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趣赏名人自喻诗李春碧华夏名人大多喜欢以自己钟爱的东西自喻,并赋诗,激励自己,为之奋斗。休闲趣赏之,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曹操自喻“老骥”。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  相似文献   

2.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3.
名人避客     
名人也有名人的烦恼。频繁的来访和社交活动常常影响他们在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名人想出了种种避客之法。躲避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喜欢独自一人躲到荒岛或松林中写诗。隐居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为了躲开“不速之客”的干扰,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住处之一叫“退隐庐”。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思维方式进一步地把握和全面地理解,我们必须对影响思维方式的微观和宏观因素进行分析。 一、影响思维方式的微观因素,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 1.思想。思想是源,思维方式就是流,它们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甚至不需要有什么特定的思维方式,其思想表达中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的思维方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连没读过这首诗的人也认为“锄禾日当午”的下旬应该是“汗滴禾下土”。这是一种气韵贯通的思想表达,有了这种思想必定是这样的表达。如果没有思想,单独思维方式硬硬地去产生一种“思想”,那…  相似文献   

5.
四滴水     
某诗人梦中得一佳句,吟与别人听,都夸:“好诗好诗!”这句好诗迅速传播。以后每逢聚会,他便被隆重推出:“这是诗人某某,曾有佳句‘某某某某某’传世!”“哦”,人们作大悟状,纷纷与其拍照合影,留作纪念。诗人名声远播。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一直是中西学界瞩目的焦点。他既是哲人,也是诗人;他既反诗,又引诗;既把诗人逐出美好城邦,又允许城邦容纳有德性的诗人。他的双重身份和对待诗人的矛盾态度使得“诗学问题”的讨论困难重重。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人物在进入中国的语境时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对他的接受和研究也几经沉浮,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灵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与“天启”之意相通。在“神锡灵气”的意义上,“灵感”并不存在。但见,当我们只是借助这个词的语著外壳,而闻另它新的舍义,“突破”也就获得了新的生员。众多的科学家、文学家几乎都经历过这种近千“神启”的思维状态,何从具个角度描摹了这种思维态。俄国诗人曾希益说:“灵感是一种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绪”。大文家托尔斯泰说:“灵感是企然出现了你能因您到的事倩”。诗人艾青说:“灵急是诗人对于外并事物的一种无比调指、无比欢快地适合;是诗人对于事物的禁闭之门的偶然地丹国”。爱因斯坦在创三相刘进后也…  相似文献   

8.
一竿的风月     
正诗圣杜甫在诗中说:"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他在窝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亲手种上百亩竹林。大文学家苏东坡有"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闲淡平和的佳句,屋前房后的竹子,与他朝夕相伴。竹,或多竿或一竿,喜欢的,都有理由。小区里常见"竹竿爱情"一景:七旬妻子用一竹竿牵着盲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他的经济改革思想至今还有借鉴作用。他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一次他登飞来峰,上到了位于峰巅的千寻塔,极目四望,意气风发地写下了一首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国著名的佛教大师赵朴初先生,在诗词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生前曾对王安石的这首诗有过评论,他说“我常坐飞机,向窗外望去,上面晴空蔚蓝,脚下云海茫茫,哪里看得清下面呢 !”因此他作一诗道“快然自足飞机上,珠穆昆仑脚下行。…  相似文献   

10.
一直认为,忆明珠[1]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诗书画文总不难令人触摸到一颗属于诗人的心灵.他的散文也如诗,从素朴的生活依恋,到终极的人生叩问,从苍茫的心灵独语,到曼妙的画边沉吟,字里行间涌动的是智者的灵慧沉静、勇者的坦然从容、仁者的宽厚爱心和诗人的洒脱激情.其散文名作<石破天惊的诗句>,就充溢着诗人的气质,以充实的生命元气完成了悲剧的超越,如同一首壮美的"诗"读后令人心绪辽远、遐思无限.  相似文献   

