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通过操控提示正确/错误词边界线索的延迟时间,考察汉语阅读中汉字、词汇加工与词切分的时间特性。实验1发现,提示词n+1边界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能积极影响词兴趣区内的眼动数据,这种影响随着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减弱;提示错误的词n+1的边界线索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则随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实验2发现,提示词n边界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却消极影响词兴趣区内的眼动数据,这种消极影响并没有随着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提示错误的词n边界对总阅读时间和眼动数据均产生消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都随着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减弱。综合两项实验的结果可以推测,单一的向上反馈假设和整体假设都不能全面解释阅读中的字词加工过程,汉字加工与词汇加工间存在交互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考察中文阅读预视加工中的词汇加工问题。前三项实验发现,剥夺预视加工的掩蔽条件、正确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以及不能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都不影响词频效应,说明中文读者对词n+1处文字的预视加工达不到词汇水平。实验4考察剥夺预视加工的掩蔽条件、提示词n+1右侧边界的掩蔽条件对预测性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剥夺预视加工完全消除预测性效应,提示词n+1右侧边界则减少预测性效应,说明对词汇的预期加工是中文读者切分词n+1的参考线索。综合4项实验结果可知,中文读者较难通过自下而上的文字识别切分词n+1,自上而下的词汇预期则是切分词n+1的加工形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中文阅读中双字词汇视觉信息编码的过程特点。实验一操控词n+1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1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延迟时间为0 ms)都影响总阅读时间,且影响程度与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有关;延迟时间为60 ms时,词n+1上的左侧字消失不再影响总阅读时间,而词n+1上的右侧字消失仍会影响总阅读时间。实验二操控词n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完全一致,说明词n上汉字视觉编码不受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的调节;延迟时间为60 ms时,各消失条件都不影响总阅读时间,说明词n上不同汉字的视觉编码同时完成。基于两项实验结果可得出,在预视阶段内中文读者以汉字单元编码内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在注视阶段内以整词为单元编码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5.
通过眼动随动显示技术操作注视点右侧文字的掩蔽范围和掩蔽单元,考察中文阅读的预视效应和词切分现象。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以词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的文字,发现词 n 右侧文本掩蔽(条件1)、词n+1右侧文本掩蔽(条件2)和词n+1掩蔽(条件3)均显著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条件2剥夺了词n+1以右文字的预视加工,同时提供了词n+1的右侧边界线索,结果导致总阅读时间增加,并减少基于单词的平均凝视时间和再注视概率。实验二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处理方式,以不提供词边界的双字为单元掩蔽注视点右侧文字,结果发现掩蔽条件对阅读的影响程度甚于实验一,条件2基于词的平均凝视时间显著高于控制条件。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可见,中文读者能够切分出注视点右侧的第一个词汇,并以词为单元识别词n和词n+1处的汉字,在注视词n的时间内可加工到词n+2处的文字。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探讨在无阅读经验时,词切分线索是否促进读者的阅读与词汇识别,本研究操纵了阅读方向、词切分线索与目标词的词频。采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发现:阅读方向与词切分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词切分显著地促进了从右向左呈现文本的阅读,但并不影响阅读从左向右呈现的文本;词切分条件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地短于无词切分条件。表明词切分线索促进了无阅读经验时的阅读,支持词切分线索的促进与文本不熟悉干扰之间权衡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陈茗静  王永胜  赵冰洁  李馨  白学军 《心理学报》2022,54(10):1151-1166
基于E-Z读者模型和中文阅读的整合模型, 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否属于交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存在争议。通过转换阅读方向来操纵文本熟悉性, 研究其在词切分和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中文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促进作用之间的权衡。使用Eyelink 1000记录40名大学生在中文阅读中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词间空格对中文阅读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训练后消失, 表明中文阅读中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之间存在权衡。实验2操纵文本熟悉性和词频来探究文本熟悉性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文本熟悉性和词频在早期指标上的交互作用; 阅读训练和词频不存在交互作用, 表明文本熟悉性影响词汇识别的早期加工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文阅读的词切分和词汇识别可能是顺序加工, 支持E-Z读者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方便读者理解近期发表的中文阅读词语加工和眼动控制整合模型(CRM),本文详细介绍该模型。模型包括词语加工和眼动控制模块。词语加工模块在交互激活框架基础上采纳了新的词切分假设:知觉广度范围内,汉字构成的所有词互相竞争并决出唯一胜者,当一个词被识别,它也同时被切分出来。眼动控制模块决定眼睛何时移动以及向何处移动,采用基于加工的假设。模型模拟了中文阅读与眼动控制的重要研究结果。模型着重解释了无词间空格时的词切分和眼跳目标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包含两项实验考察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是否受年老化影响。发现如下结果:(1)实验一显示,静态提示词汇正确边界(词间空格和词阴影条件)消极影响青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老年组的影响,静态提示词汇错误边界(非词空格)消极影响老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2)实验二显示,动态提示词汇正确边界(提示词n+1边界和提示词n边界)积极影响老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3)在眼动数据上,两项实验均发现呈现条件与组别交互影响凝视时间和跳读概率。总的来说,提示词汇(正确/错误)边界影响老年组句子阅读时间/眼动过程的模式不同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说明中文阅读中的切词会受到年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 通过两项消失文本实验分别考察了汉语阅读过程中眼跳的目标选择单元以及词汇加工方式。实验一操纵注视点上字和词的呈现方式, 发现中文读者以词为基本单元对注视点及其右侧文本信息进行加工, 且保持词的视知觉完整性对词内再注视眼跳和词间眼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语阅读的眼动模式符合认知控制模型的预测。实验二操纵注视点左侧和右侧单词的呈现与消失, 结果显示在对词n注视持续50~55 ms后词n-1消失将严重影响被试的阅读, 词n+1和词n+2的消失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 但会导致读者的眼动模式发生改变, 说明中文读者可以并列加工阅读知觉广度内的词汇。  相似文献   

11.
