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隋唐以降,随着伊斯兰教的逐步传入,阿拉伯文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与中华文化艺术交融互鉴,最终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本文运用历史文献的方法,对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藏文化遗产文物中的阿拉伯文书法,进行对比研究、个案分析,梳理和发掘阿拉伯文书法融合中华文化及再创造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穆斯林》2012,(2):23-23
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规范,汉字书法的气韵、章法和造型构图艺术特点。博采众长,独具一格。他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艺术展,并获国际大奖,诸多艺术作品被国际政要、博物馆、画册珍藏,深受中外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书法是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阿拉伯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入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各种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阿拉伯书法艺术的传播、创作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与比赛相继举办,书法传授进入课堂,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书法新秀脱颖而出,中阿结合再创辉煌。一、展览比赛,相继举办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有关部门、民间团体…  相似文献   

5.
《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刊行问世了,作为陈老师的一名学生,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法集不仅是陈老师多年来潜心阿文书法创作的结晶,更是我国阿文书法发展里程中的一件很有代表性的大事。 陈进惠老师是我就读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时的书法教师。在我考入经学院之前,我对阿拉伯书法的书写和理论可谓是一无所知。每当看到那些龙飞凤舞的中国体阿拉伯书法时,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种书法简直太奇妙了。而那时的我又不懂阿拉伯语,所以对阿拉伯书法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在陈老师的教授下,我从零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并初步掌握了一些阿拉伯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最重要的是,在陈老师的教导下,我认清了正统阿拉伯书法和中国体阿拉伯书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由他们创作和编织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光彩熠熠,驰名遐迩。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民的智慧、美德和情操,了解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历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们的精彩创作和伟大实践,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天,阿拉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几乎都留下了它的足迹,成为穆斯林宗教与文化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7.
正阿拉伯文书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书法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进入中华大地,融入中国社会。之后,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融会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渐形成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习近平主席对2018年在成都举办的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表示热烈祝贺。他说: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开设阿拉伯书法函授教育的学院。为了满足广大阿拉伯文书法爱好者的需要,我院决定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培训目标:半年学完函授教材 (三册 )及其它辅助资料,能使学员掌握正规的阿拉伯文书法的写法和基本规则、要领以及技巧,并能学会用传统书法书写经文“都阿宜”、门对、中堂、经字画等。   教学形式:由我院阿拉伯文书法讲师、埃及书法协会会员、我国第一位在阿拉伯国家获得“阿文书法家证书”的哈吉·努伦丁·米广江老师编写教材并亲自执教,负责布置、批改学生作业,解答阿文书法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以来,深受中国穆斯林的喜爱,历史上涌现出很多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他们对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传统书法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代的中国穆斯林书法家继往开来,传承着这一精美的书法艺术形式。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和向外传播,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剪纸如同绘画、雕像、书法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回族的艺术家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元素与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工艺相融合,将宗教的神圣符号与传统文化相融合,造就了具有深层意蕴的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说起剪纸,国人都不会陌生。然而对阿拉伯文剪纸艺术,想必了解的人寥寥无几。阿拉伯书法素以板书著称,中国的穆斯林却借用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外在形式,糅合进了阿拉伯书法艺术和伊斯兰特色的纹饰,  相似文献   

11.
学习阿拉伯书法的一点体会杨东文阿拉伯书法艺术作为世界书法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其历史进程中,经过书法大师的系统规范和广泛使用,才逐渐趋于完善。可以说,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伊斯兰教也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12.
某些道教符箓在书写形式上与书法艺术有相类似之处,它所具有的线条及二维空间关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书法艺术理论来研究道教符箓中存在的书写形式,探讨道教符箓所具有的艺术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月27日上午,在“211”工程重点大学——兰州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内,贵客嘉宾汇聚一堂,气氛热烈隆重,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我省东乡族阿拉伯文书法家穆罕默德·尤素夫·陈坤新出版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一书的首发式。作为陈坤先生的同乡同族文人,我也有幸被邀请参加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一书首发的盛会,更为令人欣喜的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关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理论和实践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阿文书法艺术教材方面的“空白”。中央民族大学著名学者林松教授称:“《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反映了陈坤先生多年来从事书法与教学实践的结晶。从实…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记者敏俊卿)日前,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由《中国穆斯林》杂志编辑部编印出版。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先生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  相似文献   

15.
为庆祝一年一度的朝觐,迎接古尔邦节,石家庄清真寺于10月4日至6日举办了“美美与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展览展出了百余幅阿拉伯文书法作品。来自石家庄、沧州的阿拉伯文书法家现场泼墨,展现了阿拉伯文书法的创作过程,为观者赠送阿拉伯文书法二百余幅。二百余人参观了展览。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对中国书法与阿拉伯书法进行源流及发展、与宗教文化关系、审美及表现形式上进行对比探究。阿拉伯文书法同中国书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世界书法领域上都是最为重视书法艺术的两大文化。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由于地区、宗教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产生了小的差异。因此,通过比较这两种书法文化的异同,在认识阿拉伯书法中体现了两种社会核心价值的差异,也体现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阿博 《美与时代》2016,(9):120-121
书法学习中,创作与欣赏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创作基础知识,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积累总结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律。与此同时,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书法美学理论知识,具备初步的书法审美鉴赏能力和素养,便可以促进提高书法创作的水准。  相似文献   

18.
时值举国上下喜迎祖国六十华诞,金城兰州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欣闻我的同乡同族友人,著名阿文书法家陈坤先生在他潜心耕耘探索多年的阿拉伯文书法园地中,又喜获累累硕果,一本内容丰富、特色浓郁、装帧精美、印刷考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的《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终于和广大热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9.
试论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陈进惠阿拉伯书法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伊斯兰教传播的有力工具,而且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普写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珍藻夺目的明珠。阿拉伯书法之所以历史悠久,驰名世界,与伊...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11月6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对西亚北非地区文化交流精品项目评审会,此次共评选出20个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其中,由书法艺术家陈坤先生担纲的"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系列活动"成功入选。《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系列活动》,包括书写《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巨幅长卷(500—1000米)》,出版发行《中国〈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