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创世记》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洪水叙事中,尤其是在创8:2b-3a,6-12,13b等叙述洪水消退的情形时,对诺亚与方舟的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方舟"■的重要意义。在对诺亚和乌鸦、鸽子的活动的具体叙述中,一方面,独特的修辞手法使得方舟成为世界的中心;另一方面,洪水叙事的编者通过对"方舟"■和方舟的"盖子"■在《托拉》书卷中的意义的独特使用和引申,将非祭司文本中所描写的"方舟"与在《托拉》书卷中所出现的"会幕"联系起来,从而使得非祭司文本洪水叙事中的"方舟"被建构成为一个象征着世界以及人类权力中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构并批判以"模仿论"为模版解决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善的统一性问题的尝试。本文分三个部分。首先,笔者勾勒亚里士多德的善的统一性问题及其传统的两种解决方案。其次,笔者重构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解答这一问题的第三种尝试——模仿论,分析其文本基础及理论预设。最后,笔者从文本和理路两方面出发批判这种尝试。  相似文献   

3.
施璇 《世界哲学》2016,(5):110-117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所提出的"方法"到底是一种以探寻真理为目的理论方法,还是一种以过好生活为目的的实践方法呢?本文在对文本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论证《谈谈方法》中的"方法"并不是一种仅仅停留在探寻真理层面的理论方法,而是一种以伦理与实践为目标指向的方法,但这并非因为笛卡尔在此书提出了一套"临时道德"。  相似文献   

4.
"真"作为王国维词论思想"境界说"的核心,已为学界所认同,但"真"的概念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解释。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研究文本,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真"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指创作主体之"真"和描写对象之"真",还包括文如其人之"真",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21,(4):71-74,封3
正2021年6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承办的第九届科学无神论论坛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论坛以"百年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6.
在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从情节间的因果联系入手来理解文本是较常见的一种思路。但是,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事件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片段,或无因可考,或无果可察,这给人们的解读造成了不小的难度。现象学的审美诠释学则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人们可以不必经由对情节因果关系的完整梳理,亦不必借助于想象力对空白的全面填补,依然能将文本的意涵充分地寻绎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现象学的"悬隔"与"还原",人们亦可以对那些不具情节属性的文学描写进行合理的释读。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安德烈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都是一个适于进行现象学分析的绝佳文本。借助于这一文本,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现象学审美诠释学的独特效用。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有着世界声誉的哲学名著,其"心灵九境"的哲学构思以广大、融通、开放的内在品质,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会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具体论述了唐君毅"心灵九境"思想的华严宗哲学,认为唐君毅创建的"心灵九境"理论中蕴含着华严宗哲学(以"六相义"为核心)观照矛盾关系时相夺相即的思维方式及其圆融旨趣。  相似文献   

8.
正十九构思奇特而又生动描写夸张而又真实——话说武松景阳冈打虎从篇幅上来讲,施耐庵厚爱武松,对林冲与鲁智深各用五回描写,而对武松却用了十回,被《水浒传》研究者称为"武十回"。武松本事与酒有密切关系,他对施恩这样说:"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武松打虎是关于他的传记里的重要情节。在景阳冈酒店里,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本诠释学产生于战国时期。从文本诠释的内容、性质和体例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义理诠释学,一般称为"传"。另一类是语言诠释学,一般称为"训诂"或"诂训"。传的特点是"解说经义","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多离经"。诂训的特点是"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追求文本原貌、原义。但是,在文本诠释的历史实践中,传往往离不开训诂,训诂也离不开传。"传"的内容在西方诠释学中又称作"误读"。我们借用"误读"的概念只是为了吸收西方文本诠释中的合理成分,并不是同意放弃追求文本原貌、原义的真理性原则。在中国文化史上,"误读"是创建新义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为汉语增加新质要素的一种方式。"误读"源于春秋战国间"断章取义"、"以意逆志"、"诗无达诂"的文本阅读诠释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语言创新的手段。"误读"在易学发展史上,尤其《易经》与《易传》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有着突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杨帆  隋雪 《心理科学》2019,(5):1274-1279
回视是阅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占阅读眼跳的10~25%。关于回视引导机制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解释回视引导机制的理论间也存在争议。空间编码假设认为回视由空间记忆引导,言语重构假设则认为回视由言语记忆引导。本文分析比较了两种理论及相应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认为回视由空间记忆引导,言语记忆主要用于文本理解。未来研究应关注回视定位的准确性,词汇言语属性对回视定位的影响,跨文化研究和修正眼跳。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办、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人权与伦理学论坛在汕头大学举行,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美好生活"。与会专家学者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权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当代美好生活建构等议题。  相似文献   

