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义理论是20世纪语言哲学、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戴维森、达米特是这一理论的两位领军人物,他们以相对的观点代表了意义理论的两种声音:戴维森认为真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以塔尔斯基的真概念为初始概念提出了成真条件意义理论;而达米特否认真在意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代之以证实,并借助直觉主义逻辑构建了反实在论的意义理论。他们以不同的逻辑系统注释着真,演  相似文献   

2.
达米特"隐含知识"概念析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达米特建构意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中,显示性本是核心原则,是贯穿于达米特意义理论中的一条主线.达米特是基于"隐含知识"概念的哲学分析而提出显示性原则的,"隐含知识"概念构成了显示性原则的理论根基.本文试图在达米特意义理论的背景下,分析"隐含知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它对于意义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路 《世界哲学》2007,7(6):46-70,77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意义理论与语言相关,因而与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相关,与语言所表达的世界相关。今天,意义理论受到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有关讨论广泛而深入,观点各异,成果多样。在今天的讨论中,真之极小论、真之紧缩论、真之去引号论、真之代句子理论等一些新的真之理论业已成为重点。但是,真之符合论、真之实用论等传统理论也仍然被涉及,并且由于深入讨论而得到新的认识,尽管许多结论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意义理论的最大特征是与真这个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真这个概念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正因为这样。如今的讨论,无论是什么观点,几乎都预设了一个前提:塔尔斯基的语义理论。如果引申开来,甚至可以看到,正是基于真的解释,人们对意义理论形成不同的看法。比如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被称为真之理论,即基于T语句提出了一种如何理解语言的真之理论,而达米特则认为这只是对部分语言提出解释,并没有对整个语言的运作提出一种解释。所以,戴维森的解释顸设了对真这个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要围绕着真来考虑问题,而达米特虽然承认真这一概念的重要,却认为对真这个概念本身要进行思考,而且要超出这个概念来考虑我们的语言。我翻译过奎因的《真之追求》(三联书店,1999年)、达米特的《分析哲学的起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戴维森的《真与谓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即出),也翻译过一些文章发表在本刊(例如参见《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第2期)。我希望国内读者能够了解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编译下面这些内容,也有相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语义重构是达米特的反实在论策略的第一步,但达米特的语义重构并不能完全反映旧有的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这是由于它只涉及认识论的独立性维度。达米特以认识论的真概念作为核心的意义理论导致一种(依赖认识的)反实在论。然而为了更一般地描述语言实践,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不应包含形而上学、认识论的要素。一种基于收缩论真概念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表层语义学)是值得考虑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意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美国著名哲学家戴维森和英国著名哲学家达米特是这个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本文将围绕他们的一些论述来探讨意义理论,主要目的不在于这个理论本身,而是要揭示其中所牵涉到的逻辑方法,希望由此不仅可以说明意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特征,而且可以说明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一、达米特的意义理论1973年,达米特发表了其代表作《弗雷格的语言哲学》,其中多次谈到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基本框架。在这以后,他以“什么是意义理论?”为题发表了两篇文章,尤其是在《什么是意义理论?(II)》(1976)中,他基于弗雷格…  相似文献   

6.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中的重要内容.达米特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式说明,包含着较为浓厚的认知色彩,标志着意义理论的当代转向.因此,分析达米特以及相关理论家的思想将对了解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动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晓明  吴玉平 《世界哲学》2007,114(2):11-17
达米特从反实在论出发,通过探讨真概念与语义理论的关系、真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弱化的真概念。通过将真理理解为人们对于陈述句的一种辩护的能力,提出了一种辩护主义的真理观。主张把“语力”因素作为语义理论的支柱,把语句的真值条件与这种语言的使用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言哲学中的语用学转向,也体现出解释学对分析哲学的影响和渗透。达米特的辩护主义真理观尽管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并引起较大争论,但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真理,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公理化真理论把真看作一个原始谓词,并用一组公理和规则给出真谓词的意义,真首先是语形概念。在公理化真理论的标准模型中,一个定理可解释为真。因此模型真和语形真在概念上需要作出区分。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大部分公理化真理论都能较好地处理悖论,但DT和KF系统同时证明"说谎者语句λ"与"λ不是真的",此时语形真和模型真产生了冲突。莫德林和费弗曼等国外学者从哲学解释或技术上对此进行的辩护都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通过从语义视角入手建立起一种真对应关系后指出,这一受到质疑的结论既不应归结为形式技术问题,不是一个意外的推论,也不必从其他哲学角度进行辩护,问题是由克里普克语义真理论自身在处理强化说谎者悖论时失效所导致的。KF系统两种真的冲突,反而以形式方法揭示了当内、外逻辑不一致时,真理论所具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形式先天,或质料先天——论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8,4(1):74-80
先天(a priori)这一概念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他将先天等同于形式,这不仅成为其理论哲学的起点,实际上也构成其伦理学的基础.舍勒正是将其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建基在他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判之上.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形式先天"与"质料先天"的区分,集中讨论并初步检讨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