性”的思想。行动既是一种分析方法,是人们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决策问题的独特手段,也是人们创造外界环境、实现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由此提出,决策研究,尤其是组织决策研究,应该重视“行动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们一般认为病人或病人的代理人有权与医生共同参于医疗决策,这使我们有必要对“价值”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对价值的不同理解暗示着不同的决策模式.在三种最基本的价值理论中,快乐主义理论和欲望满足理论预示着病人主观的意识经验或偏好是病人最佳利益的决定因素,它们都不能单独作为临床伦理决策的合理基础.而实质性善理论试图为我们提供何种事物使生活变得更好的实质性判断,虽然这一理论还有广阔的讨论空间,但可以引导医生与病人在各种价值之间达到平衡,做出更为有效的临床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6.
论儒学基本原理与民主政治的兼容与接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是可以兼容和接轨的。儒家以代表“天意”的“民意”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依据 ,符合民主政治的权力观 ;儒家的“性善论”可以用来论证民主制度的合理性 ;儒家的“中庸”从政治决策的意义上来说往往是民主程序的自然结果 ;儒家提倡的“特立独行”精神所体现的负责任的个人主义是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导言: 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若干进路从最近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看, 以往的科学哲学都可以被称为传统科学哲学。而在传统科学哲学中, 我们知道, 按照历史进程它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即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两个阶段。逻辑主义的科学理性研究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分开, 认为对理论理性的逻辑分析是理解科学理性的唯一途径, 并把实践理性归入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许多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在否定逻辑主义方向的前提下, 因为未能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重新整合, 从而对科学理性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怀疑主义态…  相似文献   

8.
陈欢 《世界哲学》2020,(1):136-143,F0003
关怀的本质为何?这是当代关怀伦理学家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斯洛特是美德进路的代表,他将移情视为关怀的基础;相应地,赫尔德持实践与价值理论立场,认为关怀是遵循着积极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在多篇文献中,赫尔德质疑了斯洛特的理论主张,并提出了四点批评。斯洛特虽回应了赫尔德的意见,但多以澄清问题为主旨,并未直接对实践与价值理论作出评价。然而,实践与价值进路的关怀理论是存在问题的,它不仅无法驳倒美德进路,甚至其自身的合法性也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自发生成论”和“理性创设论”是传统道德哲学关于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两种理论模式。“自发生成论”认为,伦理道德不是纯粹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人类行为实践的自然结果;“理性创设论”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自觉建构的结果,是人类理性创设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模式都以抽象的人性为其理论基础,无法合理解释个体与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基于现实伦理实体的“创生拓展”应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发生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活充满抉择,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人们常需寻求他人建议,抑或直接请他人代己决策.诸多研究探讨了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以及代他人决策之间的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动因之一在于考察何种条件下的决策更优或更“理性”.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决策或他人决策(向他人建议或代他人决策)均有可能更易违背理性决策原则,隐含着他人决策优于自我决策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智慧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研究者一般从认知(建构水平理论)、情绪(类型和卷入度),以及动机(调节聚焦理论)三种视角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进行解释.本文作者提出基于理由的决策(reason-based account)假设来解释自我-他人决策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从决策过程及脑机制上深入考察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吴猛  和新风 《学海》2002,(5):80-84
罗尔斯的“万民法”理论尽管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有着种种关联 ,但决不是后者的现代版。二者有着深刻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和平观”的具体方面 ,更在于二者从根基上相去甚远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 ,以形式的实践理性为核心的批判理论 ;而罗尔斯的万民法理论则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姿态、紧紧围绕现实的计算理性出发、为“宪政民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作辩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适应与认知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问题广受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但他们对人的决策行为有不同的解释。该简要回顾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的决策理论,包括预期效用理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主要介绍了“生态理性”观对人的决策心理的研究,着重介绍了研究发现的几种启发式策略,如“一个理由策略”,并探讨了他们在人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中最后分析了决策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考察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供建议是否存在认知和偏好上的差异。