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乡愁之美的重塑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乡村价值彰显的必然。乡村文创是连接传统乡土价值守护与现代乡土时尚创生的桥梁,对于重塑乡愁之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新文创"理念对于乡村文创产业振兴而言,更具操作性、拓展性与包容性。在此理念下,乡土文化的价值跃升奠定了乡愁之美重塑的基础,乡村文创IP塑造的故事性,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具有生命倾向性的自我选择需求,同时,"新文创"的系统性思维,则强调依托乡愁故事内核完成多元的文创形态拓展,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的乡村文创景观,促使人们在体验中感受乡愁之美,在感动中达成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宗教乡愁(religious nostalgia)是伊利亚德表述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意指对神圣的渴望,渴望回归于起源性的时间,也就是渴望回归于众神的临在,而存在于"彼时"(illo tempore)的世界里.本文沿着"宗教乡愁如何可能"的追问,试着探讨宗教认知方式的本体论根源.本文认为人的有死与有限的生存方式成就了这种本体性的根源,此外,正是宗教乡愁使人成为完全的人,获得宗教与文化意义上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岁末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天人合一"、"乡愁"、"历史文脉"这样一些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描绘未来中国社会城镇化的蓝图,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陈炎的学术之路起于美学,兴于文化研究,而又结于美学。好比画了一个圆圈,但这并非简单地回到起点,而是携带着一路走来所收获的所有学术财富,在更高的境界上回到起点。就像黑格尔所说,这是编织了一个思想的花环、美学的花环,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乡愁"、"望乡",或者说是精神的"还乡"。这一美学的花环代表着人生的定位和求索,也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圆满。  相似文献   

5.
正余光中因写下《乡愁》一诗而轰动两岸,素有"乡愁诗人"的美称。谈到这首成名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余光中幽默自嘲说:"我写过1000多首诗,因为《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了,让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出生那天是重阳节。谈到自己的生日,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日很满意,我是‘茱萸’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提起“乡愁”,人们会很自然地涌起一股朦胧的美好与淡淡的怅悯相再:夹杂的情愫,会想起家乡秀美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血肉相连的人脉……乡愁,是一种思绪。它萦绕于人心,且挥之不去。它时不时地会浮现出来,让人们在瞬息万变的当下,能够不忘自己的根基和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乡愁",人们会很自然地涌起一股朦胧的美好与淡淡的怅惘相互夹杂的情愫,会想起家乡秀美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血肉相连的人脉……乡愁,是一种思绪。它萦绕于人心,且挥之不去。它时不时地会浮现出来,让人们在瞬息万变的当下,能够不忘自己的根基和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下,如何弘扬地域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探讨广西地域文化,通过广西地域元素与微信表情包地融合,呈现微信表情包中的文化内涵。以便于人们在日常沟通中记起乡愁,不忘家乡的地域文化,并不断地将这种文化价值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怀着浓浓的乡愁寻找梦幻般的精神家园。与此同时,今天的科学大师也在对真理的无穷寻觅中呼唤着近乎宗教哲学式的人文情感。 虽然众所周知的常识是:艺术与科学、技术工程与人文伦理是专业化教育思想下的有益分野,可令人感叹的是,当我们面对爱因斯坦、罗素、波普尔、莱布尼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伴生问题随着人们对人文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而显现出来。尽管多种风格混搭下的城市建筑让人们感到目不暇接,西式的住宅小区以及相应的景观使人们不用迈出国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异域风情,但是这些建筑的背后却空空如也,当新鲜感消失后,望向自己熟悉的城市,既感受不到地域的归属感,也找不到文化的认同感,曾经那一缕淡淡的乡愁也在高度流程化的城市中迷失了。文章通过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以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居民社区景观设计的方式延续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打破"千城一面"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遥远的麦香     
正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许多年后回望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化不开的浓浓乡愁,是舌尖上挥之不去的记忆。有人说,所有的乡愁其实都是馋,儿时吃过的食物仿佛是记忆的纽带,恒久绵长的记忆,在时间的胶片上永不褪色。杏子熟了,麦子也慢慢变黄,老家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麦子,虽然孱弱,但一片一片连在一起的麦田,在夏日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古桥是建筑技艺与文化艺术的载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发展,部分古桥无法顺应社会飞速变迁而逐渐荒废,如何使其融入现今社会,并使其持续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桥的保护与活化得到了重视,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桂花镇刘家桥村上二桥周边进行景观微改造,实现乡村古桥的保护与活化,使人们的乡愁得以留存,使古桥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在动物的世界里,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因杜鹃啼血的传说,杜鹃一直拥有着美好的寓意,成为异乡游子寄托乡愁、有情人寄托相思的对象。被人们称为布谷鸟的杜鹃其实异常懒惰,它不会筑巢,把  相似文献   

14.
青年群体是公租房的受益者。作为公租房配套中重要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只有从青年群体的特点入手,掌握安居与乡愁的平衡、趣味与成长的参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调和的设计原则,才能不断满足青年群体的情感、文化和审美需求,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更高目标的激情,从而提升公租房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正通,观其所礼《史记》这部益智经典,可通古今之变,成就一家之言。"通,观其所礼"是《史记》借给人们的一双慧眼。对于国人而言,国学经典《史记》就像一缕古老的乡愁,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依然萦绕心头,人们总是念念不忘,牵动着思念。《史记》既为宝典,效力无边。因为"典者,经典也,读经而后知,非读经无以养性;策者,史策也,读史而后行,非读史无以明志。时者,四时也,春夏秋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浩 《心理学探新》2005,25(4):7-10,30
对于文化心理学存在着多种层面的理解。可以视其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理论思维的转化,也可以视其为心理学方法论上的一种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具有文化补偿的性质;从现实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又面临着文化并置的局面。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关键是如何处理与主流心理学方法论的关系。这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其方法论困境的根源,同时也是摆脱这种困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宗教史既是人与神圣的交流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人类的自然观念史。当代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对宗教经验与自然观念的互动表现出密切的关注,其宗教史叙述既是对人类宗教理念之演进的追索,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变迁的溯流。他认为前现代人大体生活在充满神圣的宇宙中,犹太—基督教对历史的重视,开启了自然的去圣化进程,现代科技得益于这一进程,并加速了这一进程。现代文化思潮及"回归自然"口号的提出,泄露了现代人对于神圣的隐秘乡愁,并再次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割弃的统一性。现代人要走出文明的重重危机,就有必要重新唤醒、激活自己感知神圣的能力。伊利亚德的宗教史叙述虽有浓厚的想象色彩,但不乏重要的当下价值和持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的文化功能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我国丰富多采的宗教文化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如道教经典之集大成者《道藏》,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又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经书宝典,也是探讨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艺术设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审美情趣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既是深刻的又是多方面的。所以,民间美术也承载着历史文化使命,把中国的文化魅力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展示出来不仅是满足设计作品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定位核心文化打造无双品牌——再论五台山需要包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或对现有旅游产品的再度整合,实质是规划建设者对旅游资源(待整合的旅游产品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或现有文化状态,进行挖掘、提炼或深化、创新的过程。它不但塑造或改变着景区(点)的外貌,更决定着景区(点)的品位、档次和持续发展的潜力。不但旅游客体要体现文化,作为旅游主体的游人追求的也是文化,所谓的求新求异,其实就是求新文化、求异文化、求精品文化。那些粗制滥造的景点和修一道栅栏围起一条山沟式的简易景点,是少人甚至无人问津的。同样,如果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