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存《管子》书中的轻重诸篇,具有诸子百家中独立的子书的若干特征,试述如下。一、刘向编轻重诸篇为《管子》的外篇即觉察到轻重之术有别于管氏之学刘向从散乱无序的中外管子书中辑出轻重诸篇,并把该组文章名为“管子轻重”,且编为一组,是以学术思想为准标的慎重公允之举。刘向校书之前,轻重诸篇无专书行世,而是单篇别行之什。直接的证据是司马迁读到的管子书,所列篇名中有《轻重》篇,指的是单篇,非轻重诸篇的辑录,且和其他篇目混编。其他轻重之篇,或者被编入别的版本的管子书中,或者大量的以单篇形式流传。刘向收到的管子书,合计中外书共564篇,剔除重复者484  相似文献   

2.
战国中晚期,中国大地的东西两端形成了两个大的学派,西部地区是以商鞅为代表的商鞅学派,其思想反映于《商君书》和商鞅及其后秦国推行的政策制度之中,东部地区则有集中反映于《管子》一书的《管子》学派。《韩非子·五蠹》曰:“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足见此二学派影响之大,作品流传之广。在先秦诸子中,这两大学派最重视现实经济问题,比较研究他们所提出的经济政策,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的《管子》研究贯其一生,特点鲜明。从注释《管子》到挖掘《管子》的时代价值,上承乾嘉汉学、下启近代《管子》研究,开启了《管子》研究的新时代。《管子·侈靡》因其发展经济的观点新颖,正契合于社会转型时期,即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向重视工商业发展转变的时代潮流,而受到章太炎的热烈赞颂。章太炎指出,《管子》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视商业贸易发展的理论,并首次提出以侈靡拉动工业和商业发展之论点。《管子》的消费观与社会进化论不谋而合,是国家发展的有益滋养和宝藏,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应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总之,章太炎阐发《管子·侈靡》之新义,是他会通中西、汲取中外思想资源,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关于《管子·问》篇的文本,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基本可以认定以下几点:《问》篇末段是错简;首段的写作晚于中段,中段是春秋时期"齐国老档",首段则是战国时期学者研读此文档基础上补写的;在刘向校订《管子》之前,《问》篇已成篇,此即该篇原文文本,其中包含现在通行本中首段和中段的62问。  相似文献   

5.
由周翰光教授等三人合作完成的《管子直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管子研究出现的又一崭新成果。i《管子直解》一书共精选了《管子》二十九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占全书的百分之三十八以上,其中“经言”六篇,“外言”四篇,“短语”六篇,“轻重”八篇,基本概括了《管子》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由此也不难看出撰写人的着力方向。该书在体例上吸收了近年出现的《管子》注解、白话翻译等的优点,又加以创新,具备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每篇开头用“解题”扼要介绍该篇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段进行白话今译和注释,而且在每段注释后加上…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以来《管子》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管子》研究回顾 本世纪以来,从宏观纵向的视角来看,《管子》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情形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00~1949年。这一时期共出版、发表有关《管子》研究的专著与论文60多篇,其中专著主要有黄汉的《管子经济思想》,俞寰澄的《管子之统制经济》,梁启超的《管子传》,罗根泽的《管子探源》,王毓瑚的《管仲》等。这一时期的研究涉及《管子》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原著注释。其中经济思想研究占绝对多数。  相似文献   

7.
战国秦汉古籍对《管子》文句的称说引述,透露出了刘向定本以前《管子》早期流传的诸多信息。按时代先后做纵向分析,可看到《管子》内容的“递为增益”;按空间地域做横向分析,可看到《管子》篇章的“分合无定”。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所谓18篇的“《管子》原本”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黎翔凤《管子校注》,阐述了《管子》校释整理中底本与校本的选择、资料的搜集利用、文本的校勘与注释等方面的问题。仔细梳理版本源流,广泛搜求包括未刊稿本、出土文献在内的各种资料,是做好《管子》校释整理的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力避主观武断,强为做解,是校勘与注释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管子》是我国齐文化一部重要著述。21世纪是追求“和”之精神的时代,重新审视《管子》乐论,从《地员》、《宙合》、《幼宫》三篇有关乐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和”之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今本《管子》有多篇亡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堂书钞》对《管子》的引用情况,对其亡佚时间进行探讨,认为:《管子》佚篇的亡佚不是一次性的,在南北朝后期,《管子》的部分内容亡佚;隋末唐初,《管子》又损失了一些篇章,《管子》佚篇全部亡佚。  相似文献   

