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格与智力是个体差异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方面,人格随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分化,智力影响了特定人格维度之间的相关。尽管人格分化的智力假设尚未获得一致性的证据,但它却暗示了智力对人格结构的潜在影响。由于人格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可能因受测者的能力水平而异,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在使用统一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尽量扩大被试的能力范围,采用多重评估或集合评定的方法,使人格测量真正独立于受测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讨了智力结构随能力、年龄等个体差异而变化的可能性。认知分化假设认为,能力水平更高的人有“更多”的智力,其智力结构中g因素的作用随IQ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年龄分化假设指出,从童年期到青年早期,g因素在认知能力中的作用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相反,从青年早期到成年晚期,g因素的作用递增,智力结构中其他因素的数量和重要性则递减。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当解决测量和评估工具的问题,扩大被试的能力水平和年龄范围  相似文献   

3.
人格与智力:一种交互作用的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在考察人格与智力的概念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格与智力之间可能包含的四层关系,Chamorro和Furnham(2004)提出的人格—智力关系的交互作用模型正是通过详细分析这些关系构建起来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人格特质为中心,将主观评估智力(SAI)作为人格与IQ测试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深入阐述了大五人格特质与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主观评估智力、IQ测试成绩及其与认知操作之间的交互作用,为理解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叶斌 《心理科学》2003,26(3):452-456
在智力的研究中,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和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先后被心理学家提出的概念。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概念出现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简单的评价,并提出以下一些未来可以进行探讨的问题:(1)就概念而言,社会智力和情感智力相互的关系究竟如何?(2)在智力的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概念的内涵究竟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3)概念的提出,是重理论严谨性还是重应用性?(4)如何解决好的概念和研究思路与困难的理论构建和实际测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智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们运用测量观的视角和方法对社会智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进行,传统测量观的发展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不能对社会智力和学业智力进行有效的区分等。人格的社会智力观强调社会行为的背景具体化和行为的主观意义,主张探询人的一般化的社会认知机制,为社会智力的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国瑞  何小蕾 《心理科学》2003,26(5):917-918
自从 1990年心理学家梅耶和萨拉维 (Mayer&Salovey)首次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后 ,情绪智力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 ,其重点是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和量表的开发研究。至今已有 7本情绪智力专著出版 ,情绪智力量表已有近十个版本。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智力模型以及基于这些模型所开发的情绪智力量表。1 “情绪智力”模型1.1 梅耶和萨拉维 (Mayer&Salovey) 1990模型1990年梅耶和萨拉维首次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 ,指出情绪智力应包括区分和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其中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两…  相似文献   

7.
浅谈情绪智力与人工智能中的感情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情绪智力是加工、处理情绪及情绪信息的能力,而人工智能中的感情计算是要赋予计算机与人互动过程中情感信息的加工能力,人脑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与电脑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可以进行类比。近几年来,人工智能专家已经认识到情绪智力在感情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把人类识别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赋予计算机,开发了具有部分感情能力的计算机。新一代感情计算机的研发和应用依赖于人工智能专家与心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两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和互补  相似文献   

8.
整合人格与智力:个体差异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合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是个体差异研究的一种新思路,该文重点介绍和剖析了三种人格—智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包括Ackerman的特质组合模型、Brand的“双锥体”模型以及Chamorro-Premuzic的交互作用模型.作者认为,人格与智力的整合研究必须从研究方法、理论层面和测量工具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必须揭示影响两者关系的中介变量和潜在变量,充分体现这种关系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9.
从多元智力理论视野探析情绪智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诣晨  周爱保 《心理科学》2003,26(3):554-555
1 多元智力理论视野对智力理论的重新审视1.1 传统智力理论无法驾驭智力测验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Binet和Simon等人制定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以来,语言、数学、空间推理能力被认为是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一些著名的智力测验得益于量表编制方法的进步,从传统的因素分析到最新的结构建模,方法日益精致。但智力测验的表面繁荣,不能掩  相似文献   

10.
陈曦  李明  叶浩生 《心理学探新》2012,32(3):267-271
以444名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Schutte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为研究工具,调查青年各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对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青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本科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人格变量之后,情绪智力能独立预测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智力观--塞西的智力生物生态学模型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芳  李其维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2,25(5):541-543
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引擎”;把“动机”整合到智力发展中。塞西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为我们揭示人的智力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朴素智力理论是没有系统学习科学智力理论的成年人对智力的经验性认识。对成年人朴素智力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个体如何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本文从对智力本质的理解、朴素智力理论的影响因素、对自己或他人智商的估计三个视角介绍了有关成年人朴素智力理论的研究。成人对智力本质的理解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大多包括问题解决、言语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这与科学智力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成人的朴素智力理论也受到环境、文化、“聪明人”原型年龄的影响;成人对智商的估计有中等程度的准确性。总的来说,成年人对智力的朴素认识是比较准确的。不同层面的个体经验很可能塑造了智力的朴素理论。  相似文献   

