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前儿童对时距的估计及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  冯刚  姜涛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93,26(4):12-18
该研究旨在探查学前儿童对时距的认识过程及其认识策略。使用2秒、4秒、6秒、8秒四种不同的时间间隔作为刺激物,在每次呈现之后要求儿童按键再现时距。5岁和6岁的学前儿童参加这一实验。主要结果表明: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单一时距;在无声音参照条件下,他们对4秒钟的估计较为准确,而在有声音参照条件下,5岁儿童则对6秒钟的估计更趋准确。研究材料还证实了,儿童从5岁起初步能够使用时间标尺,开始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Wearden和Ferrara(1993)的经典方法, 分别考察了1s以下(350 ms~650 ms)和1s以上(1000 ms ~ 2000 ms)不同类型(空、实时距)和通道(视、听)时距的短时保持效应。实验1发现, 不同刺激通道条件下, 1s以下时距的短时保持都呈现出主观缩短, 其中视觉条件比听觉条件明显; 实验2表明, 1s以上时距在不同刺激通道条件下都呈现出主观变长, 其中听觉条件比视觉条件明显。分析表明, 主观缩短趋势可能是由主观缩短效应和正的顺序误差效应共同作用所致, 而主观变长趋势是由主观变长效应和负的顺序误差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复制法,考察Müller-Lyer错觉条件下,长度加工与时距估计的关系。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实线段和空线段,结果发现,图形的客观长度越长,估计的时距越长;箭头朝向造成的主观长度错觉对时距估计无影响;时距对长度判断的影响较小。实验3进一步操作线段长度和箭杆方向,发现长度错觉不影响时距估计与错觉量的大小无关。研究表明刺激的客观长度与时间在心理表征上存在自动化的联结,也受到刺激、实验方法和时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时距长度和速度变化对进度条时距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度条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具有广泛应用。本研究运用单任务的预期式范式和口头估计法,探究速度变化对不同时距长度进度条的时距知觉的影响,为进度条的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时距长度影响个体的时距估计,时距长度与时距估计比率分数成反比关系;(2)进度条的不同速度变化趋势影响进度条时距知觉,在持续时间相同的匀速、减速、加速和先加后减四种进度条类型中,加速进度条的时距知觉最短,而匀速进度条时距估计最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取ADHD混合型儿童11名,ADHD注意缺损型儿童13名以及正常儿童15名,通过"平均估计长度"、"平均估计误差百分比"、"估计变异值"三个指标,考察不同亚型ADHD儿童在时距复制和言语估计上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研究发现,在视觉刺激条件下,ADHD儿童的时距估计缺损并不受时距长度的影响;ADHD混合型儿童在多项任务中所表现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都差,而ADHD缺损型儿童只是稳定性差,说明ADHD混合型是ADHD中更严重的亚类型;ADHD儿童在时距估计任务中稳定性差,反映了其状态调节能力的落后。  相似文献   

6.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524-528
采用双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对(5s、13s和26s)三个目标时距的产生法和复制法的结果来探讨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认知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目标时距和不同的估计方法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比年轻被试显著高估时距,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年老被试会比年轻被试产生更长的时距。而在复制法上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显著低估时距,但是只有在长时距条件下(26s)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与内部时钟减慢和注意资源减少有关,而在复制法上对时距的低估可能反映注意资源的减少。此外,对于长时距的时间复制,情节记忆的损伤也是导致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短时距估计中的心理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光 《心理科学》2013,36(5):1054-1057
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预期式研究范式,以产生时距作为反应指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短时距估计中的间断位置、间断时距和提示线索效应,探讨产生时距与等待时距的关系问题,揭示注意和间断期望对短时距估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间断实验中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提示线索效应,间断位置(等待时距)效应显著,间断时距效应及间断位置与间断时距的交互效应不显著。由此得出:(1)注意是影响被试时间判断的主要因素,被试的产生时距随着等待时距的增加而延长。(2)被试对间断的期望显著地影响其时间估计行为,无间断实验条件下,间断期望有损于时间估计。  相似文献   

