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梅谦立 《现代哲学》2007,(3):112-119
法国现代哲学把伦理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在现象学的框架之下,勒维纳斯和利科重新思考了主体的自由及其责任。该文简单地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勒维纳斯比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无限伦理责任,而利科更强调美德,把它当作为伦理生活的出发点。虽然这些伦理立场不同而很难协调,可是它们都提供很必要的资源来思考现代伦理生活所面的困境和它的未来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著名哲学家的行列当中,勒维纳斯(E.Levinas)无疑是一位非常具有独创性的哲学家,其"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独特思想为他赢得了20世纪最后一个道德学家的美誉,其哲学也因此而被称为伦理学形而上学.本文将通过论述勒维纳斯的"我为他人负责"的思想,来展现其伦理学形而上学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3.
以伦理学为第一哲学是列维纳斯哲学的标志性主张。学界多从列维纳斯前期《总体与无限》的思路来理解这一主张。根据这一思路,列维纳斯是通过把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展示为一切客体化思想(包括存在论)的条件来论证伦理学为第一哲学。但在其哲学思想的最后阶段,列维纳斯深化了对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论证:他不再是通过将伦理学视为存在论的条件来证明伦理学是第一哲学,而是通过展示出前意向性的或非意向性的原意识是一种伦理性的"不安意识",通过阐明哲学的首要问题不再是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是关于"存在之正义"的伦理问题,来证成伦理学才是第一哲学。这一证成深入到了原意识层次,而且严格说来已不是论证,而是通过对原意识之伦理性的现象学描述来表明伦理学是第一哲学。列维纳斯的这一新证成是对其前期伦理思想的深化与完善。探讨他的这一工作既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其以伦理学为第一哲学的主张,也有益于推进列维纳斯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的比较和会通。  相似文献   

4.
在勒维纳斯的时间概念中,存在"作为历史的过去"与"作为谜的过去"。正是在对后一种过去的"忘不了"之中,勒维纳斯经由踪迹与见证,阐发出一种对他者的无限、超越责任。同时,也正是在"作为谜的过去"及其踪迹中,勒维纳斯通过"记不住"与遗忘,讨论了宽恕的可能。这种宽恕的可能实际上在勒维纳斯那里被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样式,而本真和现实的宽恕都是奠基在"作为谜的过去"中,奠基在责任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5.
第三方和正义是列维纳斯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其思想常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列维纳斯的伦理学通过对存在和意识的现象学悬搁与还原,描述了一种我和他人之间原初的"面对面"关系,这是一种封闭的、原初的、超越的形而上关系。实际上,在与他人之根本关系上,诸多的第三方与正义是不可摒除、叠加其中的。第三方从一开始就介入并调校着"面对面"伦理,请求对所有人的责任——正义。第三方的介入激发了意识,随之而来的是对面容(责任)的识别、比较、计算与权衡,在这基础上,组织、规则和制度成为必需且合理的。我们要看到列维纳斯在第三方正义问题上的重要论述,他对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性的考察;也要看到他的政治理论的不足与面临的批评:深刻的神学(弥赛亚/乌托邦)政治倾向,以及在政治实践中伦理与正义的分裂。  相似文献   

6.
在勒维纳斯的哲学规划中,繁衍为主体打开了一种开放性的时间。在这种时间中,自我通过父道和孝道,让自身在亲子关系中成为面对他者的伦理主体。勒维纳斯对亲子关系的这种论述与儒家的慈孝存在共通之处,且能为儒家的亲子观念给出某种合理性证明。不过,由于勒维纳斯将亲子关系的重心放在为他人的伦理责任之上,他的父道和孝道观念又能为儒家的亲子伦理提供一些另类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7.
声音在勒维纳斯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声音所指向的异域首先质疑了存在论意义上观看的优先性,而勒维纳斯在伦理之光中所打开的"倾听之眼"构成了一种对存在之光的伦理抵抗。作为人质的伦理主体正是在对异响与微妙之静音的倾听和回响中发出了一种良心的心声,最终让伦理主体在当代的回归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焦金波 《学海》2002,(6):101-103
罗尔斯《正义论》可以说是其道德哲学方法论的成就。他用实质性理论的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正义问题 ,摆脱了纯形式主义的元伦理学的研究方式 ;用抽象的、思辨的契约论的方法来论证他的两个正义原则的正义性 ,抛弃西方近代传统的功利主义的论证方式 ;他的独特的“反思的平衡”的思维方法在当代道德与政治哲学中成为一种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9.
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一兵 《学海》2004,(4):43-49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思想史上出现的他者 (他人 )学说的历史线索。作者认为 ,他者思想最早发端于一种存在论上的逻辑辨识 ,而后转隐为一种更深的神学指认和伦理学中的善恶双重他者。接着 ,文章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 ,特别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的他人理论 ,以及勒维纳斯笔下那种由无脸他人的面貌构成的大写他者理论。  相似文献   

10.
忧那思等人的新伦理究竟新在哪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应用伦理学的兴起 ,最近几十年来主要是在德语区 ,一种新的伦理学概念正在形成 ,这是一种奠立在责任原则之基础上的伦理学概念。这一责任伦理学概念一经提出 ,便不仅在专业领域内如哲学、神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而且还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渗透 ,强烈地激发并推进了当代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探究 ,从而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共鸣。因为责任原则应当说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着的复杂课题的最适当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而责任伦理这一概念 ,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在技术时代的巨大挑战面前所应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与精神气质。一句话 ,责任伦…  相似文献   

