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京中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北京青少年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被试为 13~ 19岁中学、职高及技校在校各年级学生 4193人 (男 10 86人 ,女 2 387人 ) ,用自编的中学生消费问卷、青少年亲子关系问卷、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量表进行集体施测。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消费价值观包含保持勤俭传统、追求现代生活和消费压力 3个因素 ,北京大多数中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是倾向于保持勤俭传统 ,贫富差距和消费能力的差距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没有构成压力。因素分析结果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分为谨慎型、流行型、实际型和攀比型 4种消费行为类型 ,谨慎型消费是北京中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化理论对影响青少年消费价值观和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亲子关系都对青少年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伦理消费(Ethical consumption,EC)是指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或处置产品时考虑到个人消费行为对社会、环境或动物福祉的影响。虽然伦理消费日渐流行,但在金钱支付时伦理消费的态度却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即言行不一。本文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出发,以"心理距离→解释水平→个体反应"为分析框架展开。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在态度评价阶段和产品选择阶段两个时间点上,消费者与伦理产品的心理距离远近不同,分别激活了高低解释水平表征;高低解释水平下个体在动机和认知上又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个阶段的反应不同,继而出现伦理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的分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有效提高伦理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3.
补偿性消费行为是指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而发生的消费行为, 是一种替代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补偿性机制作为看待行为的重要视角, 可以解释许多看似不理性或不合常理的消费现象。自尊威胁、控制感缺失和归属感缺失是导致补偿性消费的3种动机来源。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补偿性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1)根据补偿机制的不同, 对补偿性消费的表现形式和类型进行细分; 2)评估消费行为的心理补偿效果; 3)探讨除消费外其他替代性的心理补偿方式, 以及消费补偿与其他补偿方式之间的关系; 4)挖掘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补偿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与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使用数据集研究法、问卷法、情境实验法以及现场实验法,通过五个研究探讨了数字迷信效价对邪恶消费的影响,以及控制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数字迷信增加个体对邪恶商品的消费,而消极数字迷信减少个体对邪恶商品的消费。控制感能够调节数字迷信对邪恶消费的影响:在高控制感条件下,不同数字迷信效价对邪恶消费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低控制感条件下,不同数字迷信效价对邪恶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数字迷信影响个体进行更多的邪恶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一股消费“清流”——极简主义消费愈来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极简主义消费是人们出于社会意识或个人理念而自发采取的一种“从简”式消费行为, 覆盖个人、社会和自然各个层面。受人口变量、心理特质、情境线索和宗教文化等因素驱动, 极简主义消费对个体心理健康与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基本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认识和理解极简主义消费形成路径与影响机制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厘清极简主义消费的构念与维度内涵, 采用科学流程开发测量工具, 深化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从多元理论视角, 综合运用不同实证方法, 深入探索其前因后效、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消费行为学为研究视角,基于消费者心理、行为、动机等研究因素,封闭型服装专卖店的设计思维。重点解析了消费行为和商业空间设计的结合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校园环境以及该年龄特殊的心理特征等因素使得这一阶段的个体有着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对当代城市中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讨论并提出干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胡娟 《心理科学》2003,26(2):297-300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人才,是开创21世纪大业和进一步振兴中华的主力军,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策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时间与金钱是两种重要的资源类型,人们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两种资源对认知思维和决策行为的影响。然而,目前对于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将时间与金钱引发的认知差异引入绿色消费,一方面,基于解释水平理论与人类价值观,分析了时间资源如何促进绿色消费,以及金钱资源如何抑制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分别从个体、企业以及产品层面出发,结合实验法探究时间与金钱资源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并引入情绪响应水平、环保自我担当以及感知产品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构建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发挥时间与金钱资源在促进绿色消费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利用资源线索引导绿色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健康促进行为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消费行为, 主要包括食品消费、医疗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以及文化消费等类型。消费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本因与近因。本因关注人类进化心理的影响, 表现为趋利避害的倾向; 近因则反映了现实性因素的影响。其中, 近因中的现实性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生命历程视角关注童年期家庭经历对后续消费行为的累积影响; 生态机制探讨个体所处生态系统的层层渗透作用; 动力机制则阐述了健康驱力的内部形成过程。文章最后, 我们构建了消费者健康促进行为形成的综合模型, 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拍照是消费者对体验进行视觉记录的手段。虽然拍照“打卡”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未发现有文章系统介绍拍照行为对消费体验的影响。拍照行为通过调整注意资源和认知参与对消费体验产生双刃剑效应。具体而言,拍照行为会给消费者带来以“视觉体验红利”为主的红利效应;还会因缺失其他感官(嗅觉、味觉、听觉或触觉)的真实体验产生“匮乏效应”。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是拍照行为影响消费体验的重要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可以从比较不同拍照内容的效应差异、研究环境变量在拍照效应中的影响、拓展拍照的双刃剑效应在企业营销层面的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Narcissism is increasingly being investigated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Previous research showed that narcissism is reflected in materialistic tendencies and money-related attitudes. However, almost all of these studies concerned the grandiose type of narcissism. We examined relationships of both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with materialism, money attitudes, and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in a nonstudent samp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types of narcissism are equally associated with materialism and a tendency to conspicuous (public) consump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with regard to money attitudes were observed. Materialism mediated mos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rcissism, money attitudes, and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but the patterns of mediation were different for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subtypes. Mutual suppression occurred when grandiose narcissism and materialism predicted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money and when vulnerable narcissism and materialism predicted money perceived as a source of evil.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not only grandiose, but also vulnerable narcissists may be prone to 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that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ir materialistic tendencies.  相似文献   

13.
