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学术舶来品,“马克思学”在中国并非新物:上世纪80年代初便伴随“青年马克思”的有关讨论而得到介绍;到了90年代中期,更是借由“恩格斯问题”而引起人们关注,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着力批判的错误倾向之一。今天,“马克思学”却好像不仅成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标尺,更俨然大有取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势。为了正确对待这种特殊的学术潮流,特别是它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回到现实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语境之中,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并在此基础上做…  相似文献   

2.
白利鹏  樊勇 《哲学研究》2012,(11):11-15,88,128
<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历史哲学观念的"涌入"一方面在国内学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另一方面也激发出很多深刻、有力的回应与思考,它们与一味地唱赞歌、奏凯歌式的所谓思想诠释、"理论创新"殊然别样。就马克思极其鲜明的思想个性和马克思哲学的否定精神、批判本性而言,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有意无意地将马克思置于疏离时代现实或者论敌统统缺场的境地,而反复申说其正确性或科学性,乃是马克思之后学们以所谓学术方式给予马克思的最大侮辱。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5月20~21日,"对话马克思"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召开,来自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8家单位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展开深入讨论。一、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比较马克思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关系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对于马克思思想根基的理解。本次研讨会以比较研究的方式,将马克思哲学置入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加以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主要落脚于"排斥运动"这个关键概念。依据德国观念论法哲学的思想史语境,马克思借助"排斥运动"旨在表达德国观念法哲学的轴心价值原则——"理性存在者的相互承认共同体"。这项轴心原则,构成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厘清马克思思想在德国观念论法哲学中有着确定性的起源,将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研究,籍此从思想史的根基深处推动当前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一些具有研究范式和创新路径意义的问题。这包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代解释力;从本体论的根基看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性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探讨;“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的争论;文本学和解释学引发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批评性话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会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学术走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前提性的批判,为提出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而建构中…  相似文献   

6.
国内既有的"马克思学"研究包括两种类型,西方"马克思学"批判和宽泛意义上的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研究."马克思学"这个概念在思想史语境中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内涵,而对于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研究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其中的一项工作.因此,尽管"中国马克思学"的理论努力令人尊重,但却包含理论上的困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不是"马克思学"的专利.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内在要求解读者在学术和现实两个方面的理论自觉,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应最终指向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中国学界并非一个新问题,但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方式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具体来说,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释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不仅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深化和重构的作用,而且也推进了中国学人对于西方经典思想的理解和回应。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哲学思维的触角还触及到现代性、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新的研究方式展开过程中,逐渐表现为两种相互对峙的趋向:其一,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其二,通过黑格尔来阅读马克思。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文版出版之后,这种对峙更趋鲜明。近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正在清华大学访问的柄谷行人教授和国内一些代表性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的交融和交锋。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论"需要回到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展现其在不同时期对哲学态度的思想转变,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本质内涵在于"终结"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旧哲学,其真正目的在于为创立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开辟思想道路,而不是要宣布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的死亡和消失。据此,马克思"哲学终结"思想对于现当代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启示人们哲学研究本身也应该在继往开来的同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时代与哲学关系的考察是其转向并提出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在动因。社会主义理念包括三个层面,即社会思想、批判哲学与"革命的科学",它是马克思把握和超越时代的哲学依据。第一,在反思黑格尔法哲学与卢格阐发的"政治时代"时,马克思在"社会思想"而非"政治理智"中把握德国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想成为他转向社会主义理念的哲学起点。第二,在批判以往共产主义者将私有财产与作为新时代的共产主义截然分立的"粗陋观念"时,马克思在"批判哲学"视野中界划了"批判的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批判哲学成为他评判同时代共产主义者的哲学标尺。第三,在批判以往社会主义者从既定的经济范畴和原理出发超越"资产阶级时代"的做法只是"经济学上的空论"时,马克思在"革命的科学"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身潜在的社会主义倾向。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理念中对时代的把握、对同时代人的批判,不仅具有思想史意义,更是直面当下时代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梳理和甄别他与其思想先驱及同时代人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其中费尔巴哈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毋庸讳言,过去我们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教条化、简单化乃至"污名化"、"漫画化"的情形;而不完整、深刻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也就不能充分体悟马克思与其之间的传承与超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马克思哲学还是费尔巴哈哲学,都有一个再研究、再思考的问题。这里所刊出的四篇文章在"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这个主题下,紧扣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文本,通过还原语境和辨别思路而审慎地做出论断,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展开了新的探索,以期学界更深入地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地位和价值做出多层面的重估。  相似文献   

11.
<正>吉林大学白刚、张荣艳著《"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一书,于2015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关系中,将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放进"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这一"纵向"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问题域"这一"横向"的"纵横交错"中进行了比较研究,集中阐释和回答了三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政治哲学?什么是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什么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正是在对这三个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6,(1):177-181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绽放出来的,"盘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史资源,费尔巴哈是一位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类学思想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思路、理论意图的形成与理论逻辑的演进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站在了新的哲学平台上。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克拉德是《卡尔·马克思民族学笔记》的编辑者,他明确以"人类学家"指称马克思的身份,并以此勾勒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间断"特征。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炮制"成熟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对立,并极力以结构主义肢解马克思的时期,克拉德以人类学研究统摄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以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转变描述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并因此将关注马克思的视域拓展到晚年时期等洞见,可谓别出心裁。当前,重新检视克拉德关于马克思与人类学关系的建构工作,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晚年研究工作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下评估"人类学马克思"所产生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并未过时。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依然需要通过掌握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武器来寻求解决的路径。当前,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亟待增加思想含量、凝练问题意识、保持批判锋芒、创新学术话语。这需要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提升时代意识、历史意识、人民意识,深入解答如何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如何与世界哲学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如何解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5.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哲学视角下的“全球化”范畴/唐昆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陈爱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后殖民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张其学//哲学研究,2005.6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曹玉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曾凡跃//探索,2005.3伦理的激情: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解读/张亮//学海,2005.3恩格斯如何看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俞吾金//云南大学学…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三——虚无主义:尼采与马克思"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对主题感兴趣的师生联合广州地区同仁酝酿、发起,共收到研究论文9篇,译文2篇。与会者围绕对尼采、马克思虚无主义的理解、克服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马哲所郝亿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的郝亿春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的报告。郝亿春梳理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学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由"马克思学论坛"与北京大学"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光明日报>和<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单位参加的"第六届马克思学论坛暨<资本论>哲学意蕴新解读"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4月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9.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