13.
智力研究发展到现在,正在进行着一场认知革命,但无论智力研究采用何种方法和理论,都只能是间接研究。所以在《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模型》一书中出现了“木筏”这一比喻。通过对“木筏”比喻的分析可以看出,跨越智力之河中的“木筏”是智力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比喻可以使我们明确一点:真正的智力在彼岸,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只能对其进行间接研究,而“木筏”代表的智力理论、方法和技术则是一种研究智力的手段,虽然“木筏”不是智力,但他们能起中介作用,通过这些“木筏”我们正在一次次接近智力。  相似文献   

14.
实践智力、社会智力、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传统智力测验的单一性和其预测的有限性为其它类型智力概念的提出留下了空间。实践智力、社会智力和情绪智力分别从实际解决问题,与人相处及情绪知觉、调节和情绪对思维的促进等不同角度对智力概念进行了强调和扩展。它们与传统的智力理论并不矛盾,只是各有侧重。此外,不同智力概念的提出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亦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马娟 《心理学探新》2004,24(1):54-58
在比较了传统的老年智力变化观和卡特尔的老年智力变化观后,本文依据现代神经生理研究新成果和智力实验新资料,对卡特尔的晶体智力—液体智力发展理论从四个方面提出质疑,对现代老年人智力的“衰退”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解释,为开发现代老年人智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文化智力(C)I的结构是否符合四因素模型以及探索其与大五人格各维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使用往返翻译出的CIQ问卷中文版对140名在校中国大学生、研究生进行施测,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文化智力中文版的各维度α系数为0.794-0.877。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原有模型一致的三个因素:认知、动机、行为共可解释55.5%的变异,因素负荷范围为0.314-0.849。结论:文化智力四因素模型在中国大学生与研究生被试中不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初步证明了文化智力中文问卷的构思效度。中国文化智力量表与大五人格各维度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与智力和人格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造力与智力和人格之间关系历来众说纷坛,据我们对中国中小学生的相关研究后发现,创造力与智商有很高的相关,也就是说高创造力有赖于高智商.但两者间又不是完全同步,高智商者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它显然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兴趣,勤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等等.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被称为创造人格。据我们的研究,中小学生具有高智慧性,高乐观性,高敢为性和低忧虑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 智力圈的结构苏联著名科学家B·维尔拉兹基关于生物圈、智力圈的思想,近年来在国际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均得到了深入地研究。但是,究竟什么是智力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大多数人都把“智力圈”同“智慧”、“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等概念联系起来。可见  相似文献   

19.
智力运动是以开发智力为目的且涉及到较多认知活动的竞技运动。研究表明, 长期的智力运动经验会影响专家在领域内任务中知觉及记忆的行为表现及其大脑活动。智力运动经验使专家知觉广度增大的同时, 促进专家对棋子关系进行整体性知觉加工, 且这一过程与颞顶联合区、缘上回、压后皮质、侧副沟、梭状回等区域有关; 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具体(空间位置)及抽象信息(知识、策略、棋子关系等)是专家记忆优势发生的基础, 该过程与内侧颞叶、额叶和顶叶有关。未来研究可以从智力运动类型、创新实验范式, 结合测量设备及认知特点, 深入探讨智力运动专家整体知觉优势及记忆优势的神经机制, 为人工智能和技能训练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随机挑选了15名因外伤而造成的前额叶损害者和15名正常成人,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自编的图片分类作业,考查了他们在一般智力、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能力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前额叶损害对个体的一般智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智力仍然处于正常范围,可见智力的脑结构范围极为广泛,智力是一个具有多重性的系统。(2)前额叶损害者对无关刺激的抑制,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加工放大的心理活动受到极大影响,认知策略转换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表现出了明显的认知不随意性,额叶可能更多的与个体的计划、认知策略选择、自我监控密切相关;(3)前额叶损害者对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的自我监控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影响,对前者的损害显著大于后者,这表明个体依据具体概念进行的形象思维与凭借抽象概念进行的逻辑思维有不同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