11.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他们的作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相似文献   

13.
倪光道 《天风》2006,(20):8-10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42:5)。经文:诗42:5、11;43:5诗篇42篇、43篇,都是流亡异乡者的祷告,称为“求告诗”。我们虽然不像诗人那样流亡异乡,但我们的心路历程与诗人的经历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两首诗,会有感触,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一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开阔、学问丰厚、个性豪放,不仅精于儒学和老、庄,更倾心佛乘,对当时盛行的禅宗更有深刻领会。这对他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其中禅的影响更为明显。上面这首《书焦山纶长老壁》本来是游戏笔墨,构思别具匠心,用笔生动活泼,写法和意趣都体现出禅的影响。可以作为优秀的寓言诗来读,也可以作为禅理诗来领悟。 所谓“题壁”,是古代文人写作风俗,把作品题写在宫府、邸店、寺观、楼台等处墙壁上。这首诗是苏轼题写在焦山纶长老所住寺院的屋壁上的。焦山原名谯山…  相似文献   

15.
三、艺术构思中的逻辑古代有一次举行绘画比赛,试题为一句诗:“深山藏古寺”。很多画家都在“深山”和“古寺”上下功夫,在深山老林中出现一座古寺,构思大同小异。只有一位画家却在“藏”字上下功夫。他是如何表现这个“藏”字的呢?他在画面上只让深山密林出现,并不画古寺,而画一个和尚挑着一担水向山上密林中走去——山上林中有古寺,不言自明矣!众画家和评画者都称赞此画深得题旨,为上品佳作。考察这位画家的构思过程,大致有如下一些推理:既然是“藏”,那么就应该“不露”。(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省略式,补全则如下:如果是“藏”了的,那么就是“不露”的;既然现在的要求是“藏”,所以应该“不露”。)然而,画面上古寺“不露”,又怎么表现有(藏有)古寺呢?(难处就在这里)这就依靠作者和读者的联想(艺术之妙就在于联想!)。作者的联想过程是:有寺必有僧,  相似文献   

16.
古俗拾零     
一、民俗中的“送穷”、“迎富” 汉代文学家、语言学家杨雄,曾写有《逐贫赋》;唐代文学家韩愈,也写有《送穷文》。他们长期处于“贫”、“穷”的境遇中,日子是不好过的。韩愈在《送穷文》中叙述自己“太学四年,朝暮盐。”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重点大学;韩愈在太学里是教书的“国子先生”,生活尚且如此穷困,难怪他要“送穷”了!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上尊唐朝诗人王维为“诗佛”,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次,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好朋友佛印和尚,步近禅房时,便闻到狗肉香味.原来,佛印是个不戒酒肉的花和尚.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来吃,独自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狗肉.正吃得起劲,听到苏东坡的叫声,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就看在眼里了,却佯装不知,心里暗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怎么写,所以特来请大师指教.”  相似文献   

19.
智圆而神行方而通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不少趣闻,他的怪僻行为之一就是爱穿旧衣服。成名前,有人劝他买新衣服,以便进入上流社会。爱因斯坦答说:“我籍籍无名,即便穿得容好,也没有人认识我”。成名后,有人又劝他穿新衣服。打扮一下模样。爱因斯坦仍回道:“现在,即使人穿得再破,也有人认识我了”。科学家生性固执。其实他的思维极其灵变。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我行我素”。古人告诫说:“智欲圆而行欲方”。以淮南子·主术训》)智圆而神,行方而通,爱因斯坦的成功正在此,这也是一切科学家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思维的灵变,可以…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名言》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以大学问家章太炎先生为例,说明“名人”说的话,未必句句都是真理,而应该作具体分析。当社会流行名人崇拜,看重名人效应,并且确实因此而误导人们上当受骗的时候,重读此文,感悟良多,不能自已。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特别提醒读者的是“专门家多悖”。他说,专门家的话,“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述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