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龄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网络社交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网络社交效能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对高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低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在杭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卷入程度分为网络功能、网络卷入、网络表现和网络动机四个维度;(2)女生在社交网络行为及其各子维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网络卷入程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得分最高;(4)人际信任与网络动机及社交网络行为总分显著负相关,熟人信任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1551名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自尊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且均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其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自尊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并且间接效应更加明显;(3)在主观幸福感作用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自尊及自我控制单独作用时的中介效应一般,但是当两者联合作用时中介效应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91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自尊以及网络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网络人际信任的调节。结果显示: (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在高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能正向影响个体自尊水平;在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9.
本研究探讨了自尊与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以39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社交焦虑在自尊与网络过激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公我意识、私我意识水平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自尊对网络过激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社交焦虑在自尊和网络过激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公我意识调节自尊对网络过激行为的直接作用。相对于公我意识水平高的大学生,直接效应对公我意识水平低的大学生更显著;(4)自尊对社交焦虑的作用还受到个体私我意识的调节,相对于私我意识水平低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于私我意识水平高的大学生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人际自立与抑郁关系的系列研究显示,人际自立特质可以抵御抑郁。本次研究进一步假设人际自立特质可以通过人际应对的中介作用来抵御作为人际应激反应的抑郁。为了检验这一假设,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和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重庆、甘肃三所大学362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专业后:(1)人际自立的5个特质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负相关;(2)人际独立、人际主动和人际责任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3)消极应对在人际开放和人际责任与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提示人际自立特质可以通过人际应对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11.
在前期访谈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网络成瘾领域的利弊权衡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Decisional Balance Questionnaire,简称IDBQ)。被试为选自北京市7所高校的1166名大学生,按大约2∶3的方式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N1=441,N2=725)分别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DBQ由好处分问卷和代价分问卷组成,其中好处分问卷维度包括放松心情、获取知识、方便交流和获得成就感;代价分问卷维度包括空虚苦恼、荒废学业、人际受损、浪费金钱。IDB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大学生网络使用利弊权衡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对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影响,选取武汉五所大学的1121名学生为被试开展研究.测量问卷包括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根据CNNIC报告改编的网络使用问卷、经修订的Eastin和LaRose的网络使用自我效能问卷和自编的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在线娱乐,其次是信息收集,再次是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使用最少的是网上交易.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在受测群体中,有12.2%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成瘾比例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每周上网天数、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和网上交易等行为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不但会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结果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多方面理解网络成瘾及其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安市某工科院校抽取学生共262人,用网络成瘾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1.8%;男生网络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大四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三学生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和大四学生;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掩饰性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内外向的相关不显著。结论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网络成瘾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研究用编辑合成的问卷对某校约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以及有关心理问题的调查,得到988份有效的调查资料,并追踪到603份有效的16种人格因素(16PF)历史资料。结果表明:1.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交往焦虑、自我和谐、抑郁、自尊等方面都存在差异;2.网络成瘾者的负面的心理因素多,积极的心理因素少;3.从历史资料来看,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16PF测验的多项人格特征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内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高中生内外化问题的相对影响大小,并探究自尊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北京4所中学共计794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师生关系对于高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大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2)自尊在亲子、师生、同伴关系与高中生内化问题中起中介作用,而在亲子、师生同伴关系与外化问题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性别差异检验发现,自尊在女生同伴关系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男生同伴关系与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 人们的信任水平可能会发生改变。本文采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 对采用Rotter “人际信任量表”调查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53篇研究报告进行了元分析, 这些文献涉及24233名大学生, 调查的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9年。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这11年间显著降低, 相比1998年, 2009年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了1.19个标准差; (2)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人际信任水平在11年间均显著下降, 其变化趋势和人际信任水平本身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3)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下降趋势呈边缘显著, 而城市生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但人际信任得分本身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