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围术期患者之家和舒适化医疗的理念为麻醉医生向围术期医生转变提出客观要求,围术期医学成为麻醉学的发展方向。但转变成为围术期医生,又受传统观念、体制、医生数量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向围术期医生转变:尽量做好麻醉科普教育;推进麻醉门诊建设,加强术前访视;强化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细化围术期麻醉管理;强化多学科疼痛管理;进一步加强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似文献   

2.
术后疼痛对患者围术期体验、术后康复及远期预后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术后疼痛管理能提升围术期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当前,我国的术后疼痛管理仍存在镇痛不规范、镇痛模式单一和患者围术期镇痛满意度较差等问题。近年来,多模式镇痛逐渐成为围术期疼痛管理的核心。基于多模式镇痛理念,进一步改进药物干预方案、进一步加强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镇痛技术的应用并进一步提升术后疼痛管理的患者满意度是当前亟需麻醉科医师重视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回顾我国术后疼痛管理现状,提出改进术后疼痛管理的建议,以促进围术期疼痛管理水平及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更高要求,使得人文关怀在围术期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麻醉仅仅与手术相伴,而是更多期盼整个围术期都能够在无痛中完成,乃至精神层面上也要有尊严。但根据我国医疗现状,麻醉医生数量少,工作负荷重以及对人文关怀重视度不够等原因,麻醉医生常常忽视了对患者心理上的关怀。围术期患者之家和舒适化医疗理念的提出,使麻醉医生再次担负起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仍然是医学挑战问题。良好的术后镇痛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前提条件。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疼痛,建立一个发展良好、专门的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并在围手术期应用最新的急性疼痛管理指南,了解止痛药和不同的镇痛技术优缺点。总之,以团队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多模式镇痛和预防性镇痛的方法将为患者提供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镇痛体验,从而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观察和评价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丙泊酚一瑞芬太尼麻醉用于门诊宫腔镜检术的临床效果。选取无痛门诊宫腔镜检术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酮咯酸氨丁三醇组(K组)。统计患者麻醉满意度、围术期心血管用药情况和术毕2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K组相比,R组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10min(T2)循环和呼吸抑制较明显(P〈0.05),麻醉起效时间相对较长(P〈0.05),术毕镇静效果较差(P〈0.01),麻醉满意度较低(P〈0.01),同时心血管用药次数增多(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K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好于R组(P〈0.05)。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丙泊酚一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门诊无痛宫腔镜检术能够使患者呼吸循环更加平稳,提高麻醉满意度,减少围术期心血管用药次数和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从细节着手围手术期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文关怀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需要从细节着手贯穿始终的系统工程。作为麻醉医生,与患者的接触通常仅限于围手术期。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麻醉外,还必须注意围手术期的各种细节问题。只有把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各种"小事"做好了,才能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既有利于患者的健康,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麻醉学科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救治、疼痛诊疗等多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成为临床医学中覆盖广泛、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医学学科。麻醉医师不仅是麻醉技术的实施者,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围术期患者的医疗决策中,为保障围术期安全、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预后做出重要贡献。围术期医疗管理新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麻醉医师为主导,多学科合作优化诊疗方案,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诊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支  相似文献   

