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时下常听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其实,应该说这是正常现象,世态本有炎凉,正如自然界本有冷热寒暑一样,而人心也绝对不会回复到生产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的思想状态。我们不能奢望社会上人人都对自己温暖如春,自己永远都处在一帆风顺的好境遇之中。既然世态本有炎凉,人生必有风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  相似文献   

2.
我是《天风》长期的读者,从第一次看到《天风》至今已有33年;我也是《天风》的铁杆支持者,订阅《天风》至今也有27年;我还是《天风》殷勤的作者,从第一篇投稿《天风》至今已有25年。因此,《天风》是我灵程路上的良朋益友,是我读书的良伴与教牧工作的重要参照!我与《天风》有一个情结,愿与各位分享。  相似文献   

3.
胡志刚 《天风》1995,(2):6-7
自1994年12期《天风》拿到手,我手头已经有27期了。可以说,《天风》是我的新朋友。比起老读者来说,我读过的《天风》还不算多,但是这一位新朋友,我与之相识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每一本《天风》我都读过三四遍以上,这样算来,我也已经读过100多遍了。《天风》激发我的爱心,伴随我的灵程道路。我读《天风》  相似文献   

4.
满耕 《法音》2003,(8):37-40
最早接触《金刚经》是在15年前,记得那时候每周必到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参加经论研讨班,聆听畅怀法师讲说《金刚经》。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师在解释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后,我仍然是懵懵懂懂,一头雾水,但这并未减少我对《金刚经》的热爱程度。此后我将《金刚经》作为日课之一,希望藉由每日的持诵,熟能生巧,渐渐了解《金刚经》的真义。不久,我在台湾聆听沈家桢居士讲述他与《金刚经》的一段深厚因缘,接着承蒙同窗挚友、曾任西来寺监院的满兆兄馈赠赵孟瞓手书的《金刚经》复印本于我,这个因缘再次燃起我对《金刚经》一…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8)
<正>我是《天风》的忠实读者。我爱《天风》,喜读《天风》的文章;它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我不知《天风》复刊前的内容如何,但我深知《天风》从1980年10月20日复刊后的点点滴滴。因我从《天风》复刊后至今的35个年头,每年都订阅,从不间断;并且将每年的《天风》装订成册,保存至今,无一遗漏。转眼间,《天风》创刊70周年,复刊35周年,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记得35年前的一天,当收到《天风》复刊号时,我一到家门口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天风》,一边走一边看,爬楼梯时还  相似文献   

6.
《读者》刊物1996年7期有4道征答题,其中有一道题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显出《圣经》这部书,于是,我拿出笔和纸写上了《新旧约全书》,写完后,我马上寄去《读者》编辑部,我急着告诉广大读者朋友,是这本《新旧约全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生父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我的生活环境里,有所有知识分子家庭文化气氛  相似文献   

7.
谁牵我手     
前不久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难处,心中好些懊伤。下班回家后常伫立于窗前久久沉思,独自苦嚼这世态的炎凉、人间的冷暖……  相似文献   

8.
本刊编辑部 《天风》2011,(11):25-25
《天风》同工:我是《天风》的忠实读者,现在发现《天风》越来越好了,与时代贴得更近了,我很喜欢《卷首语》、《画中有话》、《人物专访》和《自牧》等栏目,反映时势,小中见大,引导信徒,很受教益。  相似文献   

9.
我生之初,原本不是读书的料,然而家人又怕我连写信、打算盘都不行,就让我在村学里读私塾。私塾里对学童体罚,是有传统依据的,所谓上论、下论,头打生疼,上孟、下孟,头打窟洞(村学里的《论语》与《孟子》读本,各分为上下两册,简称为《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我竟然《上论》没念完,就经受不住考验,转而进了严禁体罚的新式学校。  相似文献   

10.
我生之初,原本不是读书的料,然而家人又怕我连写信、打算盘都不行,就让我在村学里读私塾。私塾里对学童体罚,是有传统依据的,所谓“上论、下论,头打生疼”,“上孟、下孟,头打窟洞”(村学里的《论语》与《孟子》读本,各分为上下两册,简称为《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我竟然《上论》没念完,就经受不住考验,转而进了严禁体罚的新式学校。  相似文献   

