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险知觉是飞行员进行正确风险管理的核心,对保证航空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不同研究者对飞行员风险知觉的概念进行综述,又与传统的知觉和危险知觉进行了区分。其次,文章简明地介绍了飞行员风险知觉的测量方法,包括外显的主观评价法、飞行模拟器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方法,分析各种方法的内容与其优缺点。最后,本文分别从认知理论取向和组织文化理论取向两个方面来探讨飞行员风险知觉的研究,并针对两种理论取向,提出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知觉是个体对通货膨胀的主观体验.通货膨胀知觉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在体验阶段和整合阶段.体验阶段主要涉及到个体对物价的感受性和记忆,整合阶段主要涉及到个体利用可得性启发式以及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完成对通货膨胀的最终估计.通货膨胀知觉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预期、框架效应、对价格公平性的认知、社会放大效应以及货币改革等.未来可以从通货膨胀知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神经机制、跨文化研究以及具有较高生态效度的测量指标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许琴  罗宇  刘嘉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08-1221
方向感是一种定位当前位置、确定前往目的地的方向及选择相应路线的能力,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方向感的认知加工包括外部信息输入、内部表征建立和信息整合三个过程, 综合方向感的各加工过程的研究结果形成的方向感认知结构模型将有助于研究者全面认识其加工机制。大脑是实现方向感加工的载体, 当前对方向感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有正常人的行为实验、脑成像研究以及脑损伤病人研究三方面, 根据这三方面的研究总结得出的神经网络结构清楚地展示了方向感在大脑中的加工过程。方向感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了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方向感的遗传基础是了解其加工机制的关键之一。遗传影像学近来取得的重大进展推动了基因、大脑和行为研究的结合, 这将是未来方向感加工机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姬鸣  杨仕云  赵小军  鲍旭辉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1,43(11):1308-1319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257名中国航线飞行教员、机长和副驾驶,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了风险容忍对飞行员驾驶安全行为的影响, 以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风险知觉和危险态度所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1)风险容忍对飞行员驾驶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高风险容忍飞行员的驾驶安全行为水平显著低于低风险容忍飞行员; (2)风险知觉在风险容忍对飞行员驾驶安全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 即高水平的风险知觉削弱了风险容忍对飞行员驾驶安全行为的负向影响。(3)危险态度在风险容忍对飞行员驾驶安全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且这种中介作用的实现又受到风险知觉的调节, 即危险态度对飞行员驾驶安全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影响求职作伪的社会知觉因素包括其他人的行为、其他人的态度、公平感、对作伪的态度和对目标的期望五个因素。通过考察这些因素,为我们了解求职作伪的个体差异并加以鉴别和区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注视知觉既包括识别他人对周围环境的注视位置, 也包括对他人是否在注视自己(即直视)的感知。诸多研究表明, 注视知觉过程受来自目光发出者与感知者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眼神沟通中不同角色角度出发, 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注视者因素和观察者因素。具体而言, 注视者因素主要探讨了眼部及头部物理特征及面孔情绪与吸引力对注视知觉的影响。而观察者因素则探讨了个体的心理或精神障碍、个体当前状态特征及观察者的性别、种族及文化差异对注视知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创新实验设计与任务出发, 探讨注视者刺激的实验材料与观察者特征的临床应用及跨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禹  丰丽红  任敏  顾秋瑀  赵守盈  张禹 《心理学报》2017,(10):1256-1266
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和意外再认记忆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知觉负载对负性分心面孔的知觉加工和记忆的影响。在视觉搜索任务中,行为上恐惧分心面孔在高负载下干扰任务。ERP结果上,恐惧比中性分心面孔诱发更大的N170和N250;在低负载下恐惧比中性分心面孔诱发更大的N700,在高负载下没有差异。在意外再认记忆中,个体对低负载下的恐惧分心面孔表现出记忆。这些结果说明负性分心物在早期是自动化加工;晚期加工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负载越低对负性分心物的过滤越少,存在对负性分心物的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8.
严璘璘  王哲  张智君  宋赛尉  孙宇浩 《心理学报》2016,48(10):1199-1209
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认为, 随着知觉经验的增多, 人们加工面孔的专家化能力逐渐增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为, 在知觉面孔时更倾向于整体加工。该理论已经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但未能解释另外一些研究的发现, 即对他族人群没有长期知觉经验的被试在加工他族面孔时也有强烈的整体加工。本研究旨在考察知觉经验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影响, 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通过组合面孔范式测量了中国被试在辨别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的组合面孔效应(即面孔整体加工强度)。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都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1b以灰阶图重复了实验1a。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仍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2通过操纵种族融合面孔的有或无, 测量5 s的知觉经验对融合面孔的组合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被试在知觉融合面孔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中国被试在加工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所诱发组合面孔效应有显著的、量的差别, 且这种整体加工的差异不会受到面孔肤色信息的影响。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中国被试在加工种族融合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整体加工。该研究的发现提示, 不论是短时知觉经验还是长期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的增加是面孔整体加工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
非显著性刺激的知觉学习研究发现成人大脑具有可塑性,但是知觉学习如何影响不同的视觉加工阶段仍不清楚。通过将眼动指标划分为3个视觉加工阶段来探究知觉学习的机制:搜索潜伏期(早期),是指从搜索屏呈现到第一次眼跳离开初始注视点位置的时间,代表了在搜索屏中选择第一个搜索位置的时间;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中期),代表搜索过程中注视加工的位置个数和平均加工时间;确定时间(后期),代表判断当前刺激是否为目标并做出反应的时间。结果发现对训练刺激的搜索正确率提高,反应时变快,同时搜索潜伏期显著增加,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减少,且行为和眼动指标的变化都没有迁移至未训练刺激。说明知觉学习会影响早期和中期视觉加工阶段,可能通过增长搜索潜伏期,同时减少眼跳的次数和降低注视时间来提高搜索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与\"弹性\"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最后从整合的视角,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