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是其核心特征, 与社会动机缺陷密切相关。社会动机是引导个体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 主要表现为社会定向、社会奖赏和社会维持。现有研究表明, ASD个体的社会动机发展存在缺陷, 他们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 不能主动寻求和体会社会互动带来的快乐, 且缺乏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策略等。然而, 相关研究结果受到个体特征、环境和实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未来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加强对ASD个体社会动机理论的整合研究, 以便全面系统地了解ASD个体的社会动机缺陷。 相似文献
3.
4.
视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视运动知觉异常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一种常见表现, 其检测光流、二阶运动、协同性运动、生物运动及运动速度的能力异于健康控制组, 且过度迷恋重复性运动物体。该群体视运动知觉异常的原因探析集中于背侧/M细胞通路特定假设、复杂性假设、神经噪声假设、经验缺失假设、时空加工异常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和社会脑假设。但到目前为止, 尚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可验证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重考察自闭症者视运动知觉异常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 进一步整合和验证解释理论, 并着眼开发有效的视运动知觉测评工具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个体的共情能力缺陷可能导致了他们的社会交往障碍, 因此有必要对ASD个体的共情能力进行干预。有研究者主张应该对ASD个体的共情缺陷进行直接干预, 由此衍生了共情“补短”法, 主要包括心理理论的干预、观点采择的干预、面部表情认知的干预等几种方法。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虽然ASD个体存在共情缺陷, 但他们同时也具备系统化能力优势, 应该通过ASD个体的优势能力来改善其共情能力, 由此衍生了共情“扬长”法, 主要包括乐高治疗、严肃游戏干预、基于系统化理论的孤岛能力辅助干预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存在优点和不足。最后就目前ASD个体共情干预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HFA)个体智力正常, 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与HFA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梳理相关研究发现, HFA个体在自动加工阶段和情绪目标参与阶段, 不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而在任务与情绪无关的控制加工阶段, 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针对HFA个体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杏仁核理论、强烈世界理论和执行功能理论等。神经生理机制方面, HFA个体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可能与其异常的皮下及皮层通路功能有关, 同时可能会受5-羟色胺系统基因及催产素水平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在综合考虑研究方法及个体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其加工特征及神经生物机制, 着力开发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互动障碍和重复刻板性行为。焦虑或焦虑障碍常被认为是自闭症个体最普遍的共病之一。焦虑与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自闭症个体的焦虑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杏仁核功能和体积、情绪调节策略、消极思维存在一定关联; 目前已经开发出专门用于自闭症个体焦虑的评估工具; 修订版认知行为疗法对自闭症个体焦虑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索自闭症个体焦虑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检验专用评估工具的有效性, 继续关注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对自闭症个体焦虑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35项实证研究, 遵循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估(QUADAS-2)的循证程序对自闭症谱系早期预警特征筛查工具开展质量评估, 包括婴儿阶段(10个筛查工具, 159388人)、幼儿阶段(14项筛查工具, 11712人), 旨在为自闭症谱系风险的早期识别提供全面的理解。结果表明:幼儿阶段的筛查工具的分类准确性要高于婴儿阶段, 在婴儿阶段达到良好水平的筛查工具有M-CHAT-R/F、PDQ-1; 在幼儿阶段达到优秀水平的筛查工具有OERA、TIDOS。其中, “改良的幼儿自闭症检查表-有修订的后续随访” (M-CHAT-R/F)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自闭症谱系风险筛查工具之一。最后, 我们探讨了应用QUADAS-2评估研究质量的局限性, 强调需要规范工具的质量评估标准与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对ASD的准确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也对患者的康复及其家庭幸福产生积极作用。日渐增长的发病率促进了对早期识别、诊断评估、以事实为基础干预的重视。在探索药物治疗ASD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医学方法, 尤其是“靳三针”治疗ASD获得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可以根据Simpson等人(2005)提出的指标体系对各种干预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今后研究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尤其是将眼动技术与ERP、fMRI相结合, 探索ASD的核心症状表征以及各亚类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 以疼痛阈限、疼痛诱发生理反应和疼痛评分为结果变量, 考察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疼痛敏感性异常, 以期为ASD的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元分析共纳入16项研究(总样本量N = 822)。对于疼痛阈限, ASD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受到疼痛模态等变量的调节作用, 如ASD组的压力疼痛阈限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疼痛诱发生理反应, ASD组对现实医疗疼痛的生理反应强于对照组。然而, ASD组和对照组在疼痛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将来研究应结合多模态疼痛刺激和多维度疼痛评估, 系统考察ASD个体的疼痛敏感性及其与临床核心症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两个实验任务来探讨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和正性情绪词附近的靶刺激.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低特质焦虑大学生没有出现注意偏向;(2)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在有效线索情况下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在无效线索情况下.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以负性情绪词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显著长于对其他靶刺激的反应时,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空间注意的解除困难.因此,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14.
15.
一系列研究结果被认为反映了积极情绪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然而,由于所使用的范式不能分离对积极刺激的注意投入偏向和抽离偏向,这些研究结果也可能反映了积极情绪促进从积极刺激抽离注意更少的偏向。本研究采用音乐聆听和事件回忆唤起被试的积极或中性情绪,随后要求被试完成点探测范式的变式任务,通过中性-中性条件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测量投入偏向,以及不一致条件与中性-中性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测量抽离偏向,探讨积极情绪究竟促进投入偏向,还是促进抽离偏向。结果表明:(1)相比中性组,积极情绪组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中性-中性条件和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之差。这说明,积极情绪没有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2)相比中性情绪组,积极情绪组的不一致条件与中性-中性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更大。这说明,积极情绪促进从积极刺激抽离注意更少的偏向。由此,积极情绪并不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而是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抽离偏向。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前线索范式, 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实验1要求被试搜索颜色奇异项目标或突现目标, 涉及较弱的注意控制定势, 结果表明, 突现线索在作为匹配线索和不匹配线索时都能捕获注意, 而颜色奇异项线索只有在作为匹配线索时才能捕获注意。实验2要求被试搜索具体特征的红色或白色目标, 使被试建立较强的特征搜索定势, 结果表明, 颜色奇异项线索和突现线索在作为匹配线索时都能捕获注意, 但是在不匹配条件下, 颜色奇异项线索被抑制了, 而突现线索不能捕获注意; 实验3采取go/no-go范式, 要求被试对红色目标进行反应, 对白色目标进行抑制, 并通过设置不同的线索-目标时间间隔来进一步考察注意捕获的机制, 结果表明, 在600 ms间隔下, no-go突现线索被抑制, 而对于go颜色奇异项线索来说, 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 注意捕获效应减少。结果与相倚捕获假说和抑制独立捕获假说不符, 支持注意转移假说: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定势通过把注意从和目标不匹配的特征位置转移发挥作用; 颜色奇异项线索和突现线索的注意捕获机制相同, 但是突现线索相对于颜色奇异项线索来说, 在与目标不匹配的条件下, 更容易捕获注意, 更难被抑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