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04,(4):3-9
很有缘份,能与大家一起探讨佛法。诸位从全国各地来到莆田广化寺,虽然所走的路程不一样,但“条条道路通长安”,目的地是一样的。我们发心学佛也是如此。念佛、诵经、持咒、参禅等等,这些仅仅是方法上的不同,目的皆为圆满菩提;八万四千法门,行门虽然很多,宗旨不离究竟成佛。那么,应该怎样信佛学佛、修行成佛呢?第一是生清净心,第二是起决定解,第三是修真实行。一、生清净心一般说来,善男信女到寺院里来烧香、拜佛、参加法会,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因为寺院里的环境很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殿宇庄严,梵呗悠扬;觉得出家人也很好,心地善良,性…  相似文献   

2.
学诚 《法音》2007,(2):28-30
学习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能够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如何来改进自己的生活?诸位来到寺院里,会觉得寺院不同于自己在世俗的家庭。寺院生活,也不同于在世俗时的家庭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陈逸鲁 《天风》2009,(9):13-15
神学教育是心的教育,教导神学生有一颗理解和爱上帝的心,有一颗爱国家和爱人民的心,有一颗爱教会和爱信徒的心。一个人在神学院里工作,是真心还是假意、是全心全意还是出自私心私意,学生都看在眼里。老师是仅用知识去教授还是用心灵去教导,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漫游鸡足山     
在一个平常日子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鸡足山脚下,弃下车马,避开喧嚣,如我们的先辈们和当地一样,背着香火行囊,穿过混合了阳光、树林、清苔和腐叶的空气,踏着石级,信步由心,一路看,一路谈,一路想。  相似文献   

5.
奴役与自由     
正寺院里新来了一高一矮两个小沙弥。他们本是山下的孤儿,因无人管教便走上了邪路,整日游手好闲、偷鸡摸狗。在村民们准备把他们扭送到官府之时,路过的住持出面拦下,把他们带回寺院,并向众人表示要开度感化二人,使之走上正路。来到寺院后,住持在他们手腕处各戴上一串佛珠,指着佛珠告诫道:你们在此要虔心向佛,每日按时诵经、打坐,并负责挑水、劈柴、扫地、浇园  相似文献   

6.
来到寺院首先要进山门,因为寺院的门称谓"三解脱门",所以一般寺院往往都有三座,即使只有一门亦称"三门",以与三解脱之义相应.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小沙弥,不知是受不了寺院的冷清,还是六根未净、心有旁骛,他患了一种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四百多年前,唐伯虎悄然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他是从雁荡山等处一路游历而来,风尘仆仆,口干舌燥。进入寺院客堂,即向知客僧了心法师讨茶吃,了心见来者随带书童、举止潇洒、气度不凡,赶忙招呼客人上座,奉上华顶云雾香茶。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0,(10)
<正>一、爱惜节约有不同,常住物品勿轻忽我们在寺院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这是什么意思呢?眼珠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眼珠坏了,眼睛就看不到东西了,我们就会变成瞎子。同时眼珠也非常脆弱,很容易受伤,所以我们都会小心翼翼地爱惜它,生怕它受到一点点损伤。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珠一样细心保护常住物,使它们免受损坏。  相似文献   

10.
1.天津大悲院达五百里定所,岂是易事,要几经险阻。到三百里幻城,也要靠他人指导、自己脚力因线条件具足。行脚参方更须多种善缘助力,才能完成。天津大悲院不座于山林中,它挤身于天纬路四十号。1976年唐山大地震毁坏严重,今日规模是77年修复,属开放焕场。香客如潮水,当我们跨进三门,见到灰砖玄瓦,和谐的每一座殿堂,配合着花木扶疏的环境,亦相仿佛有山林中寺院的幽胜。先礼天王殿,笑脸迎人的弥勒当中坐,行脚族人的倦意,都被这一笑靥而湮消了。各殿礼佛,心唱“若人散乱心,入干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循序来到右厢…  相似文献   

