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佛教文化》2009,(4):38-39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华,为九华之灵山秀水、奇峰异景所动,欣然赋诗作文,九华山即由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诗篇而得名,此后历代文入骚客接踵而来,酬唱赠答,留有诗词、文章千余首(篇)。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为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四十里,群峰罗列,其中九峰高出云表,旧名九子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太白),以九峰如莲华削成,改称为九华山(见《太平寰宇记》)。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关于此山的开山建寺,清喻成龙(正庵)的《重修九华山化城寺碑记》说:“寺始于晋隆安之五年(401),初名九华。”又说:“天竺杯渡禅师所筑。”其说无文献足征。化城寺实建置于唐至德初(756),先是开元末(741),有僧(?)号,来九华结茅度众,为土豪及长吏所逐。其时有释地藏,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航海游方来到  相似文献   

3.
故乡行杂咏     
《法音》1991,(2)
九华山·调寄《临江仙》九月十七日由合肥乘汽车至九华二十一日下山影静心苏山色里,是何意态雍容。朝霞暮霭映群峰。神光离合处,秀出九芙蓉。安立道场端正好,清泉清磬清风。众生无尽愿无穷。可能空地狱?三界佛香中。李白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相似文献   

4.
九华山与地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佛教九华名山确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九华山则是其一,因以尊奉地藏菩萨而闻名于世,故成为独具特色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佛教在唐代已经知名,《高僧传》里专门记载了开山祖师金地藏的事迹。金地藏以“和尚如斯苦行”,赢得了众人“莫不宗仰”。②唐朝廷对他也敕赐有加,唐肃宗至德元年,在成都大慈寺“敕新罗全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  相似文献   

5.
刘晗 《中国宗教》2023,(2):52-53
<正>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佛教开始传入九华山,至明清时已寺院林立,香火之盛,甲于天下,被誉为“东南第一山”。近千年间,九华山高僧辈出,涌现出诸多爱国爱教、德才兼备、慈悲济世的大德典范,推动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  相似文献   

6.
2001年8月23日8时22分,仁德法师在九华山圆寂。一年来,仁德法师的音容笑貌和大德风范时时在我的脑海中萦回。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仁德法师,俗名李德海,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乡人,1926年6月23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1岁入太尉庵礼松琴法师剃度出家。30岁时,至山西终南山闭关,在“暮雨青烟寒噪雀,秋风黄叶乱鸦飞”的季节里坐禅莲花洞,为众生的解脱而尽形寿。1957年春,行脚至江西云居山,拜谒近现代禅宗巨匠虚云大师,参禅真如寺。是年冬,随了愿法师朝礼九华,常住后山九子崖,结此山终生之缘。20世纪50年代末,仁德法师入住九华山后山…  相似文献   

7.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为学宗旨。对于"致良知"的时间和机缘,学界只是笼统地声称其酝酿生成于宸濠、忠泰之变时期。通过对第一手资料——《江西诗》的爬梳和细读,我们发现"致良知"酝酿成熟于阳明第二次游历九华山期间。我们把阳明九华"致良知"之悟凝练为"九华悟道"。本文首先考证阳明九华之旅的次数和时间,指出阳明第二次游历九华山是在正德十五年三月,而非该年正月。正月,阳明只是在江上遥望九华。其次,通过对九华之旅前后诗歌主题和基调的对比,揭示在此次之旅中阳明已从宸濠、忠泰之变的灰暗心境突围而出,为"致良知"的成熟提供了条件。最后,通过细读阳明九华之旅留下的诗歌,我们发现九华的神奇给予阳明以深邃的启悟,神秘的体验赋予他极度的自信。"致良知"思想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8.
甘露寺记     
甘露寺是进入九华山境内的第一座大寺,也是旧时被称作九华“四大丛林”之一的一座大寺。坐车进山的人,一般都是匆匆而过,车既不停,人也就不识此寺的妙处。甘露寺的清幽,也就在此处了。据清人《九华山志》解,甘露寺建于清康熙六年,当时是因玉琳国师朝礼九华,途经此地,因爱其山水  相似文献   

9.
今天,安徽省暨九华山佛教协会在这里为重修的十轮殿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我有缘躬逢胜会,感到十分庆幸.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九华山佛教事业的发展以及这次法会的成功举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安徽省各级党政领导部门为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帮助佛教界恢复名山大寺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安徽是我的老家,九华山是我深深向往的佛教圣地,地藏菩萨更是我深深敬仰、时时效法的崇高典范.我虽离开家乡数十年,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我时时都在怀念生我养我的故乡山水,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星霜数十载,直到耄耋之年才能返回桑梓,朝拜九华  相似文献   

