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什么是命运?你了解自己的命运吗?你认为命运由谁来掌管?一个人一生下来,是不是命运被上天安排好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有遭遇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命中注定的?对于命运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宿命论"就是其中一种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好的,一个人从生开始直到离开人世,  相似文献   

2.
论命运     
命运是人生中的遭遇。其特点是难以测度,甚至无法逃避,带有某种必然性。所以过去不少思想家都认为:人,受命运的支配。有神论者更把命运说成是神对人的支配。当“必然王国”统治着人类,当人们对“必然王国”的认识水平较低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福与祸的遭遇,归结为自己的命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命运实际上是个体的人不自觉和不自主地受着历史发展的“合力”支配的结果,是受制于难以意料的复杂的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支配的结果。人们在命运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做命运的奴隶,一种做命运的主人。当人对必然王国有所认识,从思想…  相似文献   

3.
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齐亡秦兴的历史命运虽由诸多因素促成,但不可否认,军事实力的差异是造成两国命运迥异的最直接原因。军事力量强弱与军事制度密不可分,军事制度是否健全、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就成为决定一国军事实力强弱的关键,正是军事制度的差异对齐秦两国一亡一兴的最终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政治区别于古代政治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在人的命运的特殊危困处境中来思考政治问题的,因而它不是通过诉诸对理想政治的先验构想,而是通过直面命运并积极行动来进行现实的政治建构。本文通过对《君主论》第25章中"命运"主题的深入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一章在《君主论》全书中的特殊地位,而且表明"命运"这一主题构成了现代政治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命运面前是否采取积极而现实的行动,构成了现代政治与古代政治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时空里飞     
人生的全部智慧就是如何更好地与数十载的光阴交往,所谓的长生不灭只是一个传说,所谓的玉露仙丹只会误人性命。人类的全部作为就是如何更好地与若干百万年的时光交往,所说的世界末日人类未必有幸能够成为目击者。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叶青叶黄,花开花谢,一片叶抑或一朵花的命运中隐喻着一个人的命运,也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命运,甚至是整个星球的命运。科学家预言,在若干亿年之后,地球终将被膨胀为红巨星的老年太阳无情地吞噬。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思想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深层次要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宽阔视野和人类担当,充实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中华爱国主义思想鲜活的实践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研究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飞 《周易研究》2024,(1):5-14
本为卜筮之书的《周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形而上学的核心文本和源头?这首先是由中国哲学传统对命运的理解决定的。西方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无一例外以追求确定性为首要目的,在确定的命运面前并无禳解之法,因而占卜便越来越被边缘化。西塞罗《论占卜》非常明确地讲出了这一哲学理由。但在中国的巫史传统中,占卜追问的并非确定的命运,而是命运发展的大势,即“知几”,进而在大势面前做出相应的调整。《周易》卦爻辞的主要内容,是面对命运大势时的对策。儒家经典中指出,卜筮的主要功能是“稽疑”,在无疑的情况下不需要占卜,而在很多重要的仪礼中,占卜是为了表示严肃和庄重,即《荀子》所说的“以文之”。这种“文之”并非无关紧要的修饰,而是在变化不定的命运面前的一种把握德性的哲学态度。正是在变化不定的命运面前知几与稽疑的态度,使易学成为了中国形而上学最根本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的心理结构尚不清晰,亦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采用词汇自由联想和质性研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进行结构探索。研究三编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结果显示,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包含四个因子,分别为和平共处、休戚与共、合作互助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接受与传统命运观的改变[日]中隆藏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接受作为外国思想的佛教时,最大障碍之一,是佛教赖以成立的命运观和当时中国人习惯的命运观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隔阂。东晋末的戴逢、齐梁时期的范缜、陈朝朱世卿等,他们有的不信仰佛教,有的攻击佛教,表现的...  相似文献   

11.
马德 《思维与智慧》2013,(12):28-29
烦恼不是一种折磨,仅仅是一种打扰。 打扰是由生活延及心灵,而折磨是由心灵延及命运。  相似文献   

12.
命运观     
该著通过对命运原理、命运观原理、命运的微观机制、命运的宏观机制、中国传统命运观、西方传统命运观、自然科学家命运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命运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命运观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命运观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和马克思主义命运观所建树的理论业绩。这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命运观在命运观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音乐会》是一部有历史深度和广度的影片,故事发生在当代俄罗斯与法国巴黎,人物命运却回溯到前苏联时期荒谬的历史之中。导演以匠心独具的艺术表现力,贴近生活的艺术境界及饱满的热情揭示出人生、命运与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浅谈命运     
在古人的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生死寿天,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贷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这种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即命运是也。命运的观念,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  相似文献   

15.
文明共处贯彻正义原则,是文明间实现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前提。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深层次的精神"黏合力"和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文明共处正义原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时代节律,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高度,创构了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即,尊重文明多样性、维护文明平等、注重文明共生共存。这一文明共处正义原则的创构,有力地驳斥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文明威胁论"等错误思想;清晰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明间必须遵循包容、平等、共存等精神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中国智慧,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所不可或缺的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可供遵循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岁月的田野里,我像一粒种子,任由时空的雨雪风霜扑打浸润,何时发芽,何处生根,在哪天抽叶,在哪天开花结果,似乎全凭命运与机遇。置身浮躁与功利的氛围里,我时常于孤寂中默想,其实我是一棵禾苗、一种具有思想和心智的庄稼。这棵随命运与机遇生长  相似文献   

17.
命运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终生相随的自足体,也不是俄狄浦斯必将杀父娶母的一维模式。它如同作不同形状的水,处高山峭壁,它飞速奔泻;处平原旷野,它缓缓滑行。命运实际上是人与自身、人与外界二元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在不同的个体(群体)或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而命运的色彩不同。个体(群体)试图改变既定的某种关系,会因个  相似文献   

18.
智慧语丝     
正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周国平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近读赵吉惠新著《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一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作者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时,努力地把宏观文化研究与区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该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论述问题颇多,这里不便一一评述。现仅就有关儒学、齐学与传统文化等问题,略作评论。一、关于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关于儒学命运问题,海内外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认为“儒学是老朽的文化,早已过时”,一种高唱“儒学复兴”。本书作者认为这两种思潮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儒学在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命运这个词,总是意味着对某种神秘的东西的肯定,总是具有某种宿命的无奈色彩。今天的人们把对命运的感受、体悟和沉思,排斥出了理性的领域,唯在审美领域里留出了一席之地。但这并非从来如此,命运之为观念,恰恰是理性之思的产物,是哲学在其诞生时代可深为关注和认真探索的主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命运的理性沉思,人的个体性存在、或生命之“在”才成为人的自觉意识,才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古希腊人不仅在悲剧艺术中表达对命运的感受和体悟,而且也在哲学中思索命运。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他试图把不可知的命运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成为能为人所理解的拥有的“必然性”,因为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