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史学研究中来,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思想史,无疑是对传统思想史研究的一个突破和创新。又,从年鉴学派引入中国以来,不少学者都强调越过王朝更替,打破政权壁垒,将同一社会架构下的一大段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历时性贯通的同时,关注这个时代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郝春鹏 《世界哲学》2016,(4):145-151
一般而言,相对于历史叙述,社会学研究致力于一种更为严格的概念化建构。正如经济学家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构建经济模型一样,社会学家也会以个人作为社会模型的建构前提。社会就是这些个体间交流与博弈的结果。在雷蒙·阿隆看来,历史学与社会学并无本质区别,在比一般社会学研究更为具体的对象上,它运用了同样的建构方式。历史学旨在沟通过去与当前之联系,解释历史中的意义,在最底层上它依托历史主体为核心,根据史料建构历史整体。历史认识就是由这些元素综合之后的结果。甚至,这种业已建构起来的历史认识也是影响和改变历史之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岳天明 《学海》2002,(6):93-97
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建设等两方面问题的讨论进行综述。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维度 ,文章认为 ,中国社会学呼唤社会学者们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尖锐的反思意识 ,呼唤社会学者们以永不疲倦的学理追求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痴迷上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发展成网络成瘾症,这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既往研究从操作角度出发,或注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症的成因,或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症的心理机制以寻求对策,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解释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发生,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昉 《天风》2007,(9):40-41
李向平简介祖籍湖南邵东。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曾往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大正大学、大阪大学、英国波士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宗教史,当代中国宗教,宗教社会学。近著有《文化正当性的冲突》、《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等,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化出的一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特殊人群。过去对这部分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学、社会学、科学学、管理学等社会人文领域,极少从生命进化与社会进化相结合的角度勘察。实际上,人类历史是在生命与文明的同步进化中发展的。因此,将知识阶层既作为社会存在物也作为自然存在物放在双重进化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7.
“文明”是标志社会历史进步状态的重要范畴。它既是社会学,历史学的范畴,又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文明”范畴的内涵是历史的,发展的,也是具体丰富的。要比较准确地认识、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深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要求人们以全面的观点去把握人类社会的文明。唯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体的文明度的提高,是整个人类社会文  相似文献   

8.
《学海》2021,(1):60-67
近年来,家庭研究在中国社会学界正呈现出不同于原有家庭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学术样态。这样的学术现象对中国的家庭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本研究简略回顾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家庭研究,并梳理介绍对日本明治以来学术界的家庭研究、日本战后家庭社会学演变的分析,旨在说明,在中国、日本等后发国家,社会学的家庭研究从一开始就与知识界的社会认知需要密切相关;在方法上则一直与整体主义方法、实证的社会史方法,以及传统文化论等方法缠绕在一起。对作为社会基础性制度的家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动局面及学术生态的推动或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理论、社会思想产生特殊的影响。通过这种国际学术史的了解,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中国的家庭现象和家庭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从比较-历史的角度,尝试将宗教组织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本文首先简要了综述当代宗教社会学中对宗教组织的研究进路,指出其理论内在的特定宗教传统阻碍了其对非西方宗教的解释力。进而,通过回到马克斯·韦伯的相关经典文本,提炼出宗教组织发展的自主性、志愿性等机制。在此框架之下,考察了汉传佛教的组织形态的历史演化与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冲突解决的两种方法,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从心理与社会学角度研究合作与竞争的文献却相对较少,而对于精神障碍人群在合作与竞争中异常表现的原因目前也存在争议。本文从心理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合作与竞争的神经机制和生物基础进行综合论述,并对精神障碍人群在合作与竞争两种社会互动中的表现进行比较,试图为精神障碍人群在人际交往中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