11.
奇妙的安排     
张文博 《天风》1995,(2):5-6
我最早接触《天风》,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金陵神学院读书时期。在神学院时,同班的邵升堂学兄常向《天风》投稿,并被刊用。我受到鼓励,快毕业时,也试着向《天风》投稿。因此,当时的《天风》主编可能对我的名字留下了印象,成为后来能到《天风》工作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建新,是我报社的同事。也一直是一个我所敬重的记者、作家。但是结识他,最初还是缘于他的针砭时弊的新闻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些作品是给我留下深深印记的:像《吴士宏出局》、《王志东面临破产》、《张瑞敏海外之死》、《盖茨永远的微软》、《宋朝弟能否再次雄起》等,也都是业界广为传播的名篇。特别是在我系统地阅读完其财经新闻集《经济黑洞》、《IT赌命》之后,深深地感受到建新笔触的冷静、独立、敏锐、深刻,我想这也正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的高贵品质吧。从建新这些年在新闻的硝烟中不停奔走的经历,我似乎可以联想起,他很敬…  相似文献   

13.
我的挚友吕大吉教授自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最近出版,这是宗教学研究上的一件大事。我来为这部书写书评,本来是难以胜任的。因为我的学术工作偏重于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宗教史,虽然对于宗教理论也做过若干思考,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无法对这部他半生心血凝结成的理论巨著做出并非空泛而能言之有物的精当评论。不过我还是愿意写这篇评论,原因不仅在于我与他是知己朋友,了解他的研究工作,还在于我曾经参与过《新编》的前身《宗教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写作,对于从《通论》到《新编》的过程也有所了解,觉得有些话需要向…  相似文献   

14.
我爱《赞美诗(新编)》。改革开放后,刚恢复聚会时,信徒们都是靠记忆唱圣诗。这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了《赞美诗(新编)》,令我们如获至宝,这是雪中送炭,是饥饿时的食物,是干渴时的泉水。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圣诗,很多都是我从小会唱、爱唱的,看到它们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想说但又想不到的话,供应我们灵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早产的胎儿。我决计把这篇并不成熟的文字抛到学术界,是因着两个不无衷曲的考虑:(一) 牟钟鉴①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以下简称《命运》)一文中,对我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以下简称《特质》)一文提出诘难后,经由我的答难(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文章《答牟钟鉴》),再次向我提出了诘难(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文章《澄清与探讨》,以  相似文献   

16.
在《悲剧心理学》的“中译本自序”中 ,朱光潜说他之所以赞成在半个世纪之后翻译出版这部早年的著作 ,“这不仅因为这部处女作是我的文艺思想的起点 ,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 ,也不仅因为我见知于少数西方文艺批评家 ,主要靠这部外文著作 ;更重要的是我从此较清楚地认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 ,不仅在美学方面 ,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 ,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 ,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  相似文献   

17.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18.
我与《中国穆斯林》刘守刚尊敬的编辑先生:色兰!我是《中国穆斯林》的老读者。遗憾的是"文革"前我保存的许多期《中国穆斯林》都被当作"四旧"给烧毁了。1981年贵刊复刊后,我每期都认真阅读,每年都装订成册。特别是我退休后,更能经常阅读,毫不夸张他说,贵刊...  相似文献   

19.
我的末世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黎生活的几年是我哲学创作的旺盛时期。我写了一系列我自认为是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自由精神哲学》、《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尝试》、《自我与客观化世界·孤独与交往的哲学体验》、《精神与现实·神人的精神基础》、《论人的奴役和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尝试》、《末世论形而上学的尝试·创造与客观化》、《神的东西与人的东西的生存辩证法》。我还写了另一类著作:《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命运》(此书比《新中世纪》更好地表达了我的当代  相似文献   

20.
我不是信徒,也不是神学家或宗教学家,但《圣经》却是我的案头书之一。我读《圣经》,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好读书、不求甚解”者的角度。从我这个角度看,《圣经》确实是一本充满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