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著名学者陈鼓应(福建长汀人,1935年生),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研究员,1984年起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多年来致力于哲学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出版了《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老庄论集》(与张松如合著,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老庄新论》(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分别出版)、《耶稣新画像》(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存在主义》(与孟祥森、刘崎合译,商务印务馆1987年出版),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从1992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早年并曾在台湾出版过《庄子哲学》、《庄子哲学探究》  相似文献   

2.
<正>刘增光著《晚明(孝经)学研究》一书于2015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晚明《孝经》学进行了经学史与哲学史的综合研究,不但梳理了从宋元到明代《孝经》学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宋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了晚明《孝经》学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佛道二教、晚明政治的内在关联,并展示了晚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及晚明政治社会对当时儒者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该书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六章:《孝经》学史上的重要公案辨析,明代  相似文献   

3.
《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陈怀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月版)这本讨论中古宗教动物的新书可说是中文学界中宗教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结合了文化社会史与宗教史的研究取径,并且将中国史学视野扩展至世界史的大脉络中,比较了西方基督教史的动物论述,以烘托出中国论述的特色.研究方法可从范围与切入视角归纳出四个特色:第一从长时段的时间范围来讨论动物形象的变化,跨越上古史与中古史.其二从亚洲看中国史,尤其采用唐朝丰富的中亚史料,与中国进行比对.其三考量动物象征在政治、科学、历史、宗教中的意涵.其四为对比汉文与梵文文献,借助文献学方法来观察观念的变化.最后一点将僧传等相关史料视为一种叙事,仔细分析了动物的象征意涵以及隐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中古史研究领域里,余欣教授以其广博、深邃在年青一代学者中引入瞩目.《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导论外,正文分上下两编,收入作者从2005年以后发表及未刊的论文10篇,除第二章是与人合撰外,其余均为作者独立完成,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相似文献   

5.
万俊人,男,1958年7月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为哈佛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教育基金,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5-2006年获美国"福布赖特基金",哈佛大学福布赖特访问教授。2009年为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研究中心(CRASSH)访问学者。曾经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1年),"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1994年),北京市首批"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2003年)。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2004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首届"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全国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6年)等奖励和荣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哲学组),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寻求普世伦理》、《弗罗姆》等20余部;译著《自为的人》、《主体性的黄昏》、《道德语言》、《政治自由主义》、《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等20余部;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全书45万字,定价78元。该书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讨论了中古时期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各种谶纬、术数与政治史的关系。作者用"神文与人文"、"天命与天道"、"预言与灾祥"、"历术与历数"、"乌托邦与救世主"等几个相互对应原概念,选择魏晋到隋唐时期一些典型的事例,做深入剖析,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中古政治史的研究大力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正姚大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政治哲学和正义理论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正义与善——社群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罗尔斯》(长春出版社,2011)、《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0)、《现代意识形态理论》(黑龙  相似文献   

8.
<正>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2015年7月正式公布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第七版)的核心期刊。全国心理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和《心理与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海伦·朗基诺(Helen E.Longino),女,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197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05—至今),C.I.Lewis教授。她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哲学系主任(2008.09—2012.08),美国科学哲学学会主席(2013.01—2014.11)。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和女性主义哲学。代表作有:《作为社会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普林斯顿大学  相似文献   

10.
<正>乔清举教授的《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上下卷,8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全面介绍了1949年至1999年中国大陆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可谓开创"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突出的特点是史料翔实。该书详尽地发掘出1949年后对中国哲学研究具有极大影响的日丹诺夫哲学史讲话的翻译、出版版本、印数等情况,收集到解放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两份简历,一份是简单的个人成就:教育经历是1999年就读牛津大学生理心理哲学系,2003年攻读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2008年获得苏黎世大学经济系博士;其职位是2014年开始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和公共关系助理教授;发表论文的杂志有《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经济学季刊》《外交事务》等。另一份简历是一连串的失败经历:1999年未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录取;2003年考取医科硕士研究生时被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医学院拒绝;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2):14
<正>2014年底,《天风》编辑部根据2013年、2014年稿件数量和质量情况综合评定:李世峥牧师(陕西省基督教协会总干事)、黄幸平牧师(安徽省宿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陈丰盛牧师(淅江神学院教师)被评为优秀特约撰稿人。同时,《天风》自2015年1月起,特聘以上三位为《天风》特约编辑,聘期三年。  相似文献   