8.
人文关怀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需要从细节着手贯穿始终的系统工程.作为麻醉医生,与患者的接触通常仅限于围手术期.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麻醉外,还必须注意围手术期的各种细节问题.只有把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各种"小事"做好了,才能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既有利于患者的健康,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日间手术麻醉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间手术,指患者在一个工作日(24 h )内完成住院、手术及出院。由于其不受医院住院病床的限制,可以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手术室资源利用率增高,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随着日间手术的日益开展,对于麻醉安全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麻醉医生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严格掌握日间手术患者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患者,遵循麻醉流程及提高麻醉技术,抓好麻醉工作的各个环节。本文将结合围麻醉期的众多方面来探讨如何保证及提高日间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麻醉医生与围手术期患者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手术期患者紧张、忧郁、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反应会对其生理功能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这对于麻醉和手术极为不利。为了降低围手术期患者心理应激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必须对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麻醉医生可以在三个阶段对患者实施相应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手术期是手术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的最重要时期,隐患多、风险大,历来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的措施,只有加强对手术全程的监管,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术后规范化的护理,加强质量教育和培训,才能确保围手术期的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术后疼痛为我国广大剖宫产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影响了产妇术后的身心康复及亲子关系。而既往一些错误观念认为应用镇痛药物可能会影响母乳喂养,导致很多产妇强制忍痛。面对错误认知,作为麻醉医生一定要有所行动,积极给予专业帮助。常用的镇痛方法有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椎管内单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与局部切口浸润麻醉。而目前,多数专家倡导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镇痛。希望在麻醉医生及产科医生的积极努力下,我们可以直面剖宫产术后疼痛,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面对剖宫产术疼痛,麻醉医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3.
合并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剖宫产术时,由于此类患者的特殊性,患者以及其家属、医务人员心理表现都有别于普通情况。合理遵守此类患者的如下麻醉方案优化原则:麻醉操作可以实施原则、麻醉效能有效控制原则、避免诱发或加重精神疾病原则、患者无痛和新生儿安全原则、术后镇痛衔接原则、全程心理干预原则和替代麻醉预案制定原则,同时科学制定患者围术期如下管理规章制度:应急程序的及时启动、患者家属及监护人的沟通与知情同意、麻醉前后特定病房或医疗单位的建立和麻醉医疗期间医患合法权益的保障,只有这样医患双方安危和权益才能得到最佳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妇科领域开展相对滞后,镇痛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仍存在许多认知误区。综述了ERAS在妇科围术期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术前宣教不完善、多学科协作衔接不当、医患旧理念根深蒂固、镇痛管理不规范及人性化医疗匮乏等。对此提出如下解决对策:提高术前宣教内容质量、以人性化医疗为基础统一多学科ERAS开展的初衷与目的、通过本土化数据不断完善ERAS指南以及呼吁妇科围术期镇痛管理指南的出台,以此为妇科ERAS工作的完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麻醉医生所面临的沟通挑战是临床科室中所特有的,将共情应用于麻醉医生临床工作中,可以促进医患情感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阐述了共情的概念,共情在麻醉医患沟通中的作用以及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探讨了将共情应用于麻醉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中。同时就术中的医患沟通从诱导前、麻醉维持中和苏醒期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此外,共情需要麻醉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可以让医患双方共同获益,让医患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共情与麻醉工作相互交织,使麻醉工作不仅充满科学还充满温情。  相似文献   

16.
麻醉医生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围手术期倡导人文关怀是必须的,麻醉医生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将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转化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麻醉医生只有富于人文修养,方能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医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人性化护理在医院护理的应用具体化,通过人性化护理观察患者在护理后的效果。结果人性化护理通过护理理念的人性化、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微笑、就医环境的人性化、语言交流的人性化等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医院护理工作,通过人性化护理服务,受到患者以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人性化护理后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人性化护理前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要高。结论通过人性化护理,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连班制的弹性排班实现护士分层级使用和管理模式,以探讨更合理、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技能、临床经验;患者的病情、工作强度、技术难度、操作风险对护士进行动态调配.分层次使用和管理,即在病区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层级管理结构,分层级不分等级,均衡年轻护士和老护士.同时考虑到护士的业务技术,胜任能力相匹配,实现护士人力资源最优化的配置,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护理文书书写时间较实施前明显减少,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时间较实施前明显增加,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士分层级使用及管理模式真正体现护士能级对应,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提高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切实符合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护士专业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与护理梯队建设,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切实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级诊疗的政策,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住院难、手术迟"之医疗供需矛盾,探讨三级以上医院让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的Ⅲ级、Ⅳ级的患者(以下简称"Ⅲ级、Ⅳ级患者")得以开展日间手术的策略。结合工作经验,查阅文献发现,加强围术期评估和术后随访,以对患者进行闭环管理,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安全隐患;术后快速康复理念下多学科协作是使Ⅲ级、Ⅳ级患者得以顺利开展日间手术的基石;麻醉医生通过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为Ⅲ级、Ⅳ级患者开展日间手术提供安全保障。从而进一步说明Ⅲ级、Ⅳ级患者得以开展日间手术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众多科室协作努力,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日间手术最早始于英国,指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患者入院、手术以及出院,该模式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接受并推广.安全开展日间手术必须具备良好的设备条件,同时拥有包括手术医师、麻醉师及专业护士在内的合格规范的日间手术团队,并在患者选择、术前准备与评估、麻醉与围手术期镇痛、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控制、康复与离院标准、随访与再入院等各方面遵循相应地规范性要求,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利益.日间手术模式正符合我国当前医改对“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一目标的要求,近年来也日益受到我国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