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17,(2):248-253
本文以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国古代黄帝故事的神话学和宗教学内涵.我们认为,通过研究与黄帝信仰相关的图腾在古代神话和仪式中的表现和演变,可以较为清晰地解读出黄帝作为部落领袖和巫师在古代巫术—仪式中的活动情况,以及黄帝从古代部落领袖、巫师演变为部落最高神以及古代神祗被纳入到早期神仙群体的完整过程.同时,这样的研究也将为古代黄帝神话的诠释、整理和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早期死亡-复活信仰和原型,解释了存在于古代神话中的"巫君"和"替代者"演变为"神"的现象以及在后来的神话和仙传中出现的"仪式性死亡"模式和相应的象征符号。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早期神话中"梦游神界"的故事以及早期神仙传记中"游历仙境"的故事都是由这种"仪式性死亡"的原型演变而来的,并可以由此溯源至死亡-复活的原始信仰和巫术仪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研究方法,以作品解读为基本依据来重新讨论和诠释早期神仙传记中两性关系题材的作品。第一部分考察了早期仙传中这类作品与同时代的宗教观念和"冥婚""死灵回归"信仰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被作者视为这类题材作品"原型"的以两性交合来实现季节变换、动植物生长以及人类繁衍等目标的相关神话和巫术-仪式;第三部分研究了广泛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神话中的单性繁殖、双性交合的神话以及相关题材的神仙传记作品。认为早期仙传中两性交合故事的大量出现代表的是较晚时期的男神崇拜对于远古时期广泛存在的、以单性繁殖为特征的女神信仰-崇拜的一种渗透和覆盖。这种渗透和覆盖所对应的,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较早阶段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支配地位逐渐被后来时期的男性控制权和支配权所取代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人类早期的象征思维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神话等宗教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象征思维源自于古代的原始信仰,并且通过巫术-仪式以及神话等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综合性"是指古代的仪式和神话在表现原始信仰和象征思维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语言、舞蹈、音乐、造型和色彩等因素的特征;"情感性"则是指古代的巫术-仪式中的特定事物和行为以及神话因素皆是以"象征地"展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为主要目标;仪式-神话的"奇异性"来自于原始思维和信仰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与早期人类以"有形"来展示"无形"的象征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教史》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北朝以来儒教与佛、道二教并称为三教。这三教都具有辅助王化、整齐民心的社会功能,都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远在春秋以前,中国早有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尚未有固定的名称。儒教的名称是后起的。中华民族自从开始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之日起,就产生了自己的宗教。这种宗教以部落神、氏族英雄人物为崇拜对象。相传黄帝是发明舟车、宫室、衣服等器物制造的神,还创制了文字。炎帝、神农发明种植、医药,伏羲发明家畜驯化,燧人发明用火,他们是人,也是神。中国古代民族信仰,往往是氏族领袖死后为神,受到本族祀奉,带有氏族、宗族的印…  相似文献   

7.
人类早期的审美思维与宗教现象的相互结合和促进在原始信仰、巫术-仪式以及古代神话等层面清晰地展现出来。宇宙万物与人类皆源自于一种"神秘力量"并相互关联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感觉、情感和认知的"整体性"思维的来源;在古代的巫术-仪式中,这种"整体性"的艺术-审美思维和活动通过对人类感觉和情绪的强化来提升人-神交流中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在记录和阐释古代仪式的神话中,审美思维和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以"象征"和"移情"等方式在特定的故事类型和主题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满族民间普遍将西墙的"祖爷板"视为祖先神神位。祖先神内涵复杂,主要包括南位神和北位神两种类型,有各自的祖先身份和文化逻辑。本文在文献和田野的双重视角下,通过对满族祖先神观念和仪式的考察,发现满族南位神并非祖先来源,而是作为"恩人神""贵人神""保护神"的客神身份被供奉;而北位神多由家族历史上已故萨满、族长等有重要影响的祖先灵魂构成,具有"巫祖"原型特征。本文通过对两类祖先神的面貌、异同及相互关系的揭示,剖析祖先神信仰的萨满教来源,提出理解满族祖先神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为“它的亲属”。在人类早期思维中,认为本氏族人与某种动值物、非生物种具有亲缘关系,群体成员都是由此繁衍而来,而这种关系体脱于氏族的起源、称呼以及血缘。