8.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5):1035-1039
用两个实验考查了时距估计中刺激物的动态变化效应。结果发现,刺激物的运动、速度和旋转角度显著地影响着被试的时间判断,刺激物速度的时距延长效应对于较长时距(18s-24s)来说更加明显;运动刺激与较短、较准确的时距判断相关联;旋转角度的减少使得被试低估时距,而旋转角度的增加使得时距估计呈高估倾向。被试在时间估计过程中表现出长时距低估和短时距高估现象,本研究得到的时间估计转换点是11.4s,此点与先前的有关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新近研究结合日趋成熟的标量计时模型及神经学相关依据提出,情绪诱发的生理唤醒会加长主观时距,而注意唤醒会缩短主观时距,且各自有不同的发生特点。本研究选取3、5、8岁被试,系统探讨了800~3200ms范围内,儿童在高兴和生气两种面孔表情刺激下的时距知觉特点,并以中性面孔表情作为参照。研究发现:(1)3~8岁儿童都已具备明显的时距知觉,但时间敏感度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2)3~8岁儿童时距判断均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情绪刺激下的主观时距长于中性刺激下的主观时距;(3)3~8岁儿童生气表情下的主观时距长于高兴表情下的主观时距,生理唤醒效应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采用引入提示线索的方法,以产生时距作为反应指标对存在间断的时距估计任务中的间断期望效应和提示线索效应(注意效应)进行系统考察,并对间断时距的效应、产生时距与等待时距的关系问题作出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间断位置(等待时距)因素是被试时间判断的主要线索,被试的产生时距随着等待时距的增加而延长。间断实验中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提示线索效应,此效应既增加了时距估计的变异,又延长了被试的时距估计。无间断实验条件下,被试表现出显著的间断期望效应,被试对间断的期望有损于时间估计。  相似文献   

11.
夏凌翔  陈姝莹 《心理科学》2012,35(3):614-618
为了探索人格与反馈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时间任务和预期式时距估计的方法对个人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共4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两次时距估计中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均小于低分组;(2)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分组;(3)个人自立高分组在两次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上的相关明显大于低分组;(4)有反馈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显著小于无反馈组。据此可以认为:(1)由个人自立导致的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时间估计的误差变异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高个人自立者的时间估计误差的变异度更小,同时可能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时距估计。(2)反馈有助于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3)“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和“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的相关”是两个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冷压任务引发疼痛,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试图探讨在疼痛条件下时间目标对时距估计的影响。结果发现:疼痛条件下的时距估计值小于非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值,疼痛条件下具体时间目标的时距估计值显著大于无目标时距估计值。临床上给患者提供具体的时间目标或许有助于他们应对疼痛。  相似文献   

13.
周榕 《心理科学》2007,30(2):348-350
本研究考查了反映不同时速的时间隐喻句对时距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隐喻表征对时距判断有导向功能,即将移动速度慢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带来对时距判断的高估,而将移动速度快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造成对时距判断的低估,这一结果表明语言也会是影响时距判断的因素之一,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时间认知的综合观。  相似文献   

14.
短时距估计中的标量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6,38(5):724-733
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采用预期式研究范式和再现时距的研究方法,从心理物理学的视角,通过三个实验系统地考查了人类短时距估计的标量特性、变异源、时距估计中的转换点和韦伯函数的形态等问题。结果表明,刺激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和物理时距是被试进行短时距估计的重要变异源;被试在实验中表现出高估较短时距和低估较长时距的倾向,时距估计的转换点为11.1s;计时过程中得到的韦伯函数是个分段连续函数, 韦伯函数的拐点有两个12s和21s,这两点与本研究得到的时距估计转换点具有部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The concepts of the memory and attentional models were examined in children's and adults’ time perception in a long duration. One hundred twenty-one children in preschool through Grade 2 and 29 adults for Study 1 and 93 second-, fourth-,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and 40 adults for Study 2 judged durations of tasks that varied in interest levels and cognitive demands. In Study 1, children overestimated but adults underestimated the movie that they found to be interesting. However, in Study 2,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consistently overestimated the duration of puzzles they found to be interesting. In a long duration, the findings we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memory model than with the attention model. A qualitative change also emerged in middle childhood in the way children kept track of time; this difference may influence the developing perception of long duration in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examining the perception of long duration.  相似文献   

16.
以视觉呈现时距信号,采用时间泛化范式要求被试判断5种探测时距(1~4秒)与标准时距(2秒)之间的长度关系,并记录11名大学生在时距判断过程中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继而探讨不同探测时距条件下CNV波幅特征变化以及左、右侧额叶在时距判断中的功能。结果发现:1秒、1.42秒以及2秒条件下,CNV波幅峰出现在探测时距结束点,2.84秒、4秒条件下,CNV波幅峰出现在大约2秒处(标准时距);CNV负性翻转至基线位置在1秒、1.42秒、2秒条件下随探测时距的增长而延后,而在2.84秒、4秒两种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左、右侧额叶处诱发的CNV波幅峰潜时在2.84秒、4秒探测时距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且均在2秒附近。这说明在1秒以上视时距判断中CNV波幅峰反映了基于记忆中标准时距的时距判断的决策过程;CNV负性翻转至基线位置与时距判断的决策阶段存在共变关系,CNV负性翻转至基线位置相当于负荷解脱过程中的一个由负翻正的转折点;左、右侧额叶均参与了时距脉冲累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