11.
《管子》的成书和编订,历代多有争论。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土的简帛文献,许多与《管子》相关。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管子·大匡》相关的两章,当是齐国太史记载的早期档案文献。根据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可知齐国文献战国时已流传到楚国。齐国文献流传中只有少数在其他地域保存,齐国的原始文献则已遭到毁弃。银雀山汉简《王兵》证明《管子》资料的真实全面。《管子》最早成书应该是在管仲为相时期,齐国史官与管仲家的史官记录了管仲的政策和言论。之后,追随与信奉管仲学说的学者,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管子》保存了一部分齐国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12.
《心术》乃《管子》著作中的一部分;《心度》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比较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都以治国为宗旨。其思想的不同点是:《心术》与《心度》对"圣人"理解不同、《心术》与《心度》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心术》侧重"德"而《心度》侧重刑。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的研究之精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刑胜,治之首也"的理念,在当今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丽 《管子学刊》2007,(2):17-19,38
明万历十年赵用贤本《管韩合刻》本《管子》,是在南宋浙刻本和明刻刘绩本《管子补注》基础上形成的新版本。此本补充浙本、刘本没有的文句,修订讹误之字,将刘绩本注释的精华部分刊印于上栏,并将赵用贤本人补充的注释亦刊印于上栏,印刷精美。此本用字比较正规,影响很大,明清众多版本以此为母本,清代研究《管子》的学者亦多以此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4.
现存《管子》一书部分篇章被认为属于法家系统著作。一些学者认为《管子》是齐法家的代表,甚至认为《管子》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其特点是"法教并重",强调《管子》法家与商、申、韩等为代表的三晋法家思想有别。而另一些学者则将《管子》中的一些篇章与三晋法家同等看待。事实上,《管子》中的法家作品应分属不同的两派,一派体现出"法教并重"的特点,可用"齐法家"概念概括;而《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则并不体现"法教并重"观念,应属于三晋法家一派。  相似文献   

15.
王学斌 《管子学刊》2010,(1):25-28,49
有清一代,《管子》校勘领域有着鲜明的学术传承。王念孙、陈奂、丁世涵、戴望三代学人,秉持乾嘉考据学之方法,致力于《管子》校雠事业,为后世的管子研究提供了扎实可信的文献基础。故对这一学术系谱进行考察,既可认清其在管子研究由古典向近代的学术转型中之地位,亦能借此个案了解清代子书校勘之命运。  相似文献   

16.
夹注是我国传统文献注解的一种形式,是正文的补充和延展。夹注是《读书杂志》常采用的注解方式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文章以《读〈管子〉杂志》为例,总结分析了《读书杂志》中夹注的五项主要内容:举例、注音、说明原因、标明互见之所、纠误。  相似文献   

17.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管子》与《周礼》成书年代相近,都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顾颉刚认为《周官》与周公或儒家无关,且《周官》与《管子》之中心思想相同,应出于齐国或他国之法家;杨向奎则从社会经济制度着手,认为《周礼》或为战国中叶齐人所作。郭伟川因不认同两人之说,已从溯源"六官"制度以辨其非。本文则主张欲比较《管子》与《周礼》中心思想之异同,应从攸关万民生活的政治教化之道着手。正文主要藉由两项重点详加讨论其异同:政教目的,呈现"教训成俗"与"由俗入礼"之别;政教对象与内容,呈现"四民职业教育"与"士庶成人教育"之别。最后,则以《管子》注重富国强兵之道,《周礼》主张培养君子与良善万民,二者虽有相关之处,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重要差别,顾氏、杨氏之说是否恰当,可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克所从事的“管子”研究,大约开始于40年以前。他的12篇译注刊登在《管子:中国古代之思想宝库》一书的第一卷中(香港大学1965年印刷)。现在这本书是由以前出版的九篇译注文本的大约一半文章组成的,它是研究古代中国学者长期来一直热切地期待着的一本书。此书是不会使这些学者感到失望的。曾经被著名的汉学家马伯乐视为今存伪书,而加以摒弃的《管子》,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与原文相比出现许多错讹,而且又包含了许多有广泛  相似文献   

20.
龚武 《管子学刊》2016,(2):13-17
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4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著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著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