11.
承认理论是霍氏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思想核心,多元正义构想则是霍氏承认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因而,从承认理论到多元正义构想是霍氏哲学思想发展基本轨迹.如果说,霍氏试图将承认理论从交往理论进一步发展为道德一元论,使之处于康德传统的道德理论与社群主义之间;那么,其多元正义构想及政治伦理学则试图在康德道德哲学、后现代伦理学与哈贝马斯话话伦理学之间进行调和.总起来说,霍氏承认理论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但多元正义构想及政治伦理学则只是处于初创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阐发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朱刚 《哲学研究》2022,(5):94-105+129
与现代哲学中各式各样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流行做法不同,列维纳斯以保卫主体性为其哲学宗旨。但列维纳斯所保卫的主体性既不是作为存在之环节,因而可以还原为存在的主体性,也不是自身被视为原则、根据、本原的主体性,而是一种别样的主体性。在列维纳斯哲学后期,这种主体性一方面被视为“存在的例外”,体现在我对他人的说、感受、切近与替代之中;另一方面是对无限的见证,是无限由之发生的方式。如果我们把列维纳斯所说的“主体性”视为中国哲学中“心性”的对应物,而把“存在”或“无限”视为中国哲学中“道体”的对应物,那么列维纳斯这里主体性与存在以及主体性与无限的这两种不同关系,正可视为“心性与道体”在西方哲学中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康德坚信正义的制度设计能够促进民众的道德进步,但从他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的论述中又很难看出政治促进道德的具体机制,这就使康德面临盖尔斯顿所作出的"未能澄清道德进步的来源"的指责.结合康德伦理学、人类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相关论述可以重构出政治促进道德的三条途径:第一,通过消解人们对自我价值的焦虑,消减人性中的趋恶倾向;第二,通过对公共性条件的满足,强化人们的道德动机;第三,通过在制度设计中嵌入自由而平等的人的观念,促使人们把他人当作道德平等者来对待.  相似文献   

14.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作为他所要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其将认知作为思维之主导活动的做法。通过分析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中的"第一哲学"的颠覆和重构以及构成他对此批判的核心对象的自我之反思同一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关联的讨论,可以解释列维纳斯自己之作为伦理学的"第一哲学"是如何与存在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对列维纳斯来说,真正的道德只能植根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不可比拟的相互关系之中,至善只能在他人的无限王国中才能实现。列维纳斯把呈现在人人面前的"他人"提升为高于"存在"和类似"无限"的新形而上学基本概念,试图创建将伦理学设为"第一哲学"的崭新世界观,颠覆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彻底批判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不再从传统"自然权利论"出发,强调自由作为人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不能单纯依据个人主体性的原则去探索,而是首先必须把"他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他人"的存在当成考察个人自由的绝对条件,让"他人"的脸的显现成为实行德行和自由的永恒威慑力量,使"无条件尊重他人"成为自身进行德性实践的最高目标,以确保自身的自由变成为朝向"无限的他人世界"的超越活动。  相似文献   

16.
威廉姆斯在《平等的观念》一文中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两个角度分别批评了康德伦理学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强调了道德主体的认知维度,并以此确立了建立在理解善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方式。诺齐克与古特曼对威廉姆斯的批评落实在政治哲学的层面,并没有触及根本的伦理学理论。相对而言沃尔泽的批评则更具建设性,弥补了威廉姆斯方法论上的缺憾。  相似文献   

17.
表明上看来,尼采和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似乎是截然对立的。因为尼采否定了一切超越性的维度,坚持内在性的原则,并且提出了主人道德和超人,而列维纳斯坚持一种面向他者的伦理学,并且试图重建伦理学的超越性维度。不过,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尼采与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并非只有纯粹的对立,而是有着很多基本的共识。首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于人的内在性领域的肯定。对于尼采来说,这个内在性的领域就是权力意志及其所创造的意义、价值或真理,而在列维纳斯看来,这一领域就是主体通过享受和劳动所建立的内在性世界或家。其次,他们都肯定了一种无法被内在化的外在性维度,这一外在性维度在尼采的哲学中就是“偶然性”或“命运”,而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则是“他者的面容”。不同之处在于,尼采所肯定的外在性没有伦理维度,而列维纳斯则明确地强调了外在性的伦理维度,并且将它理解为一种伦理意义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毛兴贵  谭杰 《现代哲学》2005,64(4):28-34
政治义务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哈特首先用“相互限制原则”来解释政治义务,这一原则为罗尔斯所继承并加以修正。鉴于该原则存在的诸多问题,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削减了它在政治义务的道德证明中的作用,而诉诸正义的自然责任原则。这个原则仍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许多罗尔斯的追随者对这些批评作了回应。罗尔斯从公平游戏原则到自然责任原则的转变反映了他对契约论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无限”(infinity)概念是列维纳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揭示了他的本体论、伦理学与宗教思想的统一。一、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谈到“无限”概念,就要首先从“存在”(Existence,Being)概念谈起。列维纳斯更愿意使用“有”(there is,Il y a)这个概念来表达“存在”。在他看来,“有”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也是“无”的根据。“有”是一个无人称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坚持一种人称形式,那么,它就是“一般的存在”。他写道:“就像无人称形式的第三人称代词一样,它并不是指某个行动的已知的但尚未确定的作者,而是指这个行动本身的特征,它可…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伦理的正义主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结合政治学和伦理学有关原理 ,探讨了政治伦理的主题 :正义。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现象 ,同样是一种伦理现象 ,政治的公共权力性质决定了它以实现正义为伦理目标 ;从正义的性质及内容等方面看 ,正义根本上具有政治性 ;正义是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 ,统摄诸如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具体政治道德规范 ;政治的正义目标实现要以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为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