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法性证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前提 ,也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历时性现象 ,合法性证明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形式 ,而它的转换也总是伴随着政治生活范式的巨变。后现代主义对迄今为止的合法性证明作出了势不可挡的“解构” ,从而使政治哲学不能不进行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反省和转向。目前 ,后现代政治哲学正在通过反复曲折的摸索 ,以“交往互动”和“效用”为核心 ,尝试重构自己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不赞同某些研究者片面地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同、相通之处,而闭口不谈两者之间在内在精神上的实质性差异,指出:中国哲学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传统是一种理性的理想主义传统,此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不安、躁动、无所归依、平面化、虚无、非理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文章特别深入探讨了它们有关语言与存在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指出:尽管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西方哲学自现代而后现代,是不断地走向语言自身,最终把语言上升为本体,凸显语言形式本身的创造性;中国哲学则注重语言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旨在肯定“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前提下,寻求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以期最终实现对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统一了理性与理想、真理与价值的“中道”智慧,将对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和理想主义的重建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 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已经成为哲学研究中的显学。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本文首先从文化哲学总体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哲学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转型等三个方面对这一进展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哲学的研究提出了前瞻。 相似文献
5.
中西哲学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其关注的方面,思维的方式,以及对世界认知的角度都体现着自身的特点。尽管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之处,但同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相似性,下面通过几个方面的比较来浅连一下中西哲学的异同点,以便更好的了解两种哲学。 相似文献
6.
最好的比较哲学不仅是(狭义上的或描述性含义上的)比较.根据近来在《两条通往智慧之路?--论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传统》这一文集中提出的三种看法,它(即创造性的比较哲学)应当致力于整合、挑战或探求真理. 相似文献
7.
1912年北京大学建立"哲学门",1913年中国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正式确定,如果我们把这些事件看作是哲学作为现代一个学科得以建立的标志,那么,中国哲学的建立和发展至今恰恰是一百周年。这个历史事实本身说明:一是中国虽然有自己的哲学传统,但"哲学"这个名称及其所指称的含 相似文献
8.
任一社会都是有机的整体,其中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中国当前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文化方面的相应进步。因此,哲学这一社会发展的目的理念与文化进步的基本价值观念的提供者,在中国历史转折的这一关键时期,责无旁贷地应当承担起自己的重负。中国哲学重建的必然性,正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形成一种呼声。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分引论、通论、分论和结论四部分。在“引论”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康德和黑格尔对哲学史的看法,但作者认为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问题,就是康德把哲学史看得太轻闲,而黑格尔则把哲学史订得太封闭。在“通论”中,为了探讨哲学史撰作的意义根本,作者列举了一些要目,作为反省的据点,其中包括:康德就“学院意义的哲学”与“世界意义的哲学”的区别、哲学活动的“处境”问题、哲学史撰作涉及的处境差距、哲学史的过去与未来导向、哲学史的主动性和进步问题、哲学史的分期和标名及种种有关的复杂性、哲学史的发展与脉络问题等等。在“分论”中,为了说明上述要目对哲学史的撰作和理解的深远影响,作者列举了西方哲学史各种最具代表性的分期和标名,以显出其中所可能涉及的种种复杂性,并作出初步的批判的反思。在“结论”中,作者带出“实质”和“虚灵”两种哲学史撰作风格的区别(前者为史实导向而后者为意义导向),并指出必须能于前者之上进一步发展后者,哲学史家才能于哲学史的撰作中取得方法上的主动和让哲学史的意义空间得到有创意的开拓。 相似文献
12.
Stanley Ros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2013,21(3):341-348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voke the spirit of Hegel as the éminence grise behind analytical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Both movements can be seen to originate in, or to receive a strong impetus in their development from, a repudiation of Hegel. Even Russell's quest for a systematic logical analysis of language may be seen as an attempt at a quasi- or anti-Hegelian systematicity. The collapse of this systematicity has led to the celebration of difference in both the analytical and continental schools. Another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s the priority given to invention and creativity over discovery. In this respect, Nietzsche is the master-figure underlying all contemporary allegiance to, and indeed, obsession with, the twin idols of creation and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3.
14.
Leonard J. Waks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06,25(5):403-424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of neo-liberal nation states have exhibited contradictory tendencies, promoting both bureaucratic standardization of curriculum and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postmodern diversification on the other. Despite recent increases in bureaucratic standardization, I argue that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will pressure these states towards postmodern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arrangem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perceived legitimacy. 相似文献
15.
徐素华先生文章把我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形态”,“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这不符合我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发扬中国优秀哲学文化、升华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形态。它既是一个创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必定懂得现实生活。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通过哲学与民众、哲学与社会实践、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家的使命感等问题展开出来。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是哲学智慧的源泉。哲学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其特色就在于它的批判性。对现存事物不合理、不公平因素的否定和批判,唤起人民的觉悟,是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锋芒的光辉体现。哲学不能故步自封,不应固守单纯知识的领地。应该突破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唯科学主义的眼界,向价值的领域、信仰的领域、非理性的领域挺进,开拓思想的自由。哲学家是哲学智慧的人格化,促进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家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7.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形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形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良莠并存;现代社会消费伦理观优劣同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的嬗变,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原则,通过扬善弃恶,去伪存真,融汇整合,构建出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时代气息,既有民族性特点,又面向世界当代中国家庭消费伦理观,从而实现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Kang Ouya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6,1(4):643-657
Globalization was just emerging but did not really take shape during Karl Marx’s time. In fact, both Karl Marx and Engels
predicted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but did not really live in such a time. Therefore, globalization is still a new issue
and a new research area for Marxist philosophy today. Based on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probes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theory, social morphology and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Marxist theory of values raised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ontemplates possible
research areas, angles and methods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 the global er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Studies), 2005 (9) by Ouyang Kang, Liu Yumei, Zhu Lingl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