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笛卡尔宣称上帝创造了永恒真理,并因此可以使诸如"2+1=3"这样的永恒真理失效。本文认为,笛卡尔的永恒真理学说是一种"直观知识",这种"直观知识"从"存在判断"中悬隔了出来。但永恒真理学说仍然悖论重重:笛卡尔保障自然规律的充足理由律是否定性的,数学真理既是永恒的,也是偶然的。换言之,笛卡尔并没有明确讨论上帝是否还能创造另一个数学世界的可能性。本文主张,"自然规律"在笛卡尔那里,其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们变成了出于同质性、依据几何学的方式建构与重建自然的蓝图。这是笛卡尔既主张上帝创造了永恒真理,同时也主张上帝需要一刻不停地保存永恒真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自由问题在莱布尼兹哲学中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 ,这部分是因为他的偶然性理论产生了进一步澄清和说明这个概念的需要 ,部分是因为莱布尼兹自己对这个问题有着内在的兴趣。实际上 ,这个问题构成了莱布尼兹的成熟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本质部分。例如 ,在《论自由》中 ,莱布尼兹指出 ,笛卡尔认识到“如果我们试图把上帝的预先规定与自由意志调和起来 ,我们将陷入无助的困难之中。” (Leibniz ,p 95。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然而 ,对笛卡尔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 ,莱布尼兹自己显然并不满意 ,因为莱布尼兹相信 ,就上帝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有它自己…  相似文献   

3.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时而说上帝是骗子,时而说上帝绝不骗人,他的真实态度到底怎样?本文大致梳理了《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整体结构,仔细辨析了在各个沉思中上帝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笛卡尔的科学思想,最终得出结论:《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其实有两个上帝,前一个上帝是阻碍人类探求自然真理的骗子,后一个上帝则是笛卡尔找来的人类理智的忠实同盟。  相似文献   

4.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5.
仁慈的上帝     
杰克是一位做小买卖的生意人,他每天早晨都会向上帝祈祷。他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他依然每天早晨向上帝祈祷。没有几年的光景,杰克就成了富翁,但他还是每天早晨向上帝祈祷。一天,杰克家突然遭遇火灾,所有的家产被烧了个精光,他也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宝贵的生命。杰克见到上帝,愤愤不平地说:“上帝,您也太不仁慈了吧,怎么忍心看着大火烧光了一切,还结束了我的生命,难道我对您的敬拜还不够吗?”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终身坚持。这一学说指出,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在同时坚持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这样一来,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的内在悖论。本文认为笛卡尔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同的努力,即诉诸上帝的单纯性与统一性,诉诸上帝的完满性,以及上帝作为自因的学说,来应对上帝的无限性、不可理解性与永恒真理的不变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这说明笛卡尔一方面试图提高上帝相对于人类理智秩序的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试图将上帝作为这一秩序的保证者。因此这三种解决就是笛卡尔试图把不可理解的上帝不断重新拉回人类的理智秩序之中的努力。这是笛卡尔不可能完成,但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张群峰 《天风》2003,(7):24-25
圣经中上帝自己的话启示我们,他所造的万物都是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感知也印证了这一点,下面我就用三方面的内容来见证“上帝不造废物,也不废弃所造的”这一真理。 上帝的创造是伟大、奇妙和完美的 创世记第一章中记载,上帝每造一物后,都说一句话“神看着是好的”。事实上诚然如此,下面我们就以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些独一无二的优越条件,来证明神创造完美。  相似文献   

8.
华耀增 《天风》2006,(7):4-6
从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的“和”,涵盖着一切“和好”、“和睦”、“和谐”、“和平”、“和好”、“和睦”、“和谐”等词在《圣经·新约》希腊原文皆为近义词。当前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平安世界的理想和目标,是符合圣经教训,更是符合上帝对人世间美好旨意,符合上帝之本性的。  相似文献   

9.
淳于文娟 《天风》2006,(11X):5-5
在旧约圣经当中耶和华上帝总是给人一种威严的形象,但是透过许多细节,仍然会发现上帝的慈爱,他的爱一直伴随着他的百姓,即使像可拉这样的家族,上帝依然向他们施慈爱。  相似文献   

