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晓毅 《美与时代》2014,(10):116-118
德性主义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从个体德眭生活视阈出发,提出了三种友爱,即实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这三种友爱为我们对友爱的理解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建构从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需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伙伴之爱”对于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和谐建构,无疑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人际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中,对于友爱的研究占据重要篇幅。亚里士多德从个体德性生活视阈出发,从与城邦共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视角拓展了柏拉图的友爱概念,并且提出了友爱的三种性质,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这三种友爱为我们对友爱的理解与人际和谐的追求从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它有利于我们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对于促进我们主动关爱他人、对家庭亲情关系的现代理解、社会交往中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的回报"等方面有着极其有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关于友爱的理论一直只受到很少的关注和讨论。②这也许有些不公平。一方面是因为,在他的伦理学讨论中,他对于友爱的讨论占有最大的篇幅。在较早些的五卷本的《欧台谟伦理学》中,有一卷专论友爱;在十卷本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两卷专门讨论友爱。这足以表明,亚里士多德在著述伦理学时,对友爱问题是非常关注的。他不仅非常关注友爱的问题,而且对于它的讨论达到了对所有其他主题的讨论所未见的精致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讨论在他的伦理学讨论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是在对友爱问题的讨论中,亚里士多…  相似文献   

4.
论团结问题     
团结是维系共同体稳定的重要纽带,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团结问题。然而,团结却成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似乎在理论上忽视了这一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团结何以成为问题、团结是基于友爱还是理性以及人类团结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没有全人类的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团结,既需要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团结起来,更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团结是社会结合的牢固而紧密的状态。团结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为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在团结的前提下展开,且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也要在紧密而牢固的关系中才能实现。不但如此,在现代风险社会里,团结更加重要,因为人类必须通过集体行动才能面对和解决涉及人类生死存亡的危机。团结如此重要,却又极其脆弱。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也带来了社会团结的危机。一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必然带来异质多元的价值现象,由此对联结社会成员的以道德共识为核心的精神纽带形成了冲击;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现代社会出现了普遍竞争的社会现象,竞争的内在分化力量对联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纽带形成了冲击;三是随着陌生社会的到来,契约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中介,由此对联结社会成员的共通情感的纽带形成了冲击。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重新树立以道德的集体主义为内容的道德共识,重新巩固社会的精神纽带;其次是既要确保自由竞争,又要给自由竞争确立边界,约束市场竞争的分化力量,确认和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最后,用友谊拯救社会冷漠,通过个体、组织和制度化的友爱来重塑社会的情感纽带。  相似文献   

6.
郝亿春 《世界哲学》2017,(4):95-101
完满友爱行为究竟是为朋友之故还是为自己之故?这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一直存有争议且影响其伦理学定性的老问题。以"利己"-"利他"主义模式分析这一问题并不合适。由亚氏"灵魂论"之"欲望"-"希求"界定的"自我关切"-"非自我关切"可作为疏解此问题的恰当概念:前者表明非完满友爱之"争",后者揭示出完满友爱之"让"。"让"是为回应"德事"之需,共同之"德事"则构成完满友爱所互同(通)之根基。作为"非自我关切"的共同德事是化解亚氏表面矛盾的基础,以成全德事为己任的完满友爱共同(通)体既有优势,亦有局限。  相似文献   

7.
自我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性品德”是与人的精神素质相关的品德。在各种品德之中,伦理上优秀、并与城邦生活相关而又最具概括性的品德,可以说就是“正义”和“友爱”。 完全的正义仍然需要友爱,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全的友爱索性是不需要正义的。所以说,从伦理学的原型上来看,可以认为友爱是最基本的品德。“对一个善的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就等于和自身的关系。因为友人就是另一个自我”(《尼各马科伦理学》1170b5-7)。这种友爱方式,也就是说自我与他人为同等主体的关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应当置之于城邦生活的最基础部位的。这是“与他人同生者”的最基本的伦理性品德。  相似文献   