11.
中古时期的寺院金融通过传播佛教信仰来维系公众的商业信用,即依靠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以动员社会资本并约束借款人,这是寺院金融不同于本土金融之处。正是这一点,使得寺院金融在南北朝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早的依靠社会资本放贷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正是这一点,造成寺院金融在佛教热降温的唐中叶后迅速衰落。中古时期寺院金融的发展,对当代金融业的发展亦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在杭州上天竺法喜讲寺创作壁画的日子里,何士扬推脱掉所有的社会活动,除了上课、回家,其余时间都沉浸在寺院里专心创作壁画,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六年!他原本在国画界的声名也在埋头创作中渐渐销声匿迹,但他没有一丝后悔,六年的艰辛孕育使南方壁画终于重现世人面前:“我们像苦行僧一样做事情,在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冰天雪地,大雪封山,山道上只有他一个人在艰难地行走。天寒地冻的时节来到九华山,他不是来朝圣的,彼时他也不信佛,他是来寻找母亲的。深一脚、浅一脚,他在九华山的山道和寺院间留下一串串脚印。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一下半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径直走到我跟前,望着我旁边的坐位,对跟在他身后的女生说,坐这儿吧。我悄悄打量了一下女生,她文文静静的,个子和我差不多高,和我一样不胖不瘦,也留短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觉得我有点儿喜欢她。当我听见班主任说她叫竹君时,我的心猛地一沉。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君字,我不喜欢别人  相似文献   

15.
佛经在佛教中极受尊崇,佛教寺院收存的经书,是寺院文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说法,历史上佛教寺院收存佛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壁立柜以藏经,称为"壁藏",这也是佛教寺院最常见的收存经书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转轮藏"。  相似文献   

16.
山上的寺院里,走出来一位年轻的法师,下山去办事,路过山脚下的小河边。看见河边大树下一草丛里,有一把倒放的红雨伞,伞里有一包裹在蠕动。法师出于好奇,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出生才不久的婴儿,黑黑的眼睛,红红的脸,出于恻隐惜弱之心,他慢慢走过去,轻轻拿开压在孩子包被上的小砾石,下面一张纸条上写着小孩的生辰八字,法师看了纸条,知道这可怜的孩子出生才一个月,却不知为什么被父母遗弃?法师的慈悲怜悯心使他顾不得多想,就俯身小心翼翼地抱起婴儿,也不下山去办事了,径直回到寺院,向老方丈报告了这件事。方丈招大众商量…  相似文献   

17.
智慧语丝     
《思维与智慧》2011,(6):33-33
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是不是因为这样,一样的人生才有不一样的哀愁。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居士菜     
早年间北京庙宇颇多,寺院里烹制素斋是常有的事。念佛吃素的居士中亦有不少调鼎高手,在他们之中流行过多款珍馐美味,他们烹制的毕竟和寺院里的素斋有所不同,而称之为居士菜。  相似文献   

19.
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对大陆旅游方式之单调,海内外舆论曾流传戏言一句,叫做“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话从另一个侧面,倒也反映了宗教特别是佛教寺院园林在旅游内容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事实上,在国内旅游热潮大兴的今天,“佛寺路线X日游”更见其热。不过,在潮水一样去来的游客和香客中,到底有多少人真了解寺院的内涵呢?再往深里追问一句:我们的佛教寺院是不是都做了宣传自己,让现代人了解自己的准备呢?早春二月,我在江苏也访了好几座名寺。道逢邓子美居士,谈起来,发现邓居士所述有识见,值得向读者推介,故约来此作供大家读。…  相似文献   

20.
正寺院建在半山腰,它不远处有一挂四季飞流的瀑布,即使在寺院深处、在闭门的禅房里,也能听到哗哗啦啦、潺潺淙淙的瀑布的声音和清韵。瀑布的源头是一眼清冽趵突的山泉,寺里的用水就是从这个山泉汲来的。有一天,一个小沙弥汲水回来,对山泉的水源百思不得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