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理预期是具有方向性的,可分为正性(积极的)和负性(消极的)预期,它们相互对立,并对人的身心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在长久以来的临床实践中,预期对疾病治疗和某些生理体验的强大调节作用逐渐为人们所知,并根据其调节方向的不同催生出两个重要概念,即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目前关于安慰剂与反安慰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疼痛领域。出人意料的是,尽管二者在疼痛调节上具有相似的心理机制,其内在神经基础并不完全相同: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分别由阿片肽系统和胆囊收缩素系统所介导;在影像学研究中,疼痛加工系统和脊髓在安慰剂/反安慰剂的调节下呈现相反的激活模式,而海马在反安慰剂中的活动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护理工作应从单纯的躯体护理转向身心整体护理,从单纯的治病而转为治人。心理护理因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临床工作中对"安慰剂"效应重视不够."安慰剂"效应建立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之上.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学意义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医生对患者态度冷漠,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已成为我国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继而弱化了医疗的"安慰剂"效应.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倡临床工作以人为本而非以疾病为主,建立医患共赢的医疗体制,改善医疗环境,有利于产生和加强临床工作的"安慰剂"效应,切实促进医疗和谐.  相似文献   

4.
构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现代专业术语,虽然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章法"等各个时期的不同称谓,但它的基本原理却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变化万千的种种对立的矛盾因素,都通过了构图在绘画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陈运生 《学海》2004,(3):185-190
中国法治建设有很多的法治资源可以利用。法治资源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其对立关系会导致法治资源间出现冲突、排斥与张力 ,从而形成法治资源的内耗 ;而其统一关系则有利于法治资源间的良性互动与互化。苏力的理论仅强调了法治资源间的对立性 ,而忽视其统一性。正确认识法治资源间的这种辩证关系 ,对于我们优化中国法治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香烟对人体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因此许多吸烟人士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戒掉自己的烟瘾。但是,真正最终成功戒烟的人却只有少数。其实,早在1990年学术界就已经有学者通过"安慰剂效应"帮助吸烟人士成功戒烟的案例了。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是指可以帮助个体改变生理或心理反应的物质或程序。安慰剂效应是指尽管个体并没有接受有效的治疗,但是由于"预期"或者"相信"治疗有效而产生的舒缓病症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旷日持久的安乐死辩论已经陷入僵局,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现了"尊严悖论",即支持方与反对方都以"维护人的尊严"为前提但却推论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建立生命尊严与人格尊严之"二分法"后"尊严悖论"得以揭秘。通过考察生命尊严的身体来源,尤其是躯体疼痛和肉体折磨对生命尊严的负面效应及其形而上学意义,可以看出,合乎条件的安乐死不仅有助于维护请求者的人格尊严,也有助于维护请求者的生命尊严。安乐死论战中的"尊严悖论"是可以消除的。消除"尊严悖论"是确立安乐死道德合理性的前提,也是使之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吕小康  汪新建 《心理学报》2012,44(2):276-284
意象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它通过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的方式认知世界、推演联系。这种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身心不分而非两分的身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身体不仅仅是一具生理躯体, 还具有气、阴阳、五行等本土概念所体现的弥合物质与精神、联结生理与心理的模糊性与开放性。人们在表达疾病感觉时通常不分生理与心理, 任何一方面出现不适感觉即可认为自己生病, 在面对心理医生时也倾向于同时报告躯体状况与心理感觉, 从而使得临床报告出现较高的躯体化报告率。这正是文化心理影响疾病表达的体现。这也使得疾病不仅是一种医学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医学不仅需要生理知识, 也需要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1):214-217,252
安慰剂效应是指由安慰剂所引起的可观察的行为.本文讨论了安慰剂效应的确切定义,安慰剂效应的强度差异,以及临床背景、患者的人格特质、安慰剂的特征和医患关系等因素对安慰剂效应的影响.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安慰剂效应通过期待和条件作用产生.近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疼痛和帕金森氏症背景下期待引起的安慰剂效应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治与技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吗?现在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政治和技术不是一个统一物的两个方面,政治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正如数学和政治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一样,它们的关系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政治和技术一个是社会阶级斗争方面的表现,一个是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体现,一个属于上  相似文献   

