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首先,欢迎大家进入菩提书院学习。在今天这个时代,能遇到这样一个结构完整、次第清晰的修学因缘,非常难得。当然,你们接触佛法时间不长,也许对这一点没有太多体会。出家以来,我在佛学院教学近三十年,面向社会弘法也已二十年,对教界内外的修学状况比较了解。总体来看,有心学佛者逐年增长,但多数都是困难重重,既不知修学步骤,又缺乏有效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菩提一叶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苦其不能欢喜忍受恶毒之骂,如饮甘露着,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汉字“忍”是“心上一把刀”,说明忍的的不容易,同时也反映了被迫的痛苦。佛说“欢喜忍受”、“如饮甘露”没有一点被迫,没有一点痛苦,完全心甘情愿!心甘情愿,这四个字太重要了,做到了心甘情愿还有什么委屈心、分别心,做到这一点才是“入道智慧人”啊!忍辱波罗蜜是六度中的一条,要忍辱度无极,对治瞑恙,使心安住,这是做到定心的关键。强忍终究是有限度的,而心甘情愿才有包容一切困难挫折的力量。做到心甘情愿,要有大的…  相似文献   

3.
学诚 《法音》2008,(9):30-32,33-42
一、学修能断惑业苦,进趣菩提依三学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一个转染成净、由凡入圣的过程。不学佛的人是杂染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也就是惑、业、苦三种杂染。杂染什么东西呢?杂染我们的心性.让心性不清净.在生死轮回中长时受苦。《瑜伽师地论》说:“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相似文献   

4.
红木 《佛教文化》2011,(5):72-75
豫西南腹地,距镇平县城三十余里、杏花山阴、有一古刹,名曰“菩提寺”,相传为唐代高僧释智勤所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5.
烦恼与菩提     
一家杂志策划了一项征文:“我最烦恼的一件事”。有人担心,社会开放,人心封闭,这是个炫富显能的时代,人有露脸的事都愿意对外宣讲,心里烦恼还会著文公开吗?其结果却出乎所有参与策划者的意料,来稿来信异常踊跃,从小学生到大学教授,从蓝领到白领,从官员到工程技术人员……似乎当今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烦恼,而烦恼又是五花八门。大致可分四类:  相似文献   

6.
古松亦菩提     
相传明朝年间,有位秀才乡试屡试不中。此次乡试放榜亦名落孙山。愁闷之余,信步来到一古禅寺。秀才无心参禅,亦无意阅览佛法和风光。唯呆立一古松下,口作吁叹之声。寺内方丈见此情境,合十问曰:施主莫非为榜上无名而惆怅?见秀才面露惊愕,方丈拈须一笑:施主着儒生衣冠,放榜之日面露愁容,必为榜上无名而负寒窗之苦。秀才面露羞愧之色:老方丈所猜不错,学生十年寒窗,九载遨游,读圣贤之书,习兵法列阵,非为功名  相似文献   

7.
菩提达摩的禅法将证入最高真理的方法分为理入和行入两种,而根据达摩的禅法精神,理体和事行、理入和行入其实本来是不可分的,分而为二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只是为了修学和说明的方便而已。在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中,无论是理入还是行入都分别同样地并且相得益彰地表达了达摩禅法的理行并重而重行的即行即解即证的顿悟的精神原则,而达摩禅的这种在实际生命、实际事行的当下直接证入最高真理的即行即解即证的精神原则也确实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顿悟禅的基本特征。达摩的禅法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尚简易直截、重实践和实证的精神特点。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以简括的文字概括了佛教大小乘的所有的基本义理和实践,这表明达摩禅具有极大的涵括性和融摄性的精神特点,具有向多种层面解释和发挥的可能性,后来的南宗禅和北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等都可以说是对达摩禅法精神在不同层面的发挥和发展。达摩禅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道信是试图将达磨禅奠定的基本的精神原则予以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开拓者,而慧能则是将达摩禅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真正完成者,是六祖慧能将达摩禅奠定的精神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9.
菩提一叶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党无用。崇德兴仁,务礼修让。——《大无量寿经》这是阿弥阳佛的国土,也是我们理想中的人间净土。我们希望这世界和顺、清明,风调雨顺,灾厉不起;希望国家强盛富裕,人民生活安定…,··战争成为无用之事,全世界水保和平;这仅仅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吗?是理想,但并非不可能实现。实现的关键在最后两句。“崇德兴仁,务礼修让。”我们应该崇尚德行,仁爱、讲礼义、修谦让,而我以为这里最重要的就在一个“让”字上。古人说世界上的东西“争之不足,让之有余”。如果大家懂得礼让…  相似文献   

10.
菩提一叶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相似文献   

11.
《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的“宋境”一词有“时间 空间”的含义,意即“刘宋的境内”,并非孙述圻所说是泛指五到六世纪的“中国南方政权”的辖地。菩提达摩的于刘宋明帝至顺帝年间取海路来华,抵达“宋境南越”,“菩提达摩是否谒永宁寺”是确定《续僧传》与《伽蓝记》所载的“菩提达摩”是否为同一人的重要逻辑环节,胡适没有作这一环节的“求证”。考古资料揭示,道宣对永宁寺的记载有失实;文献考证表明,道宣撰《续高僧传》时,依据《洛阳伽蓝记》一书,但删去菩提达摩谒永宁寺一事,证明了二书所载的“菩提达摩”同为一人。菩提达摩大致于神龟元年(518)至永安三年(530)之间谒永宁寺。  相似文献   

