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王莅 《现代哲学》2017,(3):21-2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先后三次系统书写人类历史,并且它们与批驳唯心主义历史观、追溯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反思资本主义与人类命运这三大理论关节点一一对应。进言之,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运用路线"与"反思路线",反映了人类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解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有整合。  相似文献   

2.
虽然"新辩证法学派"(New Dialectic School)看似是一个新近的理论思潮,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在与当时颇为兴盛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争论过程中,亚瑟和史密斯等人坚持认为黑格尔逻辑学和辩证法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素,并逐渐建构出自身的学术范式。步入新世纪,学派成员从多个向度展开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不仅卓有成效地发现、厘清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诸多范畴和理论解释难题,也强力地回应了当下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未来,同时还有学者试图建构起马克思的经济学科学。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复兴,彰显了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1,(3)
保罗·伯克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价值形式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类环境危机、对自然资本的批判、马克思的热力学思想和社会再生产的生态辩护,构成了这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伯克特重新考察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辩护,强调从马克思主义内部来挖掘其生态基础。他的生态学思想对第二、第三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虚拟货币是指不与贵金属储备挂钩的纯粹价值符号,如以获取价值为目的进行投资或投机,虚拟货币就转变为远离实体价值的虚拟资本。虚拟资本在自然历史进程中进行类别化的演变,内含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虚拟价值增殖过程的对立统一,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虚拟资本脱离物质生产的直接制约就形成了虚拟经济,并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两者构成一种互应关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从一个侧面确证和充实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在一个金融化的世界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笔记》中的工艺学研究对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潜在的重要影响。这既体现在工艺学视域中,机器大工业所标志的巨大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激发了马克思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对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人类解放意义的思考,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双重社会效应为马克思初步建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观和探寻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路径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既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超越了工艺学视域,又由于自身思想发展水平和工艺史知识的局限,而对工艺学的科学内涵有所遮蔽。  相似文献   

6.
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及历史命运的过程中,马克思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理论创新道路,霍克海默后来称之为"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在当代西方,法兰克福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以及20世纪后期的西方主流社会理论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继承或者借鉴马克思的理论创新道路,将之与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具体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有效结合,使之获得生机勃勃的当代转化,产生出丰硕而影响深远的创新成果。对马克思的理论创新道路及其当代西方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霍耐特劳动批判的路径是规范重构。规范重构是内在批判方法的要求。这意味着从"前理论"的劳动经验中重构出普遍规范,以此作为劳动批判的基础与原则。霍耐特认为,劳动批判之所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传统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劳动经验。因此,具有当代意义的劳动批判必须重构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重构大体上包含三个环节:第一,马克思奠定了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但在马克思那里,规范性与经验性之间就存在着鸿沟。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规范意义越来越淡薄。在理论上,劳动被理解为工具理性行为,其规范维度逐渐式微。第三,借助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和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霍耐特以承认重构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霍耐特对劳动批判的规范重构打开了劳动批判的可能性,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角度来看,以承认批判劳动,所追求的无非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相互承认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自启蒙运动以降,政治哲学的逻辑支点从超验性转移到内在性。内在性奠基于近代意识哲学,但被马克思予以唯物论地改造,形成了内在性唯物主义。内在性唯物主义不以任何形而上学的"一般实体"为对象,而是旨在揭示"存在"(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先验结构。正是基于唯物主义的内在性,马克思不仅以物化批判揭示出意识同一性的社会基础、更新了认识论批判的传统模式,并且发现"存在"之真实、具体的面相是"非同一性"。从"存在"的"非同一性"可见,不仅劳动的内在剩余本性塑造了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整个结构,并且资本主义从其内部孕育着变革现存社会关系的"新社会的因素"。这种"新社会的因素"作为资本同一化统治中的剩余空间,是实现解放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它已过渡到其最后阶段——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极盛时期已经过去。帝国主义阶段产生的危机现象开始明显暴露出来,并且日益根深蒂固。因此,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如何巧妙地应付局面、实行改良和适应形势的问题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与此相适应,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也急剧改变了自己的方向。已经很少有人希望这个理论再去研究关于社会和人的一般性概念,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在思想上和理论上为社会政策的具体形式提供论据,热衷于判断、估量和描述社会过程的个别侧面、社会过程中的个别现象和组成部分,也热衷于炮制用于搜集与描述社会事实和社会学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实际上都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为了挽救或缓和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的危机而提供的理论"修正和护航"。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危机的理论反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主张彻底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在如何对待财产权的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的是保持私有制的"财产的平等化",而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私有制的"财产的社会化";在如何对待社会共同体的问题上,社群主义建构的"完善论国家"是"虚假的共同体",而马克思建构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实的共同体";在如何对待民主的问题上,共和主义追求的是形式化的"程序的民主",而马克思追求的是实质性的"革命的民主"。  相似文献   

