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个体的社会性功能存在严重缺陷。研究者曾认为共情能力的损害是ASD的核心因素,但实证研究发现ASD个体倾向于在任务复杂或内隐的实验条件下共情受损,而在任务简单或外显的条件下则倾向于共情完整。这可能与他们难以自发、主动地注意并加工社会信息有关。心灵盲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共情失衡假设、SOME模型等理论假设,以及碎镜理论、社会脑理论等神经机制对ASD个体的共情特点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最后就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关荐  赵旭东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599-1607
阈下自闭特质是正常人群表现出来的,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阈限以下温和的社会性、交流能力损伤以及与ASD相关的人格和认知特征。其研究有助于ASD的干预及对ASD实质的更好理解。研究者用共情–系统化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解释。近来研究表明阈下自闭特质的结构与ASD核心行为维度类似, 且遗传、性别、认知风格等因素影响阈下自闭特质水平。未来研究应更有效地对阈下自闭特质进行评估, 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病理性质、与ASD的理论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慧  王滔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050-1061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是其核心特征, 与社会动机缺陷密切相关。社会动机是引导个体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 主要表现为社会定向、社会奖赏和社会维持。现有研究表明, ASD个体的社会动机发展存在缺陷, 他们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 不能主动寻求和体会社会互动带来的快乐, 且缺乏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策略等。然而, 相关研究结果受到个体特征、环境和实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未来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加强对ASD个体社会动机理论的整合研究, 以便全面系统地了解ASD个体的社会动机缺陷。  相似文献   

4.
齐星亮  陈巍 《心理科学》2013,36(5):1261-1266
共情-系统化(Empathizing–Systemizing, E-S)理论是自闭症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理论,是对“心盲”理论的扩展。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共情缺损,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并用这两个心理机制全面地解释了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种社会性特征以及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三种非社会性特征。文章概述了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形成过程、证据以及该理论与其它重要理论的关系,并就共情和系统化的关系、共情和系统化的生理基础以及共情-系统化理论对自闭症治疗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witnessing)和无领导者舞蹈(leaderless dance)等。国外研究者认为,动觉共情的干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觉共情产生效果的原因。其中,研究者们对镜像技术的关注最多,主要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去阐述镜像干预技术得以产生疗效的原因。从动觉共情整体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能够有效直接测量动觉共情的工具仍有待开发,以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认知控制是一项高级的认知能力,是个体执行功能的一部分。包括认知控制在内的执行功能缺陷被认为是自闭谱系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双重认知控制模型,通过非社会性和社会性两个领域的任务比较了自闭谱系障碍儿童(ASD)与正常发展儿童(TD)的认知控制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1)ASD儿童在非社会性领域的认知控制上不存在缺陷,ASD儿童在社会性领域的认知控制上仅表现出了主动性认知控制缺陷,不存在反应性认知控制缺陷;(2)ASD儿童的主动性控制并不像TD儿童一样出现两个领域的加工分化,他们没有像TD儿童一样,表现出社会性领域的主动性控制的优势;(3)社会性领域的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可以显著从负正两个方向上预测自闭症状的严重程度。本研究认为,可以把ASD看成是一种主动性的社会认知控制缺陷。社会性领域的认知控制指标可为ASD的诊断与训练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个体存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加工缺陷,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随认知负荷增大而缺陷加重、工作记忆容量不足、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的注意功能失调和对刺激进行整体组织的能力缺乏。神经机制研究显示,ASD个体存在明显的额-顶工作记忆网络激活异常,以及相关脑区的脑结构、白质连接异常。另外,作为基础性的认知加工过程,ASD个体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各加工环节与言语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社会认知等因素均存在交互影响。纵观目前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可从研究手段、机制探究和干预训练三方面入手,着眼于研究方法的生态化和多元化,揭示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的机制分离,并着力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干预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8.
依据预测编码理论,研究者提出预测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感知运动、认知学习和社交言语等多领域缺陷的基础,即孤独症的预测缺陷假说(Predictive Impairment in Autism,PIA)。在PIA中,研究者基于贝叶斯和层级性推理分别提出“低先验”和“高且不灵活的预测误差精度”两个假说,然而上述假说并未得到一致证据支持。ASD个体在不同领域中不同先验的相对权重并非普遍降低,而是具有广泛的任务或情境敏感性。关于ASD个体是否具备基于环境波动调节预测误差精度的能力,也尚存分歧。此外,关于其潜在机制,是神经调节系统异常导致的自下而上前馈联结异常,还是预测脑区功能异常导致的自上而下反馈联结异常,尚无定论。由此可见,虽然该理论为ASD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框架,但仍需更多研究证据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期为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 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 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 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 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 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0.