蒋奖  徐凤  曾陶然  徐亚一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82-1790
体验购买是指为了获得生活经历或经验而进行的购买, 与其相对应的是实物购买, 指的是为了拥有物质类商品而进行的消费行为。这两种购买类型对于个体的快乐有着不同的影响, 体验购买比实物购买更让人感到快乐和愉悦, 其中的原因存在于以下5个方面:体验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变得越来越美好; 体验与自我的联系更为紧密; 体验购买不易引起社会比较; 体验能够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尤其是关系需要; 体验易于分享。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 探索购买类型对快乐感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不同取向幸福感的作用, 体验优先的适用范围; (2) 改进现有回忆和想象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 (3)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购买类型与快乐感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斌  张淑颖冯凯 《心理科学》2022,45(5):1174-1181
社会排斥会导致许多消极影响,人们会尝试通过各种策略对此进行缓解,而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应对方式。本文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和消费选择偏向(体验性消费vs.实物性消费)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怀旧的调节作用和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排斥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体验性消费的偏好,怀旧调节了社会排斥与体验性消费偏向的关系,并通过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缓冲了社会排斥对消费选择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群林  丁珂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07-2517
发散思维的序列位置效应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单位时间内想法生成的数量逐渐降低, 但想法的独创性逐渐升高的现象。联想理论和执行控制假说分别侧重对序列位置效应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解释。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 在想法产生的整个阶段序列位置效应依赖于默认网络后部和突显网络的持续增强激活和协同合作; 在想法产生的后期阶段, 颞-顶区域alpha能量值以及执行控制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协同模式增强。未来研究需要结合语义和神经动态分析等技术, 对序列位置效应的特异性机制、动态加工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从而为解构创新思维的动态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versky和Kahneman提出锚定与调整启发式以来,锚定效应在不同领域判断与决策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锚定效应、多种研究范式、心理机制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锚定效应作为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阐述了锚定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应深化对锚的种类和形态研究,以丰富的技术手段发展锚定效应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系统地进行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锚定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正负面影响以及锚定效应与其他有关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当今中国社会, 如何推进绿色消费这一举措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研究对于物质主义与绿色消费的关系得出了矛盾的结论。针对这一现状, 本研究以绿色产品本身的特征(炫耀性/非炫耀性)为切入点, 首先考察物质主义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 即绿色产品炫耀性的调节作用, 然后进一步探究物质主义促进炫耀性绿色消费及抑制非炫耀性绿色消费的心理机制,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接触的干预研究, 以期为解决现有研究分歧提供全新的思路, 同时为企业和政府引导绿色消费提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consumers balance their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order to maximize utility.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how people balance repeating the same options with the decision to seek variety. While earlier research represented variety seeking as a means of reducing physical satiation (McAlister, 1982), more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oosing variety and minimizing satiation is more complex, as these behaviors may be motivated and influenced by exogenous factors. Past reviews have largely looked at the two processes separately.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nu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constructs and point to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at may help us further understand how consumers tackle the everyday challenge of maximizing enjoyment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9.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edia violence has an effect on children's subsequent aggression. This study expands upon previous research in three directions: (1) by examining several subtypes of aggression (verbal, relational, and physical), (2) by measuring media violence exposure (MVE) across three types of media, and (3) by measuring MVE and aggressive/prosocial behaviors at two points in time during the school year. In this study, 430 3rd-5th grade children, their peers, and their teachers were surveyed. Children's consumption of media violence early in the school year predicted higher verbally aggressive behavior, higher relationally aggressive behavior, higher physically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less prosocial behavior later in the school year. Additionally, these effects were mediated by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The findings are interpreted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