11.
对分配正义的探讨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西方政治经济学探讨分配正义并不像以往一样局限于政治和社会的目的,而是把分配正义纳入经济学的探讨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理论的要义在于:一方面,立足于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来论及分配正义问题,把分配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另一方面,从要素的贡献角度来确立分配公正的标准,从而使"按应得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原则。这些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但是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显著的区别:一是虽然从生产过程出发来谈分配问题,但主要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立场来讨论分配的定位问题;二是虽然同意"按要素的贡献分配",但是认为要素在各个社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要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也谈分配中的阶级利益因素对分配正义的影响,但总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视为分配正义的基础。马克思则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解决分配正义的前提问题。通过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西方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逻辑的批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实质,拓宽分配正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林育川 《哲学研究》2013,(1):24-30,127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正义理论的探讨最初从争论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社会为不正义开始,大致时间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随后持续发展。后来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论题,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马克思正义理论或者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建构,这一工作一直延续至今。通过  相似文献   

13.
"总体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范畴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在剖析、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过程中,总体性原则始终处于在场的地位,并在根本上规定着马克思变革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态度。卢卡奇首次提出并建构了相对完整的总体性理论,揭示出造成这一趋势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批判了现代社会中思维理论的非总体性趋势。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具有批判与超越的革命品格,凸显了社会批判理论穿越现象迷雾剖析内在本质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4.
资本内部的辩证法是资本在自身运动中所展开的逻辑,即资本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的辩证法。《资本论》第二卷关于资本流通过程的研究创造性地建构了这一辩证法,进而揭露了资本所蕴藏的内在危机。资本循环中"货币的复归"、资本周转中"价值的转移"和社会再生产中"资本再生"等环节鲜明地揭示了资本自我推动和创造的过程,即资本"外化"与"收回"自身的逻辑。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洞悉了资本的运动规律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也明晰了资本主义产生危机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和流通手段、贮藏、支付和世界货币的职能的论析而描绘了货币发展的历史,进而揭示了货币概念的逻辑。他透析了货币通过其职能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象,以及这种表现形式之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意味,从而戳破了货币现象的魔术,揭开了货币之谜。马克思指出,货币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并且只要这种社会关系持续存在,货币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并通过其职能的展开而必然表现这种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货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18.
罗莎·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1913)中提出了资本积累必须以非资本主义环境为前提、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和"最后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依据在于"资本积累不能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实现"的论断.尽管卢森堡否定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图式、重新建构资本积累模型的理论尝试是错误的,但是她对资本主义横向扩展的研究,特别是她强调资本主义"通过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而发展"的新观点,在全球化资本主义不断扩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哲学方法论而言,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观点的批判入手,综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评和对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构思想,不难发现三者内在演绎着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的主题,即建构生产方式的正义以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生产方式的正义表达了"什么"需要正义,形成自由人联合体表达了"为什么"需要正义。生产方式的正义与否要看它们能否形成自由人联合体这个内在目的。这个主题既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思想中,也体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设性思想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紧紧围绕吉登斯思想的展开基点即"两种商品化理论",通过吉登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分析资本主义劳动的必然特征及其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本质三个方面的论证,指出了吉登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