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怡 《哲学动态》2006,(1):19-22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训诂”被看做后人继承前人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需要而提供大力支持,“训诂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尽管近代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日渐衰落。在西方思想史上,解释学也是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早在中世纪就有了关于圣经典籍的解释学,到了近代有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解释学,到了现代又有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我们今天把训诂学与解释学放到一起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哲学解释学的深刻影响,促使我们对自己文化解释的反思。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训诂与解释有着…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对单一“原意”(“本意”)的追求,是传统西方解释学的一个核心宗旨。这种解释学把“原意”看作作品中埋藏的“宝贝”,只要阐释便可挖掘出来。也正是在追求“原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传统解释学的一个内在矛盾,那就是:“原意”往往是多而不是一。且不说了解过去时代作者的本意有多困难,即使生活在同一时代、处于同一环境里的读者,也未必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作者的所谓“原意”。而且这众多的“原意”之间常常是相互抵触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传统解释学的这一内在矛盾靠坚信存在唯一的“原意”和唯一正确解释的传统解释学本身…  相似文献   

3.
潘德荣 《世界哲学》2006,9(3):42-50
现代诠释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的语言学(主要是语法学,揭示文本客观性层面的语义)、语文学(对语言本身以及文献的历史关联的反思)和修辞学(着眼于语言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阐明语言的说服力)。正是由于语言学、语文学和修辞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完成了从“神谕”的宣示与解释向合乎理性的证明之智慧的转化,而圣经注释学正是这一转化的直接结果,并且通过圣经注释学,这些因素融入了现代诠释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诠释来传承与拓展一种思想传统 ,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的一大特色。在当代学术的背景下 ,聚集中国经典的“解释经验” ,可以从一个更切近的角度 ,捉摸传统的思想脉络 ,并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学寻求基础。为此 ,台湾“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计划 ,同广州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 ,于 2 0 0 1年底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第七次“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讨会 ,交流相关的研究成果。会议由台湾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陈少明教授主持。台港粤三地共有 2 2位学者在会上发表论文。会…  相似文献   

6.
"新子学"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什么,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的思考与回答,是当下中国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经典"。"新子学"是对"子学现象"的正视,更是对"子学精神"的提炼。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但现代社会文化是传统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有可能和有必要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社会文化。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新子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作用,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繁衍不息,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此,我无意对经典作出严格的界定。就其一般性来说,它是能够引起持续震撼力的那一类伟大的著作,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东西基本上都凝结到了经典之中。经典普遍存在于人类几种伟大的文明中,它是一种“特殊”的贵优“珍品”,而且是不朽的。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之下,“经典”可以划分为一些不同的类型。这里,我关心的是与下列讨论有关的一种类型的经典。这种类型的经典,大概相当于Bible或 Holy Bible而不是 Classics,在传统社会中保证着世界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并获得了正统性的地位,因此可以称之为“神圣型经典”或“宗教型经典”。用来说明经典的条件而被我们作为个案的儒家经典,基本上就属于这种类型的经典。中国是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中较早形成经典传统并由“经典”引导的文明和文化。儒家经典及其围绕它们而形成的经学,最为体系化、规模化和符号化,谁要是说中国最具有“经典传统”和经典解释传统,我不会表示任何异议。我所说的早期儒家经典,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它们一般被称之为“六经”。本文从儒家这六部书籍的经典化过程这一特殊的视角,试图对经典的条件这一一般性的问题提供某种一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法律文化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海鹂 《学海》2002,(1):97-103
法律文化是审视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一种视角。全球化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法律文化的重新认同。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对自身法律文化的反思与再解释 ,包括面对自己的文化史的再解释 ;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时代法律思想的再解释 ;面对法律全球化潮流的解释与选择。这种再解释必然涉及到对法律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进行再认识。尽管中国已开始推进市场经济、依法治国 ;中国已在新的起点上思考“法律文化”、“公民文化” ,但依然是一个“特殊的起点” ,对法律文化的解释与重构依然是个深刻的未完成的文化课题与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9.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探索传统文化走向现实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对传统与现实本身的理解,社会变革中的实践与传统的关系,传统向现实转化中的方法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的机制,典籍文化和制约现实生活的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对传统批判继承中的理解和解释,主体性、主体间性与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吸收,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文化发展中的接受与传播,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将促进哲学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此,本刊辟“传统与现实问题研究”专栏,做为探讨这些问题的园地。实际上,传统与现实问题不仅是个“史”的问题,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哲学其他分支学科甚至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都会涉及的综合性理论问题。因此,我们诚望学术理论界的同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程炜 《世界哲学》2007,(6):71-77
德语学界哲学经典解释传统源远流长,从历史上看有三条线索可寻:一即批判哲学至古典唯心论一系,二为施莱尔马赫、小施莱格尔的浪漫派一线,三是自沃尔夫和伯克以来的历史考证语文学学派。本文结合作者在德国读书学习时获得的第一手讯息,对这三个学派对当今德国哲学经典解释学界发生的影响和它们目前的动向,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主体交互解释是主观解释的发展,它比主观解释具有更为明显的客观性。本文探讨了主体交互概率的测度,主体交互概率形成的条件,主体交互解释与人造客体概率解释一道构造的从主观向完全客观延伸的谱系,以及主体交互解释的恰当性问题。通过探讨这个新近兴起的理论,为人们在确定基本概率时提供了普遍的适用性并使人们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2.
13.
Interpretation     
H. Gomperz 《Erkenntnis》1937,7(1):225-232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 looks into the issu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ces its evolution both from mere opinion,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 In supervision interpretive dissonance may occur at several levels starting with the patient himself as well as his “gatekeepers,” and going up to the supervis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retation and supervision is examined in this contex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ubjective and intersubjective levels of scientific inquiry. Supervision enhances the complexity of interpretation by introducing yet a third subjectivity that questions the supervisee's interpretation. This has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as supervisors are not always aware that it is ultimately in the supervisee-patient situation where hypotheses are tested and confirmed. Theory alone cannot supersede the intersubjective situ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psychoanalytic curricula should be reexamined in order to include semiotic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pretation and supervision.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vistic view according to whi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is a matter of opinion and one interpretation is as good as any other. It clarifies the question by establishing precise understandings of texts and interpretations and by introducing various distin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their function. It argues that not all kinds of interpretations are relativistic, although all interpretations are relative, and that even those interpretations that are relativistic are not so in the same ways.  相似文献   

16.
17.
The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pretation and the objects of interpretation, principally, but not exclusively, in the realm of art. Several theses are defended: that interpretation cannot proceed without prior determination of the kind of thing being interpreted; that the mode of interpret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its object; that interpretation, of a meaning-determining rather than generic kind, focuses at the level of works , not descending to a bedrock of "mere objects"; that because works and their appropriate mode of interpretation are constituted by convention-bound practices, it follows that no clear line can be drawn between properties "in" a work and those "imputed to" it through interpretive procedures endorsed by the practice. The debate over constructivism or "imputationalism"– between Margolis and Krausz, on the one hand, and Stecker and Levinson, on the other – is engaged with an attempt to show a core of truth in each of the conflicting theories, once the right distinction between object, work, and interpretation is in place.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