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越要我学、我越不学”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差生中更为突出.学生的这种反常心理状态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逆反心理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逆反心理是被期望者对期望者的期望一概否定的心理对抗泛化现象,是对逆向行为之发生心理机制的一种总的概括。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进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高峰时期在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反应。在思维形式上,它往往具有求异和创新的特点,这正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但是,逆反心理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主流化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更注意对其消极影响的防范,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者总希望说话有人听,教育能有效果。但是,应该看到,当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种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动机相反的逆反心理现象,使理想教育不理想,形势教育走形式,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应。而且,逆反心理的消极因素,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齐心协力搞现代化,无疑是一种销蚀剂。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有哪些主要表现?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后果怎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逆反的人,看到外界无视他或她的“自我”的独立存在,于是产生了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同阻碍他确立“自我”的外界作对的一种心理情感。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代大学生也毫不例外。本文试就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若干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同志们。一、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对领导批评某种不良现象,(如随地丢酒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叫逆反心理目前心理学界对逆反心理持有不同说法:①逆反心理是对一种主张、观点持相反的对立的论调和看法;②逆反心理是对某一人物和事件的宣传持有戒心、对立和反感情绪;③逆反心理是对方产生同当事人的意志愿望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与人的愿望相反的一种心理状态;④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⑤逆反心理是对某一事件的处理(批评或惩处)引起周围人们对被处理者的同情、支持,而对处理者的抵触、反感、对立情绪,有的表示同情,有的不服,有的公开为之辩护,等等。  相似文献   

7.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的对抗,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会认为宝宝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在企业管理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给管理人员带来不快或烦恼,直接影响着管理活动的效率。因此,为了保证一个健康的管理环境,就必须对逆反心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消除。下面就从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消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好奇心作怪。人都具有好奇心,猎奇心理往往导致越是不让知道的事,越想尽快知道,越是不让干的事,越要去干。 2、由人们一般的心理特点所引起。人们都有这种心理状态:“得之弥艰,视之弥珍”。越是难以得到或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想得到它,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太令人珍惜。  相似文献   

9.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渴求知识的源泉。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出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问题,主要特征表现于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导致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自身发展原因,也有青少年与上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代沟、学校教育中的不足等客观原因。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本文从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实质出发,探讨了造成逆反心理的几大因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调适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进行中小学心理适应性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的过程,只要教师从学生心理角度去研究问题,找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持之以恒,就会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实践表明,只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习,就会激发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给予科学的教育方法,就会使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毅力,提高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进行中小学心理适应性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的过程,只要教师从学生心理角度去研究问题,找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持之以恒,就会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实践表明,只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习,就会激发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给予科学的教育方法,就会使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毅力,提高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提起早熟,人们自然会想到生理过早发育成熟的青少年,但却往往忽视了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早熟一心理早熟。青少年的心理早熟主要表现为:懂得的事情太多,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超前,过早产生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及自负心理过重等。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早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姜某同学的个案研究,深切地感到:作为班主任要以真诚的爱关怀理解学生,形成观念上的共识,才会有共同语言,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信任感,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启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乐学的环境,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学习。另外,教师要善于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制定确实有效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针对个别儿童学习的不适应,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渗透心理教育,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身潜能也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学业和心理满足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个人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姜某同学的个案研究,深切地感到:作为班主任要以真诚的爱关怀理解学生,形成观念上的共识,才会有共同语言,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信任感,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启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乐学的环境.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学习。另外,教师要善于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制定确实有效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针对个别儿童学习的不适应,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渗透心理教育,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身潜能也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学业和心理满足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巧用标志激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是教育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教师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教育艺术。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优点,多少都有点自负心,都愿意表现自己,而且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承认。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这种欲求,学生即可让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动。例如,你对一个小学生说:“你很聪明,若肯用功,功课一定会愈来愈好。”这个小学生就会如您所愿,努力做个好学生。相反,如果对他说:“笨蛋,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学生也会依你所说的,愈来愈差,最终成为一个“差生”。这种心理趋势,称之为“标志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班级集体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班级集体形成的心理基础,班级集体内的人际关系,班级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力量等问题展开探讨,这对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使好班级集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一班级集体形成的心理基础交往与归属的社会需要,是集体形成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当人离群索居或是置身于陌生人群中时,便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焦虑.所以会产生这种体验,有客观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理性和情感的动态人际过程,教师一旦被学生称为“教师”,就始终处于学生的极精细、极严格的监督下。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做一名学生喜爱的、合格的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对教师的一般看法,基本态度,这将有利于教师角色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自我期待,有利于教师自觉地、有效地调节师生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抽样调查,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对中小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进行较为全面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了解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否有年龄和性别特征,不同学业成绩和不同文化背景(指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有无不同。  相似文献   

20.
“需要”是有机体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由于某种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欠缺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这些“需要”,一旦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各人就会采取一定的方式,向着一定方向争取着什么,追求着什么,这就促使人形成了一定的意识倾向及一定的调控机能,从而构成了各人的个性模式。志趣与性格表现了个性模式的意识倾向,体现了人的立场;志趣者志气趣向也,指的是意志的倾向性,意志是人对改变现实以满足需要与现实发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