13.
詹世友简介     
正詹世友(1964-),上饶师范学院教授,校长,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07),首批"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010);主要从事道德教化理论、公共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研究.著有《美德政治学的历史类型与现实型构》(2015)、《公义与公  相似文献   

14.
正《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作者于薇,文物出版社,2018年)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专题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白中国初现并发展至顶峰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神圣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与迎送仪式,"佛陀舍利"最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孙诒让(1848—1908年)作为著名的朴学殿军和教育家而享誉晚清学界,后人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与教育思想方面,而对其政治思想尚未见深入系统之研究。但我们若将《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和他的一些杂著、演讲结合在一起研究,则大致可以看出孙诒让政治思想之梗概。晚年孙诒让曾说:"余所亟愿了解者,近代西洋政治学术沿革经过"。(转引自陈守庸,第1-2页)由此可见其关切政治之一斑。在晚清变法浪潮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双重刺激之下,孙诒让开始从纯粹地  相似文献   

16.
太清元年(547)四月,皇太子萧纲(503-551)作《马宝颂》献给梁武帝。李延寿《南史》作"《宝马颂》"。"宝马"、"马宝"看似只是词序颠倒,但其背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传统实则迥异。前者可在中国传统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中得到解释,后者却是佛教理想统治者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礼器,反映的是佛教的王权理念。萧纲的《马宝颂》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反映当时思想、信仰与政治关系的文本,有助于揭开萧梁时期政治史的许多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更是南朝时期佛教理念渗入政治修辞和文学写作的经典案例。中古时期佛教流传中国,既是宗教信仰的输入输出,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冲击与融合。大量相关的术语和理念,也在中古时期的书写中出现。《马宝颂》这类文本,是第一手的史料,反映的是当时政治思想和政治宣传的实态。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曾在《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上发表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其中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以及对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道路都发表过一些看法;笔者在近几年发表的其他一些文章中也谈及相关问题(参见刘放桐,2014年; 2015年; 2018年),主要观点大体都已提出,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把既有观点再交代得更清楚一些,并提出一些其他有待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理想国》是一部关于什么的著作,一直是柏拉图思想研究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理想国》题目、内容和国内外众家之言的考察,反对施特劳斯及其追随者的仅把它定性为政治或政治哲学著作来加以研究的视角,而是主张:(1)《理想国》主要处理的不是,也不仅仅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关心的涉及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以及人与社会应当有怎样的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讨论了幸福论框架下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基本问题;(2)《理想国》不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并且不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是一部道德哲学著作或一部反政治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王珏 《管子学刊》2007,(2):122-123
一《秦制研究》一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繁体字精装出版。在此,请恕率先直言,《秦制研究》堪称秦制研究领域的里程碑性著作,将在学术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这部《秦制研究》是张金光教授二十余年来含辛茹苦之作,它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良知。书中一些观点曾在《历史研究》、《汉学研究》(台湾)、《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史研究》、《文哲史》、《管子学刊》等刊物发表。1983年《中国史研究》刊发的《试论秦自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一文(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曾被李祖德先生(时任《中国史研究》主编)评价为创新之作,颇有价值,应予公布。后来,该文与钱穆、劳干、张光直等学术泰斗的著作同被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规定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必读参考书目。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的好友和哲学同事R .阿尔布莱顿 (RogersAlbritton)在 描述罗尔斯时说道 :“我对杰克 ② 的主要感觉是 ,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在 他讨论其他人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道德感。他不仅仅写出了巨著 ,而且是一个非 常值得钦佩的人。他是我们中的佼佼者。”③ 罗尔斯发表于 1 971年的《正义论》 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政治哲学中的转折点 ,因为它复兴了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 域。它也是最为全面和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自由主义巨著。该书 2 0余万册在 全球范围内销售一空 ,有 50 0 0余部论著专门讨论它 ,这些惊人的事实正是由 于《正义论》是一部严谨而深刻的理论著作。 罗尔斯在他的论著中对他的个人生活始终守口如瓶 ,但对他人的帮助和观 点却感激不尽。他回绝了大多数的采访 ,只接受了与他始终保持个人关系的某 些大学的荣誉学位 ,如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他很长时间都没 有同意把他的名字收入《名人录》。以下的采访见于 1 991年的《哈佛哲学评 论》 ,是罗尔斯作过的仅有的三次访谈之一 ,而这三次访谈都是与现在或以前 的学生进行的。罗尔斯的个人生活完全奉献在关于社会正义、合作和个人权利 等问题的思考、教学和写作当中。 罗尔斯于 1 92 1年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