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思"是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阿基米德点,也是当代哲学众多议题的源头。在笛卡尔看来,我思不可怀疑,而当代哲学对我思的关注也往往基于我思的确定性。根据对笛卡尔的经典解释,我思不可怀疑的原因在于其背后的自我意识结构:沉思者为追寻确定的知识而怀疑了感知、悬置了数学,并最终发现怀疑中的思想本身不可怀疑。然而,我思自我意识的经典解释并非自明,它对应于自我检验的"独白"式怀疑语境。除独白之外,怀疑也能发生在笛卡尔和怀疑论者的"公共对话"之中。本文从语境的角度探讨"我思"和怀疑之间的种种关联,并指出自我意识的经典视角对解释我思的核心特征并无显著优势。在现当代哲学的开端,我思有着难以抹消的歧义。  相似文献   

2.
理解把握笛卡尔哲学思想,必要了解笛卡尔所处近代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其建构自己哲学的方法。笛卡尔哲学从普遍怀疑为起点,逐步层层剥落,找到第一原理的阿基米德点:“我思故我在”,思既是对象也是自身,即思是不可否定怀疑,恩在持续涌现中肯定以恩为本质的“我”必然存在,从“我思故我在”此思的确定性确立了思为真的一般标准,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的,也就是符合思之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才是真的,由此确保判断及知识的真性,进而我们认识把握了一个确实真的世界,而不是错讹非真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在被众人猜忌怀疑之日.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辨论;如果你有梦想,又不迷失自己;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走火入魔;  相似文献   

4.
“我思”和自我知识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确定性的寻求是笛卡尔的雄心勃勃的哲学纲领的本质特征。虽然怀疑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对他来说,激进的怀疑不过是充当了人类知性达到清楚明晰的知觉的一个有效手段。如何通过普遍的怀疑获得确定性,就成为笛卡尔的认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探究普遍怀疑的方法在苗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证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智者名言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刘屯不能没治理论思维。—恩格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学会思索,他特一无所获。—爱迪生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赶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c理状态。—柴可夫斯基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五灵感是一个人在创造性工作过程中的能力的高涨;它以心理的明晰性为其特征,同时是一连串思想,以及迅速与高度有成效的思维相联系的。—普拉因诺夫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意博则思意远;忠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刚学必勤。—王船山智慧…  相似文献   

6.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朱玉英 《心理学报》1965,10(1):40-51
問題 应用題教学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学习数、理、化,以及培养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一年級第二学期学生在解答应用題时常发生錯誤,造成錯誤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思維方面的問題。本研究企图在前入关于一年級小学生解答应用題的一般思維过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討儿童在解題时产生錯誤的思維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为应用題的教学实践和进一步研究儿  相似文献   

8.
思品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自我参与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一、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前提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思品教材把“五爱”教育做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每篇课文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正确选择教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前应做充分  相似文献   

9.
鲁迅谈作文构思时曾说过:静观默察,凝神结思,然后一挥而就。而我们有些同学在构思、作文时虽然照样实践了,仍不免思路闭塞、狭窄或混乱;或者虽然“一挥而就”,敷衍成文但内容贫乏,认识肤浅。及之,有的同学对丈题凝神思考后便浮想联翩,下笔有神。如果排除了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诸因素,那么,联想能力的高低则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只有熟练掌握科学的联想方法,才能在构思时文思泉涌,思路畅通;只有联想丰富,文章内容才丰富,只有联想向纵深延伸,认识才有深度;思之有序,方能言之有序。纵观历届高考优作,其纵…  相似文献   

10.
一、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二、引“趣”。一件事物,如果你对它感兴趣,便特别能引起你的思考。 三、勤“学”。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是思维的基础。古人云:“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相似文献   

11.
个人主义的道德或伦理致思与柏拉图式的整体主义社会利益分配方案似乎本应是相互隔绝的,但是罗尔斯硬是把它们扭合在一起,于是,他的理论就显得极为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最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应得"这一概念的描述中。分配正义中的应得是制度性应得,而惩罚正义中的应得是道德应得。批评者认为罗尔斯无法自洽地主张这种不对称性。罗尔斯主张分配正义中的应得要受休谟式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审查,而惩罚正义中的应得,由于其基础是与自然主义的世界相隔离的"自然"的道德义务,则被免去了要面对休谟式的怀疑主义追问的负担。而如果自然主义和道德主义可以并存,分配正义中制度性应得概念和惩罚正义中的道德应得概念就不矛盾了。  相似文献   

12.
黄作 《世界哲学》2017,(4):67-74
马里翁先生在其近作《论笛卡尔的受动性思想》中认为笛卡尔的"吾身"概念是《第六沉思》的一条暗线,有助于最终赢回一开始受到怀疑的外部世界,不过,当他把"吾身"等同于"肉"这一当代现象学的新宠时,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议。我们发现,《第六沉思》中的一个文本恰恰可以把"吾身"视为"肉"的前提,从而进一步支持马里翁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四大支柱”问题,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求知和共处呢?笔者以为,求知的基本前提就是会思考,会质疑,会探究。古人说,“疑是学之始,思之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和创造,就必须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人才观对当今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怀疑主义难题的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怀疑主义难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康德把怀疑主义难题的未决看做是"哲学的耻辱"[1],奎因则指出:"休谟的难题就是人类的难题."[2]鉴于怀疑主义难题的重要性、怀疑主义难题批判的必要性以及目前国内研究的相对缺失,本文将对西方知识论中所提出的解决怀疑主义难题的方案进行批判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宋斌 《现代哲学》2011,(2):72-77
"夸张的怀疑"是笛卡尔得出其形而上学第一命题的方法,亦被胡塞尔认为在现代哲学中首次揭示了"意向性"概念的内涵。依据它的机制,"我思"的确定性意味着"自由意志的确定存在"与"持续现前于精神的清楚分明的知觉的不可怀疑"。以此为基础,笛卡尔不仅可以完成观念论式的二元论证,而且也认识到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紧密结合体",由此指明了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笛卡尔科学"独特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徐克谦 《现代哲学》2006,(1):103-107
庄子的怀疑论其实是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庄子并不怀疑客观世界的“真”,他只是怀疑语言表达“真”、表达“道”的有效性。《齐物论》的主旨就是对人们语言中的“是非”、“彼此”、“然否”的意义表示怀疑和否定。庄子的语言怀疑论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既有话语体系的盲从与迷信,启发人们怀疑既有思想体系与常规,大胆进行创新和探索。但他根本否定语言之说的客观性和普遍意义,则又难免导致彻底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则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关键,因此,本文就如何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哲学之思:趋向、性质与意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穆 《哲学动态》2004,(5):17-20
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之思的话,生态环境哲学则是在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一当代生存困境而引发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之思.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生态环境哲学之思的基本问题和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但绝大多数高校的思修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思修课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面对复杂的社会境遇,哈贝马斯显明了重建与捍卫现代性的伦理意趣,并通过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重塑、现代性的伦理辩护及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伦理考量,来对其伦理之思的基本旨趣加以结构性显扬。在重构道德话语的过程中,哈贝马斯彰显了其伦理之思的义务论、认知主义、形式主义和普遍主义等哲学特质,从而有效抗撷了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及相对主义的挑战与诘难。基于多元的社会语境,哈贝马斯在恢复道德社会整合功能的意旨中,实现了道德命题理解维度从"语义"到"语用"、伦理致思方式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