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詹皖 《美与时代》2003,(8):56-58
力度审美即演奏作品过程中,对声音有组织的力度控制。力度审美和演奏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是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的艺术体现。由于力度符号的模糊和时代性,演奏者必须在尊重原作,在合理性中进化个性化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有艺术魅力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歌唱性就是人们在歌唱时、演奏时体会到的乐感、美感、情感和情绪,是音乐作品中表现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在钢琴艺术中,演奏者用内在的歌唱感觉来弹钢琴,并且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手指转变为相应的琴声旋律.可见,歌唱性处理是钢琴演奏者在学习与实践中要解决的难点,也是钢琴演奏者所追求的最完美的艺术境界与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胡功胜 《孔子研究》2011,(3):114-122
由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东西方古典美学,体现了中西审美差异的源头特征.在审美思考上,表现出礼治思想和个体意识的不同向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出缘情与叙事的不同倾向;在审美思维上,表现出直觉感悟与理性思辨的不同方式;在审美心理上,表现出温柔敦厚与情感宣泄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现代陶艺置身于现代艺术之中,在创作形式与思维观念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代陶艺注重从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视觉元素的组合变化,结合艺术家创作的内心情感思想,表现出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感染力,从而达到观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通俗小说大家,他创作的小说既兼顾读者的审美需求,又深谙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为了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目,使作品畅销,还有意识地表现时代意识,表现社会焦点,在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情爱故事中折射出鲜明的时代意识,从而削弱了通俗小说常见的消遣性和娱乐性,并力求站在时代的高度,关注人生.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中国画创作常见的造型问题大致有四种,即再现性作品在具象写实的表现上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传达;在个性化形象的表现上忽视了艺术形象的个性与社会共性;再现性作品刻画不合常理,忽视了艺术想象与主题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表现性作品造型片面强调主观意识,忽视了作品追求视觉通感和传播正能量的当代艺术要求。针对以上状况,我们应当以先进的人文理念来提高审美境界、个人艺术风格和艺术想象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张璇 《美与时代》2014,(5):106-107
琵琶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演奏过程中,应该有合适的情感体验方法,能够让琵琶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更好的提升演奏者的弹奏水平和演奏效果。着重分析琵琶演奏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其在琵琶演奏中的灵魂作用,使演奏出来的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壁纸设计作为一种装饰艺术设计,具有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在壁纸设计领域,威廉·莫里斯被称为"诗人与造纸匠"。当时盛行富丽繁琐的维多利亚设计风格,而莫里斯率先采用了自然中的形态纹样。在设计的壁纸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清新简洁的风格,与同时期的流行风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造了一种不同的审美趣味。而《雏菊》因表现出自然轻快、清新活跃的气息,被作为早期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梁冰 《美与时代》2007,(10):105-107
琵琶演奏效果是否成功与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琵琶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是指不同民族接受同一种作品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的差别,它表现为审美主体接受异族作品时特殊的审美感受,可分为以下几种。排斥效应:由于审美主体无法接受异族审美信息,因而使作品审美意蕴受到排斥,这就需要对于那些易引起排斥效应的原著内容进行民族处理,使人们易于接受。证同效应:由于作品表现的内容与主体的民族生活经验、民族情感有某些相似或相近处,因而被引为同调,使主体产生的“先碍我心”的强烈审美感受。这是对作品的一种肯定性情感效应。证异效应:在同一民族的欣赏中,能带来肯定性审美效果的作品,在异族欣赏者中却产生了否定性效果。它与排斥效应不同,产生这种效应的审美活动是积极主动的,已经进入到作品的观念层以下的深层结  相似文献   

11.
刘洋 《美与时代》2008,(5):85-86
一个完美的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是复杂的审美过程.在此过程中演唱者与伴奏者以及作品本身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这种微妙的联系便是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给予音乐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影响,并能通过此种影响让作品更好地传达内在含义.通过伴奏者技巧的施展及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用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从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相似文献   

13.
作品的表现性深刻与否,由审美对象本身的结构之复杂程度和其中各种相互作用力的强度、由审美对象的简化程度、由作品本身具有的怪诞执性、由表现相对于再现的优越性等四个方面衡量。文章从这四个方面去论述作品是否具有深刻的表现性。  相似文献   

14.
二胡演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它与时代、作品以及演奏者的个性气质和技术特点等多种因素都有一定联系。刘天体、阿炳的代表作品都是以表现内心主观世界为主,形成了共同的抒情特点。但由于经历不同,又各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视觉形式和结构观念的角度,分析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在《坦陀罗密传》(Tantric Detail)中对密宗艺术图式与当代艺术创作方式和表现语言所进行的策略性和创造性的融合,阐释作品传达出的宗教冥想和狂喜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筠筠 《现代哲学》2004,(1):116-123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关学中一些颇具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思想传统,并与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观点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某些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中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和审美特点,在中国古人那里就已经存在了。换言之,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与实践中的许多新尝试很接近中国传统关学中的思考。这里主要讨论几方面:1.对相关性的重视;2.轻视模仿再现,重视创新与表现;3.流动的空间与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7.
油画作品中亮丽典雅、热情洋溢的愉悦色彩情调反映出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是作者颂扬美好生活,抒发审美愉悦感的一种精神诉求。文章以油画创作中的愉悦色彩情调为切入点,并以与此相关的作品内涵、作品意境、作品表达及作品体验等为论述主线,展开深入探讨与研究,阐明了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下,愉悦色彩情调在油画创作中的不同体现。同时通过对中、外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与创作实践,进一步阐述其形成的社会根源与作品面貌。  相似文献   

18.
党岱  杨丽 《美与时代》2007,(2):66-68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是重要的审美形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表达.它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出人们的美感,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客观、全面地梳理悲剧美的存在原因及其审美效应,进而阐释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方式及表现特点,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使我们更深层地去理解、感悟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9.
龙其林 《美与时代》2005,(11):73-75
优秀的作家总能在其作品中为我们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空间:荷马与爱琴海文明,屈原与南方巫鬼文化,塞万提斯与风车之乡,福克纳、波特、韦尔蒂、奥康纳与美国南方文学,莫言与高密东北乡等,无一不在说明一个独创性的小说世界对于作品而言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埃舍尔对契合图形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他从自然形式的图案和韵律中,从隐匿于空间自身结构的内在可能性中,感受到充满数学美的恢弘设计,并用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大批理性而美妙的契合图形作品,令观者联想到世界纷繁复杂的自然结构。作品中透出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数学与艺术审美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