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结合在一起,使得园林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苏州与扬州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荟萃之地。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与造园设计理念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很大,如以自然之美为原则的设计思想、巧用他处风景的空间设计技巧、以意境为表现手法等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有很多的运用,其注重整体性、连续性、因地制宜的传统理念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也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其相关的设计理论和观念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园林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一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发展之母,备受西方国家的推崇和模仿。我国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质的体现和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真实写照,深刻影响着近代和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文章主要对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苏州的天主教堂建筑设计将西式教堂建筑与江南园林融为一体,营造出淡雅朴素、清新洒脱的意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园林融合可观、可游、可居等多种功能的设计理念。它们的独特之美,表现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色,为天主教堂建筑艺术贡献了多样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传统美学艺术"留白"为出发点,探讨了其渊源、表现形式以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总结了景观设计中"留白"的视觉、思想、情感等诉求,提出了在当代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重点在形式艺术、空间艺术以及意境艺术等方面进行传承与发展,不断塑造符合新时代精神内涵的当代景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我们通常所关注的视觉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之一,便是“读”。这种品读式的审美,不仅贯穿于园林的宏观和具体等多个层面,更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在古典园林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界的水体多种多样,中国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园林的造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理水的意境多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池、潭、湾、涧等。文章从古典园林理水的审美思想,寄情于园林山水咫尺山林的意境追求,艺术水体的艺术处理手法,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构成关系,以及现代园林理水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力求在理解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再现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少文化、重西化、没特点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性,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包括将"中国材料""中国色彩""中国历史""中国图案""中国园林""中国故事"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柳树有着数千年的种植历史,种类丰富,分布范围广泛。数千年来,柳树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然而,在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柳树的种植过于注重其生物特性,对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表达不够。通过挖掘和解读柳树的文化特性,改变重生态轻人文的设计现象,将柳文化合理地应用于现代公园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园林意境在园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古典园林的艺术一直深深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尤其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内涵中无不渗透着古典园林的印记。本文从园林中意境的表现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入手结合分析,以意境营造为主要论述方面,探究古典园林中意境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就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医院的户外景观设计也已经慢慢成为改造的重点。文章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造景手法与其意境的章法,从而对现代医院户外康复景观进行理论研讨。主旨是在分析现代医院户外康复景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可借鉴之处。从而设计出满足全医院患者、医务工作者及探访者需求,且具有时代特色的康复景观。  相似文献   

11.
在对飞天艺术的现代研究中,自贡青年画家曾浩可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人。他立足传统、大胆创新,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原本古今难容的元素竟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他将现代人的审美观和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创作中,再现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古韵中渗透出现代美,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展现古典与摩登、矜持与时尚、典雅与腾飞的交融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借植物达到园林造景以及引导观赏者浏览的手法是十分常见的。在对中国传统园林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针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种类、"师法自然,巧为人工"的造景原则及其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价值与内涵等方面,并结合传统园林的特点,开展对园林植物配置的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是有着特殊影响力的文化瑰宝,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设计师及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造景原理中的精华部分对文化发展迅猛发展的今天仍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学习价值。今天的景观规划倡导创新意识,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我们既要勇于尝试,又要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出富有生命力的设计,在发展现代景观规划方式的同时也能将古典园林造景的精髓发扬、传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园林景观在我国快速成长发展。海外学成归来的园林设计师在我国园林现代景观设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些海外归来的园林设计师所接受的理念大部分是西方的理念,所以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大部分呈现出西方的审美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园林景观设计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审美观念格格不入,甚至会产生矛盾冲突。为此必须要针对园林现代景观设计,进行传统化的改造。通过多年的一线实践,并根据园林设计经验总结了目前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利用传统园林材料,让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进一步继承我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理念精髓,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观念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体现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和自然情怀。中国文人不仅寄情于山水画,更将其融汇并凝练于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使得二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审美意趣上都存在着相互关联。从此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景观的审美创造之源及造园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发掘"中国园林传统中的画境营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当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设计中"中国审美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依据,同时这对构建具有自身文化本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倘若大地是可以恣意变换的纸张,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宣纸上的妙笔丹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方寸咫尺,但意在无穷。倘用一字以表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则此字为"意"。西方追求的规整匀称的几何美,美在其"形"相对而立。但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通观古今,文化与艺术特别是与艺术实践总是息息相关。就园林及景观设计来说,文人的艺术追求、思想观念以及对园林价值、功能的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意境表达。明末清初之际,受历史环境和文人艺术审美趋向的影响,明清文人在推动园林景物构成元素上实现了由写实向象征的转变。他们不仅追求现实景观之美,而且更看重园林中的水流、假山、石头、房屋、建筑、植物覆盖等构成元素的象征或符号之美。  相似文献   

18.
现代艺术运动使得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艺术传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绘画、雕塑、建筑等均显示出与传统告别的态度和立场。当这些艺术门类在现代艺术运动中走向全新的发展时,景观设计也从中吸收借鉴,从而形成了新的设计观念和形式语言。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成果,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景观作品,是当今中国景观设计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了解西方景观形式的艺术渊源,也启发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本土的艺术中吸收创作灵感,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创造出体  相似文献   

19.
西方极简主义园林设计是设计师们在对西方古典园林深入研究过程中,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来的、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艺术设计。其以简洁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彼得·沃克的泰纳喷泉、911纪念广场、西萨·佩里的广场大厦等西方极简主义设计代表所包涵的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梵我合一等禅宗思想,为中国传统造园设计融入禅宗思想提供借鉴。并让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重新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20.
沙画艺术创始人是匈牙利人弗兰克·卡特,后经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引进中国。沙画艺术兼具西方油画的厚重与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与影视、音乐、舞蹈等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视听感受,同时又极好地体现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沙画艺术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现,沙画的水墨意境与异质同构体现了沙画艺术中的灵韵之美。在传统文化观照下,意境与灵韵的生成要求审美主客体需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即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