8.
敬老工作,是福利事业,也是教会的爱德传统 广州教区沙面友爱敬老院自开办以来,受到社会好评。为了扩大收养社会老人,友爱敬老院在现有条件下尽量扩充,近日已把原出租的60平方米空置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友爱理论,是其超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为现代人所忽略。梳理尼采的作品,可发现其多部著作均呈现出珍视朋友的浓烈情感,其友爱观颠覆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友爱典范的亲密性、确定性、稳定性,转而赋予个性、自由、可能性和距离感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因此推进了古希腊友爱理论的近代发展。尼采的友爱观固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及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非正义"等缺陷,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友善价值观的建构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博爱有两个层面,即"友爱之情"这一情感层面,"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这一结果层面。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不应包含"友爱之情"这一博爱情感,但包含博爱结果。对罗尔斯来讲,"友爱之情"既非社会正义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而科恩认为"友爱之情"是(差别)原则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其必要条件。罗尔斯的博爱观主要体现在其正义原则之中,强调博爱结果。而科恩的博爱观蕴涵于其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共享思想之中,强调博爱情感。科恩与罗尔斯各自秉承生活经历所模塑的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和自由主义立场,因而对博爱的理解不同,前者误读了后者。  相似文献   

11.
古典哲学对个体善持乐观态度,将人的自觉之善作为友爱的起点,并将友爱视为一种比正义更能对人的德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共同体原则,从而成为约束和激励人遵循美德、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源动力。而奥古斯丁则从人性之恶出发对友爱进行了独特的辩证解读,他认为友爱本身无可指责,但是友爱对圣爱的背离却是有罪的。这种背离在于堕落后的人类精神对欲望之爱的认同和无法遏制的渴望,结果导致个体乃至集体羞耻感的丧失,加剧恶与痛苦的滋生。奥古斯丁认为真正的友爱在于对正当秩序的爱,只有通过指向更高的善的原则——上帝,才能真正拥有世间的人伦之爱。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春秋时期和古希腊都十分推崇"仁"或友爱,"仁"或友爱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比较该二者,其内涵、特性等方面都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仁学的对象其范围较广,古希腊友爱论的阶级性更强。探究这些异同及其因由,对于建构我们当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和谐伦理精神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动态的理性社会,它需要一种全新的和谐伦理精神来支撑。这种和谐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尊重自然等三个方面。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诚信友爱是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石;尊重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三种伦理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人和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所探讨的友爱(philia),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也极为丰富。除了狭义的友谊之外,它还包括亲情、爱情等。柏拉图对它们进行了专门的思考,这可以视为其"幸福论"的核心内容。更进一步说,这种对友爱的多层理解还与柏拉图对哲学的认识有关。分析柏拉图使用不同的爱之意象来象征哲学,有助于人们理解他如何看待极为个体化的"友爱"与智慧追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广州教区、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以“面向社会、服务人群”为宗旨,为了发扬基督爱德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继办友爱学前班、友爱保健室之后,去年于风景宜人的小岛沙面露德圣母堂侧,(沙西大街14号)创办了一间规模不大的友爱敬老院,为社会上老龄人做一点实事。  相似文献   

16.
李兰成 《天风》2004,(9):12-13
认识上帝是慈爱的,我们的回应是爱神爱人。 约翰一书4章8节:"上帝就是爱"。这个爱有什么特点呢?人间的爱,比如父母对子女之爱,夫妻相互之爱,朋友之间的友爱,都是人间的亲情友爱,是非常美好的。上帝的爱要比这个爱还要深,还要广。 1、是永远的爱。耶利米书31章3节,是先知耶利米对那些遭遇艰难,甚至国破家亡的以色列人说:  相似文献   

17.
爱是和谐     
谢劲松 《天风》2005,(6):42-43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内容是可以再简化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具体途径和具体表现。人与人的和谐只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来自人心灵深处的爱,既爱人也爱  相似文献   

18.
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安定有序、公平正义、政通人和、经济繁荣、诚信友爱、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太平盛世的理想,因此得到全社会热切的回应。这是一首雄壮的生活进行曲,“和谐”是它的主旋律。其基本要求是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形成互尊、友爱、互助、共进的关系,大家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一、没有民族、宗教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中,民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筹备委员会发起人会议 1956年7月19日,来自全国各教区的4位主教、11位代主教、副主教和宗座总理、12位神父和10位教友在京举行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筹备委员会发起人会议,商讨成立该会的有关事宜。7月25日,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筹备处正式成立。参加发起人会议的有:赵振声、易宣化、李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方面的道德准则,主要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为调查小学生在人与人关系方面的道德态度,我们编写了五个道德两难故事,并在每个故事后边提出两个问题,对他们进行测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