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联,被当作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成为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相信其有超然力,可以获得他们的技能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一个有着共同信仰的民族,他们共同信仰的始祖就是"萨岁"。"萨岁"成为侗族人集体信仰的文化符号,在他们的社会中,"萨岁"既是生活化的人,也是侗人社会的保护神。侗人通过社会记忆中的多种形式把具有世俗性的"萨岁"变成他们的女英雄。不仅如此,还赋予了她神的灵性,使得"萨岁"具有神圣性。在社会记忆之下,运用仪式、传说、神话等方式将"萨岁"塑造成侗族信仰的主神。因此,可以说侗人运用社会记忆构建了他们自己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古代神话、信史为主要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扶桑太阳"神话中,探寻"桑"与"凤凰"(太阳鸟)"太阳"之间的关联,推演出桑的日神形象;在"帝女桑"神话中,通过分析"帝女"与"鸟"的共同特征,"鸟"与"雨"的同构关系及女性在祈雨仪式中的性别优势得出桑乃云雨女神的结论。桑的"太阳之神"和"云雨之神"的双重身份并不矛盾,共同指向桑的生命力。从神话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桑的生殖力与原始宗教祭祀互渗:桑与"请子",桑与两性交媾的巫术机理多有联系,而它自身具有的生殖意味亦与土地崇拜、社林崇拜等原始宗教祭祀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图腾崇拜是世界灿烂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身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古老民族之中的成员地,澳洲和美洲这两个地区产生了这一独特的文化,他们信仰图腾并认为这是一种能保护部族成员,促进部落发展的方式,所衍生出的歌曲、画作、神话等艺术形式令人惊叹。据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土著地区和美洲印第安地区均有发现"蛙图腾崇拜"现象,但是将两地该现象进行对比的文献资料略少。比较出两个不同地域的"蛙神崇拜"图腾文化之间异同的同时,有利于发现世界图腾文化的趋同性和多样性,从而加深对两地社会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以解读阐释服食信仰背后的义理。第一部分通过中西神话的对读指出:分食神体的情节乃是真实存在的"圣餐"仪式的孑遗,而神祇如出一辙"死而复生"的性能正是原始先民企图"分有"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在指出《列仙传》的服食思维和上述神话、仪式思维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三种服食信仰所依循的"顺势巫术"原理;第三部分则更进一步揭示"仙传"中"圣餐"仪式背后企图分有"魔力"和饮食禁忌之间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5.
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故我们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即神农,在远古时代,尝百谷,制耒耜,兴农业,疗民疾,为人类的进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姓部落的首领。传说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他率领他的部落,从我国的西方沿黄河流域逐渐来到中原地区,游牧渔猎。后来,另一个姬姓部落黄帝族,从西北方也来到中原地区。两个部落之间曾在阪泉之野发生过三次大冲突。炎  相似文献   

16.
正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僰"。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7.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是古代原始宗教崇拜的真实记录.刑天是从属于夏桀政权、代表太阳神崇拜的方国首领.刑天与帝争神的失败是商部族的天帝至上神崇拜战胜夏王朝的太阳神信仰的曲折表达.刑天断首后的干戚之舞,是运用军事巫术仪式震慑敌人、维护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这种巫术仪式演变为宗庙祭祀舞蹈,通过祭祖仪式象征部族不灭、宗教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9.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早在道教还未形成有形的宗教形式之前,在汉民族中,就已广泛地流传着神仙之说。道教继承了这种神仙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变成道教独有的神仙信仰体系,从而产生了反映这种神仙信仰的道教造像艺术和建筑艺术。这些精湛的造像艺术和规模宏伟的建筑,一直是中华氏族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为世人所赞叹。道教神仙信仰与造像艺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有纹身习俗,其中独龙族的纹面习俗是以典型代表。他们之所以纹身或是出于崇美,或是部落图腾的标志,或是其他战争原因,而纹身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带有落后甚至是不好的色彩。氏族的部落圈腾,将一个个的部落区分开来,传承者不同的文化。对于纹面习俗的研究,通过人类学方法和方式的研究,更能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诠释出来,也能让人们对于纹面这一古老的习俗和对人类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