10.
在旧约圣经当中耶和华上帝总是给人一种威严的形象,但是透过许多细节,仍然会发现上帝的慈爱,他的爱一直伴随着他的百姓,即使像可拉这样的家族,上帝依然向他们施慈爱。  相似文献   

11.
在四福音中,有三卷福音书都记载了同样一件事,那就是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试探耶稣,问纳税给该撒可以不可以。耶稣的回答是:“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太22:15—22,可12:13—17,路20:20—26)。我们每当看到讲道标题为“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时,马上会联想到,这是一篇讲应当  相似文献   

12.
朱锡升 《天风》2001,(9):48
爱是上帝最根本、最本质的属性。上帝的爱超乎世上一切的爱,上帝的爱最无私、最高尚,最圣洁、最伟大!上帝的爱是舍己的爱,世上没有一种爱能比得上上帝的爱。约翰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上帝的爱奇妙难测,保罗说:“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  相似文献   

13.
上帝的答复     
丁建兰 《天风》2007,(1):41
汤姆是一名孤儿,2003年圣诞节,他在美国加州的塞尔西孤儿院给上帝写了一封信。上帝您好:您知道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给哈里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而您连一个姨妈都没有送给我。这太不公平了。汤姆这封写有“上帝亲启”的信,最后被转到神学博士摩罗·邦尼先生那儿,他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门负责替上帝回信的特约编辑。摩罗·邦尼博士接到汤姆的信,马上就明白了。哈里被人领养了,而汤姆没有。他  相似文献   

14.
向上帝感恩     
杨天美 《天风》2005,(12):19-1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当诗人用这优美的诗句颂赞春雨的时候,他可曾想到这是因“神说”(创世记1章)而向上帝感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喧嚣飞溅的瀑布,让诗人心潮澎湃,遐思飞扬。有谁曾知道这是“神说”,而向上帝感恩?  相似文献   

15.
王海东 《天风》2003,(8):29-29
诫命的第三条“不可妄称上帝的名”。上帝的名是神圣的,主耶稣教导我们祷告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尊上帝的名为圣是对上帝的崇敬,是一个到上帝面前来的人首先当有的态度。与此相反的是人要  相似文献   

16.
孙金 《天风》2005,(6):34-34
神就是爱(约壹4:16),这是上主永恒不变的属性。也贯穿着整本圣经。这位爱的上主他的慈爱不但在《新约》圣经中彰显,在《旧约》圣经中他的慈爱照样已经显明。我们可从《何西阿书》中来看上帝的慈爱。当以色列民悖逆神的时候,他们随从外邦人拜偶像,在“米斯巴”和“他泊山”敬拜假神。他们离弃了他们列祖的上帝。然而作以色列民“丈夫”的耶和华上帝,却要用仁义、公平、慈爱、怜悯聘他们为“妻”。  相似文献   

17.
张君华 《天风》2004,(4):46-47
经文:出20:7 上帝的名有特殊的意义,上帝的名“耶和华”(原称“雅威”)是自有永有的意思(出13:13—15)。“自有”就是起初就有、自然而有;“永有”就是永永远远的有。上帝与人不同,人有死亡的限制,而上帝却是自有永有、从亘古到永远,所以诗人说:“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诗90:1)谁依靠上帝,上帝就作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著名的"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坚持终身。这一学说指出,永恒真理,即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的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同时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同时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并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由此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本文通过分析这一学说中上帝的创造、永恒真理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永恒真理的永恒性与不变性的含义而揭示了这一悖论的内在含义。对于这一悖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笛卡尔哲学中上帝维度的复杂性,并能够反映笛卡尔将传统神学论题转变为现代形而上学的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Hegel,S.35)尽管海德格尔从西方历史、尤其是形而上学史和虚无主义的高度上对“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但是由于他受到自己的阐释视角的限制,因而导致尼采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及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仍然处于蔽而不…  相似文献   

20.
上帝的启示     
沈承恩 《天风》2004,(5):2-4
经文:诗19 这篇诗篇有两个内容:一是讲上帝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一是讲上帝所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我们粗粗地一看,会觉得这两个内容似乎放不到一起,天地万物与律法是怎样的关系呢?是的,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题目,应该分开来写两篇文章,或写两首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看一看,就会发现,大卫写这首诗,有一个主题,他要通过写上帝的创造和上帝的律法,告诉人上帝的启示。所以这篇诗篇有两个内容,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