同胞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能促进彼此共情的发展。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同胞共情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同胞的视角下总结了同胞共情的共性特点和特异性特点,从个体、同胞、家庭三个维度阐述了同胞共情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注重文化,回归本土研究;加强双向机制研究,夯实理论框架;重视干预性研究,探索提升同胞共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SD)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互动障碍。早期干预对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至关重要,而传统康复干预方法存在耗时长、花费高昂、专业康复治疗师短缺等诸多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通过梳理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的可行性,分析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社交互动中的研究现状,探讨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实验环境、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挑战。未来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中的研究可考虑从探索人机双方特点开发新的社交场景,结合多模态和脑科学技术揭示人机互动的心理过程以及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构建社交机器人闭环系统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生命知觉是人们将客体自动加工为可以相互作用的生命体的认知过程。ASD者基于运动线索的生命知觉的研究方法包括追逐检测范式、运动特性参数化范式和因果知觉范例。其生命知觉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运动信息整合能力不足、社会因果知觉缺陷以及对高复杂度运动的神经追踪较弱。相关理论假设从神经病理、认知加工及脑结构和功能障碍层面进行解释。未来应提升研究方法的生态效度,推进追踪与系统化研究,促进相关干预方案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表现为社会交往困难以及重复刻板兴趣或行为。社交动机理论提出ASD个体是由于社交动机缺乏导致的社交障碍。目前该理论缺乏理论元素及结构关系的系统论证, 及基于此理论的低龄ASD儿童群体的研究证据。本研究拟采用心理实验法、眼动及近红外脑成像技术, 探索低龄ASD儿童早期社交奖赏、社交定向异常眼动标记及眶额叶脑区活动的神经机制。此外, 通过音乐奖赏强化学习的干预方式改善该理论的核心元素(社交奖赏), 观测能否改善ASD儿童的社交动机。本研究的开展有望对该理论进行系统验证, 并形成改善社交行为的潜在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较少注视他人眼部。近年的眼动研究发现,ASD个体面孔加工中的眼部注视不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与脑电技术相结合的眼动研究进一步发现ASD个体的面孔认知加工障碍与眼部注视不足存在关联。该障碍的潜在认知神经机制可能既源于原生性的杏仁核激活异常,也源于次生性的社会脑发展异常。然而,ASD个体的杏仁核是过度激活主动回避眼部还是激活不足被动忽视眼部尚无定论。今后研究者应横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研究层次,同时搜集眼动与神经生理数据,开展横向比较与纵向追踪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对ASD的准确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也对患者的康复及其家庭幸福产生积极作用。日渐增长的发病率促进了对早期识别、诊断评估、以事实为基础干预的重视。在探索药物治疗ASD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医学方法, 尤其是“靳三针”治疗ASD获得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可以根据Simpson等人(2005)提出的指标体系对各种干预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今后研究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尤其是将眼动技术与ERP、fMRI相结合, 探索ASD的核心症状表征以及各亚类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Baron-Cohen等研究者正式提出了广受关注的孤独症"极端男性脑理论"(Extreme Male Brain Theory),核心观点是认为孤独症是男性认知风格的极端变体,其在以"共情"为特征的女性心理特质上存在缺陷,而在以"系统化"为特征的男性心理特质上获得扩展。极端男性脑理论以"共情-系统化理论"为基础,又拓展到之后的"高度系统化理论",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尽管也面临一些挑战,但该理论业已得到心理学、神经科学乃至生物学等多学科大量研究的汇聚式支持,尤其是有关孤独症早期宫内过高雄性激素的发现更为其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在这一框架下,孤独症群体中的男性居多、指长比、利手、玩耍行为、父母职业以及孤岛能力等相关特质都能得到较合理解释,这为我们认识孤独症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孙岩  房林  王亭予  崔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8):1450-1464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ASD的重复刻板行为与其抑制控制发展有密切关系。使用Go/No-go、Flanker及Stroop等范式的研究发现, ASD者抑制控制受损主要表现为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能力存在缺陷;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任务状态、被试年龄及取样; 涉及的脑区和脑网络集中在前额皮层、前扣带回和基底神经节; 涉及的基因集中在谷氨酸盐、γ-氨基丁酸与5-羟色胺三种神经递质。未来应从脑机制研究入手, 综合考虑任务状态、个体特征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 并着力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人性化医疗的基础,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境,探索如何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阐述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思考方式.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存在共情缺陷,如易产生共情疲劳、缺乏倾听、缺少尊重等,通过心理学干预技术提高其临床共情能力有利于减少共情缺陷、避免医疗纠纷、协调医患关系.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推进新的合作型医患关系的建设,尤其适合于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共情特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童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368-1376
共情特质的个体差异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关注导致人们共情能力高低有别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问题。研究发现, 不论是情感共情特质还是认知共情特质, 其个体差异均在大脑进行共情反应、脑结构态及静息态功能连接上有所体现。它们共同说明, 人们的共情能力与其具身模仿能力, 情感加工能力及情绪理解能力密切相关。不仅如此, 共情特质也具有高度的可遗传性, 一些基因类型与该能力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 需要扩展对共情特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 关注环境和基因在影响共情特质上存在的交互作用, 并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共情能力训练和提高的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准确地了解国内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今后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绘制了从中国知网中查询到的55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发现: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在5大领域:社会能力研究、面孔加工和情绪面孔加工研究、认知和情绪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和生理指标研究、情绪认知干预研究。为避免已有研究热点存在的5方面不足,后继研究者应该从5个方面入手以期获得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