实验一采用2(自己决策/为他人建议)×2(价值:高/低)×2(可行性:高/低)被试间设计, 165名被试代表自己或他人评价选项的吸引力。实验二采用3×2混合设计, 81名被试代表自己、相似或不相似他人, 为“高价值-低可行”和“低价值-高可行”两选项出价。结果支持了“自己-他人决策差异”:自己决策比为他人提建议在更大程度上受可行性高低的影响, 更为偏爱可行性高的选项; 人际相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曾分别讨论过醉酒与愚夫的问题,但它们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霍布斯之所以前后对醉酒持有不同态度,是因为他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理性概念,因而事实上采用了两套不一样的自然法.他以几何学演绎的方式建立公民科学的抱负要求他在两种潜在的理性概念之间确立严格的演绎关系,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两种理性概念的并存与冲突,是他批评过的“愚夫”现象必然出现的根源,而他对“愚夫”的批评因此也注定是不充分的.从他对“愚夫”问题的处理来看,他的契约论虽然始于严格演绎的抱负,但最终未能实现其建立几何学式公民科学的目标.霍布斯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表明,一种具备实质伦理内涵的实践理性概念乃是一种健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绝对命令伦理学和协调伦理学——四谈工程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对命令伦理学和协调伦理学是两种具有不同性质、不同理论假设和不同特征的伦理学立场和伦理学进路。由于决策在工程活动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决策伦理问题在工程伦理学中也占据了中心位置。在工程决策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工程中伦理因素和非伦理因素的关系,强化工程决策中的伦理意识,正确处理决策伦理和伦理决策的关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工程决策中涉及伦理要素的“内外双重协调”问题。文章最后分析了协调原则和共同体、共识和共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最优化决策者追求决策的最优解,满意型决策者寻求决策的满意解.已有研究以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两类决策风格的概念并且从两类决策者的决策特征和心理指标这两个角度详细对比了两类决策风格的差异.就纯粹的经济学效益、主观的心理学意义和现实的决策选择这三方面而言,“两类决策风格孰优孰劣”是一个因人而异,因决策目标而异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在清晰界定两类决策风格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测量工具,从而深入探讨两类决策风格的领域特异性、与正性情绪的关系及其心理悖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相承先秦儒学与宋明新儒学的发展,现代新儒家以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或曰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家传统经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陷入“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零落困境之后兴起的,如何既保守儒家传统而又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衔接就成为儒学之现代复兴所面对的时代课题。如所周知,儒家传统素重道德理性或曰德性精神,而现代社会则以理智理性的发达为其基本特征。因此,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就进而落实为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对此,现代新儒家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第二代新儒家的重牟宗主将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概括为“内圣开出新外王”,堪称是代表了现代新儒家的基本共识。这里所谓“内圣”就是儒家所素重的心性之学,而“外王”则是指以民主和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由于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鲜明地保持了德性优位性,而民主与科学则均是现代理性主义生活实体的产物,显然,“内圣开出新外王”实际上所论的正是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7年Richard H.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催生并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经济管理中的行为异象。文章以消费决策、金融管理决策两大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外在逻辑, 以心理账户的设立、运算和关闭过程的特点为内在逻辑, 重点探讨了消费决策中的“标签效应”、“预算效应”、“价格幻觉”、“解耦效应”和“效用偏差”; 金融管理决策中的“粘蝇纸效应”、“薪酬感知之谜”、“税收-投资之谜”、“会计信息披露之谜”和“处置效应”十大行为异象。文章进一步提出未来可能的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通过眼动技术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揭示心理账户影响行为决策的内在过程及神经机制; 二是将心理账户理论应用于“以小拨大”的行为助推, 助力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内部长期存在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与决裂,这一矛盾加剧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第三种文化兴起后,既不赞同非此即彼的单一文化观,也不认可两种文化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提出了“数据、理论、阐释”三位一体的“综合科学”概念和以“磁力”主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积极倡导人文与科学文化的宽容、批判性反驳与合作精神,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两种文化的观念束缚,有望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20.
王亮 《哲学动态》2023,(5):115-126
现实道德情境的复杂性对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深度应用构成了极大挑战,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算法“自上而下”的路径无法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相反,美德伦理“自下而上”的路径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具体来说,美德模范的“仿效”式学习和注重道德经验的“实践智慧”既保证了道德决策的情境敏感性,又确保了复杂情境道德决策的可靠性。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自下而上”的美德习得路径与一些机器学习方法高度相洽。因此,美德伦理可以作为情境适应性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