11.
疾病给人类带来痛苦,也迫使人类不断寻求药物。随着社会发展,疾病种类不断增加,各类新型药物层出不穷。当今药物已不仅仅是治病的工具,其效用也在不断外延。然而,药物既能治病也可"致病",尤其在当今生活医学化和医学社会化的境况中,如何处理药物与疾病的关系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人类需要不断反思与调整、不断提高人类的健康素养,妥善处理药物与疾病关系,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健康。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安慰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临床工作中对“安慰剂”效应重视不够。“安慰剂”效应建立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之上。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学意义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医生对患者态度冷漠,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已成为我国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继而弱化了医疗的“安慰剂”效应。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倡临床工作以人为本而非以疾病为主,建立医患共赢的医疗体制,改善医疗环境,有利于产生和加强临床工作的“安慰剂”效应,切实促进医疗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之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心身统一观尽管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所产生的时空跨度极大 ,然而两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前题 :心身统一观。应激理论可以说是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产物。由于应激和健康的关系是以心理生理系统为中介的 ,应激反应中最明显的心理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 ,而情绪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又是一种生理活动。躯体疾病是一种应激源 ,可导致病人承受轻重不一的心理负担 ,反之 ,情绪重负又可成为心身疾病的病因。由此观之 ,心身统一观乃是应激理论的前提。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祖国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 ,形与神是构…  相似文献   

15.
论患者知情同意权与医生主导决定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知情同意权与医生主导决定权 ,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所谓对立 ,是二者互相反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所谓统一 ,是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正确认识、处理这种关系 ,对医生、患者及各方面都有意义。1 患者知情同意权和医生主导决定权的对立1 1 两种权利在认知上的对立矛盾双方在认知上表现出互相排斥、互相分离。很多患者或家属不了解疾病性质与治疗程序 ,不了解病情 ,不愿冒风险 ,不愿接受损伤较大的治疗手段 ,希望医生很快把病治好 ,创造奇迹。达不到目的 ,就认为医生不负责任 ,进而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医生…  相似文献   

16.
躯体化现象给社会和医疗保障制度带来巨大压力。克莱曼博士的研究较好地对躯体化进行了文化阐释,强调了躯体化问题的重要性。他对躯体化进行临床分类,更具体地讨论躯体化中社会与心理、生理之间的关系,并且基于米坎尼克和帕克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躯体化的原因,理解躯体化的社会功用,从而更好地认识躯体化以及如何对待躯体化。文化是影响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情境下,躯体化都会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得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8.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的"六长"说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法则.中国古代画论中依据古代哲学的中和辩证思想有着大量相似的论说,众多相关论述皆注重各对立因素之间的谐和,体现出对矛盾范畴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形上追求常常不是对宇宙本体的智性的追问,而更多体现为艺术地或审美地从当下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握无限的形上本体。《红楼梦》的形上精神具体落实为普适性的"情"。"情"存在于与现实世界分隔、对立的理想的彼岸世界,即"太虚幻境"中,是太虚幻境存在、运行的根本法则。现实世界则是以"礼"为根本法则。《红楼梦》通过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形象来揭示形上精神的实质,并通过揭示代表和体现形上精神的人物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的关系来展示形上精神与现实世界的矛盾。黛玉和宝玉是"情"的象征和体现,是形上精神的人格化,宝钗则是"礼"的象征和体现,是现实原则的人格化。"礼"和"情"从根本上处于对立的地位。《红楼梦》中描述了"情"的主人公和体现"礼"的主人公之间对立、冲突、和解、融洽、再对立,直至"情"和它的主体的毁灭的过程。"礼"的教养与"做人"的实用动机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宝钗以实用主义和个人权欲为核心的人格,形成了她圆滑融通、精明狡猾、老于世故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整个中国文化在世俗方面的对人影响最大的显著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铮 《心理学报》1981,14(3):3-10
作者认为,人的现实活动体现着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者的联系和关系,它构成人们活动的特殊矛盾:即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心理、意识作为最活跃的方面同其活动本身构成的矛盾统一。心理学的实践观,要求从人的现实活动规律方面来探讨整个心理与活动的关系问题。本文还就活动的性质、结构、机制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