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雷雳  郭菲 《心理学报》2008,40(9):1021-1029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上娱乐且有更高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2)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预期拒绝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3)青少年的互联网娱乐偏好对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5)分离-个体化中的吞噬焦虑通过对互联网娱乐的偏好间接正向预测病理互联 网使用水平;(6)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自我卷入通过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水平  相似文献   

2.
徐夫真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4):410-419
通过对549名初一至高二年级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 考察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其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 并对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是否可以调节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被试中, 网络成瘾群体的检出率为8.93%; (2)女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突显性水平高于男青少年。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消极后果上, 初一青少年高于高一、初三和高二青少年。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3)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 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但同伴接纳对高疏离感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问卷法调查了589名青少年(M=15 07,SD=1 37)的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发现不同时间透视占优个体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进一步说,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严重PIU是类似于物质使用的一种新的心理行为问题,但严重PIU可能具有不同于物质使用的某些特点,即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但不同时间定向占优个体都可能感知到PIU。研究证实青少年更多采用"问题解决"一种应对方式与较少使用"幻想、发泄"两种应对方式,有利于其受益互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锋  沈模卫  徐梅  朱海燕  周宁 《心理学报》2006,38(3):407-413
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初级因素;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五个初级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雷雳  杨洋 《心理学报》2007,39(4):688-696
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情况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6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APIUS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采用匹配法筛选出21名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和22名非人际情感性动机的健康性网络用户,对其实施延迟折扣任务(DDT)、stop-signal任务和Stroop色词命名任务,探讨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性网络用户,病理性网络用户对延迟强化物的折扣速度更快,但后者的反应抑制失败率、反应抑制潜伏期(SSRT)和冲突抑制功能均与前者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和强化物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为特征的"短视"倾向,而非行为抑制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留守中学生拒绝敏感性、生命意义感、自我污名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留守儿童自我污名自陈问卷,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803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拒绝敏感性既可直接正向预测,也可经拥有意义感、自我污名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留守中学生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结果可为解释留守中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该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同伴信任与社交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 (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 (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  相似文献   

9.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整合,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考察父母表露内容、动机及模式对他们孩子的同伴间人际能力的影响。68对亲子,共204人参加了本次研究,父母平均年龄44岁,青少年平均年龄17岁。青少年匿名填写《青少年人际能力问卷》,父母则各自填写《自我表露量表》和《表露话题与动机量表》。结果发现:(1)父母在表露话题、动机、模式上存在差异;(2)青少年的人际能力能够被父母表露话题、动机及模式预测,但父母变量对各能力的解释量有所不同;(3)青少年表达不满、情绪支持能力由父母表露变量共同预测,而发起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能力则由父亲表露变量单独预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讨越轨同伴交往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双向关系。通过越轨同伴交往、问题性网络使用诊断工具对广东省某地区886名青少年(44.0%男生; M = 15.55)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追踪研究。在控制性别后发现:(1)学年初始的越轨同伴交往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学年末的问题性网络使用(b1 = .05, SE = .03, p < .05),即青少年在学年初始越轨同伴交往越多,学年末则表现出更多的问题性网络使用;(2)学年初始的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学年末的越轨同伴交往(b2 = .08, SE = .03, p < .05)。(3)越轨同伴交往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双向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讨越轨同伴交往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双向关系。通过越轨同伴交往、问题性网络使用诊断工具对广东省某地区886名青少年(44.0%男生; M = 15.55)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追踪研究。在控制性别后发现:(1)学年初始的越轨同伴交往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学年末的问题性网络使用(b1 = .05, SE = .03, p < .05),即青少年在学年初始越轨同伴交往越多,学年末则表现出更多的问题性网络使用;(2)学年初始的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学年末的越轨同伴交往(b2 = .08, SE = .03, p < .05)。(3)越轨同伴交往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双向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考察母亲心理控制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路径,以及这些路径是否受到性别的调节。以四所初级中学660名青少年为被试,要求其报告母亲的心理控制、非适应性网络认知以及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情况。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后,母亲心理控制对青少年PIU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非适应性认知在母亲心理控制与PIU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心理控制与PIU的直接关系(包括总效应和残余效应)以及间接关系(包括心理控制与非适应性认知的关系和非适应性认知与PIU的关系)均未受到性别的调节。研究结果说明母亲心理控制既直接影响青少年PIU,同时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直接和间接路径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Time perspective (TP) has been related to different problematic human behaviors.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role of time perspective in predicting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 by studying a sample (n = 149) of Facebook users. Participants (79 male, 70 female, mean age = 32.40, SD = 11.80) completed electronic versions of the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ZTPI) to assess their TP, and the Generalize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Scale 2 (GPIUS2) to assess their PIU. Results show that Past Negative and Present Fatalistic temporal frames are predictor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suggesting that time perspective i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construct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IU.  相似文献   

15.
相关研究表明,由于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支持,网络社交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影响。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是人们行为的终极理由,其中他人的认可与接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都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支撑。当青少年生活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环境中,其自我价值可能越高,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可能会减弱。我们从全国7个省收集了1216份青少年自评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网络成瘾倾向以及父母自评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指标的数据。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着网络社交使用频率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不显著,而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极其显著。结果支持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相似文献   

16.
The prevalence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 is reportedly higher in South East Asian adolescent populations. The exacerbation of problematic adolescent behaviors has been found to associate significantly with PIU and is expected to worsen with ag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integrated therapy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in the presenc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ogram-Internet Use for Youth (PIP-IU-Y) is a CBT-based program designed for adolescents and comprises of a series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face-to-face interaction. It focuses on taking preventative measures against Internet addiction before it develops by addressing the participant’s PIU as a negative coping style and incorpora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 total of 157 participants between the ages of 13 and 18 completed the program which consisted of eight weekly, 90 min sessions in a group format.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measured using mean change at the end of the program and 1 month post-treatment. The majority of the participants showed improvement after the eight weekly sessions of PIP-IU-Y and continued symptom maintenance at the 1 month follow-up.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manage PIU symptom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reinforcing the efficacy of the PIP-IU-Y. Not only did it addresses the PIU behaviour but also helped in reducing social anxiety and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 Further research could investigate treatme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subtypes of PIU (e.g., online gaming and pornography) in order to see if treatment differences exist.  相似文献   

17.
Recent research o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roblematic Facebook Use (PIU and PFU) has focused on the idea that people who engage in PIU or PFU are more likely to present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PMH) to PIU and PFU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total of 1927 Italia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howed that PMH is negatively linked to both PIU and PFU, indicating that PMH may be an important antecedent for both PIU and PFU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conclusion, dimensions of PMH may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researchers and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in preventing both PIU and PFU.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问卷对7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的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的三大成分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2)基本心理需要三大成分在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即感恩既直接促进青少年自主需要的满足,也通过促进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间接增进其自主需要的满足,进而减少病理性网络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