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语境:高预期性、低预期性)×2(靶词:一致性、不一致性)×3(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大学二年级)的实验设计,每个年级由高、低容量工作记忆各10人组成。用眼动仪探讨在阅读高预期材料时预期推理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1)在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是延时产生的,结果支持建构主义理论;(2)在阅读过程中,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他们产生预期推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在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具体为初中阶段还处于发展的状态,并一直延续到高中阶段,高中阶段之后预期推理能力的发展已经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2.
文本阅读过程中目标焦点的预期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目标焦点是否引起即时的预期推理。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让被试阅读16篇含有目标信息的记叙文。实验1和实验2探讨已进入长时记忆中的尚未实现的目标是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阅读目标行为进行预期推理。实验3探讨已经实现的目标是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阅读目标行为产生预期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目标的预期推理是可以即时发生的,在目标未实现的情况下,读者会对目标信息进行预期推理;在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况下,读者对有关目标的信息不产生预期推理。 相似文献
3.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生成的容量制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操纵读者信息加工的时间量考察了工作记忆容量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影响性质。结果表明,如果没有信息加工时间的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的读者也能表现出在阅读中生成预期推理的证据,而如果读者的阅读加工时间受一定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者建构预期推理的证据随着被允许的加工时间的缩短而逐渐消失。结果支持“工作记忆容量只影响阅读中预期推理建构速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工作记忆容量对图形推理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眼动技术,选取瑞文图形推理测验作为实验材料,探讨工作记忆对于图形推理过程的影响。实验为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性别:男、女)×3(题目难度:高、中、低)的混合实验设计。以扫视时间、眼跳幅度、注视次数、扫视次数、瞳孔直径为因变量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第一,不同性别大学生进行图形推理过程的眼动模式有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由工作记忆差异所导致,而是图形推理策略不同所引起;第二,工作记忆容量高低影响图形推理过程,由于工作记忆影响注意资源分配,从而工作记忆容量高低不同会导致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图形推理,不仅影响工作记忆推理过程,也导致推理成绩的差异。这些结果能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材施教以及考试测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不同情绪效价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运用眼动仪器记录被试进行条件推理的过程和结果,探讨了材料情绪性对条件推理的影响状况.实验采用3(材料情绪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中性情绪)×4(推理形式:MP、DA、AC、MT)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发现,正性和负性情绪材料的条件推理成绩显著地低于中性情绪材料,结果支持抑制假说. 相似文献
6.
不同推理水平儿童在图形推理任务中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矩阵填充任务为材料,以眼动仪为研究工具,以3~6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图形推理中儿童推理过程的特征和策略使用的差异,以及推理能力高低组儿童完成图形推理任务的眼动模式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8岁以上儿童已经具备解决矩阵填充任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高低水平组儿童在解决任务的能力水平上存在差异,高水平儿童的反应时较快、正确率较高;(2)在儿童推理的过程中,不同维度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层次:对形状、颜色维度的识别最容易,对大小维度的识别次之,对方向维度的识别最难;(3)高低水平组儿童获得策略的时间进程不同,差异主要产生在推理开始后的5~11秒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水平组儿童对方向这一较难维度的识别和正确答案的识别都快于低水平组儿童,体现了高水平组儿童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语义联系和因果制约对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激活和编码的贡献。结果表明,预期语境与预期事件间的语义联系不能使预期推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得到激活和编码,语境与预期事件间的强因果关系是文本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激活与编码的必要条件;提示阅读过程中的预期是因果预期而非联想预期。结果为建构主义推理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记录被试阅读完成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反应时与眼动指标,试图探讨不同阅读能力聋人语篇理解中连接推理的加工特点与效率。结果表明:在语篇局部连贯中断情况下,高低阅读能力聋人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主动的即时性加工,而非语篇阅读完成后被动的延时性加工;但高阅读能力聋人能有效激活背景知识,所发生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加工;低阅读能力聋人主动尝试即时激活背景知识、构建句子间的连接推理,但连接推理的加工还未达到自动化程度,推理加工的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中,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抄写“正性特质词语”“负性特质词语”或“中性词语”,并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与关键词有关的事情。启动完成后,考察其捐助行为。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被试愿意捐助的数目显著高于负性特质和中性词语启动组。研究二用同样的方法改变被试的道德自我知觉,然后对被试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负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发生率和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本研究表明,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不一定遵循负反馈机制:虽然“道德净化效应”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道德许可效应”的预期。 相似文献
12.
在多媒体学习中图文排列的邻近或远离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本研究操纵了多媒体呈现的图文排列位置,采用颜色作为线索引导注意,探讨了线索有无和图片-文字的空间位置对多媒体学习图文整合的影响。结果发现:图文邻近呈现时的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成绩好于图文远离呈现,图文邻近呈现时学习者对关键兴趣区的进出次数更多,体现出以文字为导向的阅读模式。线索并没有单独影响学习成绩和注意分配;但结合图文位置后,发现有线索时图文邻近学习材料的注视次数、进出关键兴趣区的次数显著多于图文远离。研究认为:图文的邻近效应不仅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过程,图文邻近呈现有助于图片和文本信息的注意联结和知识整合;线索能使邻近效应得到凸显,更好地促进图文信息的注视加工,但没有改进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对背景中的本异族面孔的加工特点。研究采用2(组别)×2(面孔种族)×3(背景)的混合设计,让16名16-25岁的ASD患者和17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完成变化检测任务,并记录他们的眼动。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ASD患者的面孔辨别力更低;他们的眼动呈现更多的面孔-背景眼跳和更多的上下半脸眼跳;两组被试的上下半脸眼跳的次数受到面孔种族以及面孔和背景是否一致的影响。结论:在行为指标上,正常人出现了本族效应,而ASD患者没有出现本族效应;在眼动上,ASD患者呈现与正常人相似的面孔注视时间,但比正常人呈现更多的眼跳。面孔的背景影响了面孔辨别力以及上下半脸眼跳轨迹。 相似文献
16.
17.
道德心理许可是指既往的道德行为让人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给予许可与被许可行为既可属于相同领域, 也可属于不同领域, 甚至观察者有时也会给予行为者以道德心理许可。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是产生道德心理许可的两条独立路径。重要的个人认同和避免虚伪这两个因素可能阻碍许可的发生。未来还需要厘清自我许可与他人许可之间的关系, 验证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 探讨道德心理许可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
本研究探究国内生活的幼儿在加工面孔时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研究选取了在中国本地生活并且没有与异族个体有过直接接触的幼儿和成人, 完成一个学习和再认本族和异族(高加索白人)面孔的实验, 同时眼动仪记录了他们看面孔时的眼动数据。结果发现:国内生活的幼儿和成人在加工面孔时存在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 即幼儿和成人均更多地看本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区域而更多看异族面孔的眼睛区域。此外, 相对于成人, 幼儿在加工面孔时, 更倾向于看面孔的眼睛部分, 进行局部加工。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家—— 新手理论, 对本族面孔更多的视觉经验将我们塑造成自身物种或种族的面孔加工专家, 从而对本族面孔更多地采取以鼻子为中心的整体化视觉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