12.
九句因随着印度因明在唐代的传播而成为汉传因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关九句因的汉译文献,包括玄奘译本以及近代以降吕澂、法尊等人的新译本。"九句因"这一术语源于玄奘《门论》译本,由窥基始创。汉传因明文本显示,九句因被置放到不同的标识体系中,主要包括《门论》译本中的标目、《庄严疏》中的标数,以及近代以降新译本中的表格。陈那构建九句因的出发点,既包括发现五支作法的缺陷,亦涉及立足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对证宗路径重新探索。陈那对九句因进行了两次大的分类:基于九句因自身体系的形式分类,以及论辩语境下的分类。九句因既回应了"唯宗法是因"的古因明师主张,又为因三相说提供了合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5,(5):44-51
本文运用教育人类学"工具连锁反应"理论,通过对北京市一所"在家上学"学堂R学堂的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探讨了中国式"在家上学"产生的原因是一种反抗与形塑:反抗原有僵化、扭曲,分数至上的教育目标,以及附着在分数至上基础上的以金钱、地位等为衡量标准的成功观和幸福观;要形塑的则是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自身的教育目标。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导致教育目的的改变;目的的改变,必然带来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变化。"在家上学"是目标改变的结果,同时又可以成为促进新目标形成的原因。对"在家上学"这种新的教育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大藏经作为文本传统(textual tradition)的宗教载体之一,其在近现代之演变对东亚佛教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对于东亚佛教的文本研究方兴未艾,但相关佛教文本传统如何应对文本现代性(textual modernity)转型之讨论仍付阙如。2015年5月,以"现代东亚的佛教藏经"为主旨的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美国杨百翰大学与亚利桑那大学联合举办。会后选录部分论文,结集成书出版,由亚利桑那东亚系吴疆与杨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新的汉语文学存在。这些华文作家身处异国他乡,笔下描写的也是他国的风光,但其中的价值观、文学手法、文本语言等还是脱离不了中国传统,带有深深的中华意味。许多华文作家们像陈九一样,用"第三只眼"的文学叙述,将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也把世界文化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遗作,电影《百鸟朝凤》文本内所折射的忧思,以及该片上映后"下跪"事件所引发的大众的热烈讨论,使其成为2016年度的热点文化现象。以《百鸟朝凤》中的"凤"与"鸟"为立论根基,将文本内外之间的契点加以联系,以此对影片在文化层面上体现出的三重意义予以架构,旨在通过对《百鸟朝凤》中三重变奏的分析,引出文化裂隙中二元弥散的现状,并将现实世界与银幕世界中表现出的文化姿态进行对比,力求以辩证式的思考来充分挖掘该片之于中国电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图"互文作为近年戏曲文本及小说图像研究的中心,在分析"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的基础上,不断地以一种新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文化历程中图像与传统文本的互塑。以明刊本《浣纱记》的版刻插图为例,通过对比版本流变过程中出现的图文变化,分析明刊本插画后暗藏的"画外之音";通过揭示文本与图像在互相阐释、互相指涉和互相配合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图像动态化、戏曲文人化,完成文化历程中插图对传统文本的重塑。从明刊本《浣纱记》图文关系的动态化发展入手,可以具体分析版本中出现的"由文生图""以图释文""图文互行"三种现象。  相似文献   

18.
嘉靖乙卯地震文学文本述及地震情状及震后社会现实时多神异之笔,以夸张、虚构手法营造了一个奇幻世界,这与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不谋而合。典型文本《二华篇》在多重视角下构筑起富有浪漫色彩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宗教空间,且在多重空间中展开书写时均能坚持"拟真写作",确保文本"真实的内在一致性"。以《二华篇》为代表的明代灾害文学文本的奇幻审美对读者产生一种"间离"效果,起到消解恐怖、抚慰人心的功能,其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灾害文学"召唤英雄"的母题,寄托着人们希冀救拔解脱、出离苦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7月15日,"中国伦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会员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伦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选举规则及第九届理事候选人名单、设立"名誉副会长"提案和"会员日"的提案,选举产生了由173名理事组成的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55位学会常务理事,推举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会长、  相似文献   

20.
杜甫生活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下,其作品风格也受到了显著影响,由少年优游时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到西南漂泊时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无论其诗风如何变化,杜甫诗作中对自然、生态的描写和关注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