10.
悠久的历史发展及广泛的地域影响是佛教名山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寺院的建设发展来看,作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佛教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其中又以唐代中晚期、两宋、明中至清中前期三个阶段最为突出。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清代中前期九华佛教形成了以九华街及其附近为核心区、皖江两岸为主要外围传播区、以江浙赣等为边缘传播区的文化圈层格局,这对于九华山成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远 《法音》2001,(10):36-36
本刊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祗园寺方丈、九华山佛学院院长仁德法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8月23日8时22分在九华山圆寂,终年76岁,戒腊56夏。仁德法师俗名李德海,1926年6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乡。11岁于太尉庵礼松琴法师剃度出家。1948年在南京古林寺受具足戒,后在江苏观音寺、伴孤庵、寿宁寺、高旻寺,陕西终南山茅蓬,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等地参学,曾随来果、虚云两位老和尚习禅。1957年冬驻锡九华后山华严禅寺,过着…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2,(8)
农历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中国佛学院九华山寺院执事进修班在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甘露寺,隆重举行第二届开学典礼。上午九时,开学典礼在庄严热烈的气氛中拉开序幕。进修班副主任圣辉法师主持大会,首先进修班学僧肃立宣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四弘誓愿摄授下,爱国爱教,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安徽省佛协会长、进修班主任仁德大和尚致词,他说,“赵朴初会长亲自选定今天佛陀吉祥日为第二届进修班开学典礼,其意义是让佛陀的光辉照耀和鼓舞着学僧们精进学修,,去圆满完成学业,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6,(1)
去年九月六日,为了庆祝教师节,武汉归元寺向汉阳区教育局捐人民币二千元,作为兴办教师福利事业之用。与此同时,归元寺还向该局奉献教学所用的电子计算机一台(价值一千元)。汉阳区教育局对归元寺乐于为公的行动表示赞赏。安徽九华山上禅堂住持、九华佛协会长晓悟法师,一贯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先后将自己历年的积蓄捐作社会公益事业之用。一九八二年他曾向  相似文献   

14.
《普陀山志》一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曰地、水、火、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眉,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住处,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住处,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住处,普陀山为观音菩萨住处。《普陀山志》为明候继高始撰,万历(1573一1620年)年间,周应宾予以重修。此后,遂称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称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或“四大士”。  相似文献   

15.
大千世界     
《佛教文化》2013,(5):10-17
8月31日,九华山地藏菩萨圣像开光庆典在安徽省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99位高僧大德共同为九华山地藏菩萨圣像开光,近万人共同见证开光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16.
10世纪以降,随着佛教世俗化的日渐深入,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亦尤为注意与各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此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化”日渐深入。明中期以后,随着九华山佛教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各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小九华”,多与九华山佛教有关,其多位于今江淮分水岭以南的皖南、苏南及浙江等地。各地信众以大、小九华为坐标,通过当时较为成熟的交通网络进行联接,由此形成不同层级的九华佛教文化体系。这一佛教文化体系以九华山佛教地藏信仰为主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化”倾向,是10世纪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佛教发展“地域化”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想象的魅力     
想象能开出瑰丽的花,此说不谬。记得当年上九华山观光,曾在百岁宫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庙里的菩萨理应“昂首向前表情安然”。但此处的泥菩萨却是“双目低垂表情羞愧”。他怎么了?难道他也有苦恼?还有,庙里的大鼓理应完好,但此处鼓却偏偏是破的,岂不怪异?见我疑感不解,老同学立刻给我讲了个故事。他说,那还是很久以前,海瑞曾来九华山朝圣,当他走进百岁宫正要拈香跪拜菩萨时,一位白发方丈突然拦住了他:“海大人,此香您烧不得。”海瑞惊问其故:“我不阿不贪,何以烧不得?”老方丈指指海瑞的牛皮靴:“你心不诚。”原来佛界净土最忌杀生,牛皮靴却…  相似文献   

18.
付思朝 《中国宗教》2022,(11):40-41
九华山风景区坐落在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级园林城市——安徽省池州市境内,九华山境内处处灵岩飞瀑、茂林修竹,生态环境良好,李白留有“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  相似文献   

19.
明朗的人生     
可能因为。C境的缘故,最近时常想起九华山,想起地藏菩萨。几年前和好友逸一起游九华山时,我还是一个一无挂碍的学生。那时候,哪一方天都是蓝的,地藏菩萨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并没有更多的感悟。但我喜欢九华山脉脆而明朗的美,虽然膨路与明朗是矛盾的。那时正是初夏时节,北京的天气已经很热,我们想象着九华山会更热,所以只穿了夏装。也许是因为地势高,也许是因为阴雨,九华山出乎意料的冷,阵阵寒意袭来,我们仿佛变成了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但心中却无寒意。一路上,不时会有游客,或是当地人关切地说:“你们穿得太少了,…  相似文献   

20.
冰天雪地,大雪封山,山道上只有他一个人在艰难地行走。天寒地冻的时节来到九华山,他不是来朝圣的,彼时他也不信佛,他是来寻找母亲的。深一脚、浅一脚,他在九华山的山道和寺院间留下一串串脚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