在中文阅读中, 为了进行词汇识别, 需要对汉字在词中的相对顺序进行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汉字位置加工是词汇识别和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如果汉字位置未得到加工, 可转置词将很难被区分。可转置词由相同汉字构成, 但每个汉字所处位置不同。以往研究发现, 词内汉字位置加工是比较灵活的; 而且词边界信息会影响汉字位置的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本项目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在自然阅读中系统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词的首/尾汉字如何调节汉字位置加工过程; (2)嵌套词和歧义词边界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 (3)语境合理性和预测性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的词边界效应。本项目将为首个中文汉字位置加工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 推进现有的中文词汇识别和词切分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并为词汇的高效率教授与学习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采用Eye Link 2000眼动仪,选取60个歧义短语,要求大学生被试阅读包含有歧义短语的句子。句子的呈现设置了四种条件:正常无阴影、词间阴影、歧义阴影和字间阴影,以探讨词边界信息是否影响读者阅读歧义短语时的注视位置效应。结果发现:读者对歧义短语的首次注视位置在四种条件下基本一致;词边界信息影响读者对歧义短语的再注视概率。结果表明,词边界信息对歧义短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眼跳行动(即"where")的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14.
On the segmentation of Chinese words during read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ven that there are no spaces between words in Chinese, how words are segmented when reading is something of a mystery.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either constituted one 4-character word or two 2-character words, were shown briefly to subjects. Subjects were quite accurate in reporting the 4-character word, but could usually only report the first 2-character word, demonstrating that word segmentation influences character recogni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with these simple 4-character strings, there is an element of seriality in reading Chinese words: processing is initially focused at least to some extent on the first word. We also found that the processing of characters that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xt is inhibited, suggesting inhibition from word representations to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s. A simple model of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recognition is presented to account for the data.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spacing in relation to word segmentation was examined for four groups of non-native Chinese speakers (American, Korean, Japanese, and Thai) who were learn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sentences with four types of spacing information were used: unspaced text, word-spaced text, character-spaced text, and nonword-spaced text. Also, participants' native languages we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ir basic characteristics: English and Korean are spaced, whereas the other two are unspaced; Japanese is character based whereas the other three are alphabetic. Thus, we assessed whether any spacing effects were modulated by nativ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Eye movement measures showed least disruption to reading for word-spaced text and longer reading times for unspaced than character-spaced text, with nonword-spaced text yielding the most disruption. These effects were uninfluenced by native language (though reading times differed between groups as a result of Chinese reading experience). Demarcation of word boundaries through spacing reduces non-native readers' uncertainty about the characters that constitute a word, thereby speeding lexical identification, and in turn, reading. More gener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ords ha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for those who are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that segmentation of text into words is more beneficial to successful comprehension than is separating individual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spaces.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项研究考察了汉语阅读中心理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及其加工效率问题。研究1采用词切分任务考察语法知识掌握水平不同的读者词切分的差异,发现他们在词切分上存在很大分歧,语法知识越丰富,词切分差异越小。研究2探讨心理词的加工效率,使用阴影标记目标词,产生四种呈现条件:正常条件、词汇词条件、心理词条件和非词条件,结果发现心理词比词汇词、非词更容易加工。两项研究结果表明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更可能是心理词。  相似文献   

17.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