12.
多少次,我来到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被领为“我佛授记的圣地”。跟随流淌不息的转经巡礼的人流;倾听僧侣们低沉且富韵律地诵经声;还有那飘扬翻飞的五彩经幡,送来缕缕灵气。我感到空气中无形的力量在颤动,魂魄受到威摄而心怀畏惊之情。老人们的虔诚自不消说,连天真无凿的孩子也这般肃穆庄重。面对兀然挺立的佛殿,殿顶上金光闪闪的胜值定瓶,双鹿法轮,墙面上窄小的窗户;厚重的墙壁和狭窄昏暗的角道、过廊;以及荧荧灯火,袅袅香烟,处处弥漫着一种神圣、神秘的气氛。虔敬的人在供奉净水和香油的案前停下来,轻轻地双脚靠拢,将右手…  相似文献   

13.
菩提一叶     
师问西堂:“汝还解促得虚空么?”堂回:“据得。”师日:“作么生提?”堂以手摄虚空。师日:“汝不解提。”堂却问:“师兄作么生促?”师把西堂鼻孔拽,堂作忍痛声,日:“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师日:“直须恁么提虚空始得。”——《五灯会元》卷三主持寄语禅师之间的参悟,往往像一幕戏剧。两位和尚偏要抓“虚空”,一个空中舞手,一个鼻上动指,热心人看去,真要说一句“莫名其妙”!此情此景,还得冷眼去看。冷静些,眼睛才看得明。“虚空”在何处?不在虚无漂渺处,反在实实在在处,把这一点看清,当下该悟了!在空中求空,实…  相似文献   

14.
菩提一叶     
主持寄语 人类社会是一个因缘聚合而成的群体,组成社会的人也各自有其不同的因缘。每个人的根器、秉性、观念、习气、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聚在一起又产生出种种新的因缘。如此循环往复,遂酿出了许多社会的“戏剧”,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这众多的“戏剧”有其“导演”,那还是因缘!佛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所以说要想使人类社会日益美好,种善因结善缘是极其重要的事。 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制定了种种法律。法律自然是起稳定作用的,但法律并非那样完善有力,它同样受种种因缘制约。  相似文献   

1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洛桑和巴大师所著。他诞生于1357年,圆寂于1419年。七岁前,跟随噶玛巴·若比多杰大师接受启蒙教育。七岁,入夏琼寺出家,主要从师确吉·顿珠仁钦大师,开始进入正规学习阶段。为了寻找显密二论的源泉,16岁入藏,对五论五明进行闻思修,对当时的西藏显宗密乘进行爬梳剔抉,大加改革。1409年于大昭寺创立大法会,倡建噶丹寺。1419年派遣弟子释迹益喜赴京朝明永乐帝,益喜得大慈法王封号。同年,又倡建德庆桑喀寺,命弟子创建哲蚌寺和色拉寺,成立上下密宗院。一生著有19部作品,其中…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08,(10):29-32,33-44
七、南山之后清规兴,敬守戒律三品持 南山道宣律祖(596—667)之后,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众生的根机等又逐渐有所变化,一些新的人事状况需要特别应对,一些戒条在现实社会中更加难以实行,但没人敢自比道宣律师那样的盛德而针对律典进行删补取舍,于是有的高僧大德便另外制定清规以补充或替代戒律。清规的制定比较灵活,因而适应性很强,较好地使僧团稳定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学佛前后     
邹相 《佛教文化》2011,(5):61-61
如果说,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给我一个成长和成熟的平台与条件,那么,学佛就是我找到真正快乐与幸福的源泉。聆听佛的教诲,研习佛的妙法,我感觉,智慧之光始终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8.
我的快乐,来自你的笑容,如果你流泪,我会比你更心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是慈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菩提叶下因缘起大云法师最早接触叶画是在九十年代。那时他居住在广东,尚未出家,俗名刘以刚。因为佛教信仰、对寺院很有感情,空闲时间经常去住处周边的寺院。其中最常去六榕寺,于是寺院中来往的人们总能见到一人,似僧非僧、久久盘坐在树下静思。  相似文献   

20.
温金玉 《法音》2006,(7):45-46
本刊讯6月28日—30日,由广州市华林禅寺、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研究所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协办的“菩提达摩与禅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迎宾馆隆重举行。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华林禅寺住持光明法师,学者方立天、楼宇烈、杨曾文,《中国民族报》社杨连福副社长、办公室主任许兴旺、《宗教周刊》部主任张广艳及65位与会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提交论文的有:杨曾文《唐至宋初的达摩传记》,许抗生《汤用彤先生的菩提达磨禅宗思想研究》,麻天祥、姚彬彬《从〈洛阳伽蓝记〉到〈续高僧传〉——汤用彤先生对菩提达摩的研究》,李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