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行为主义衰落和生物学技术发展,长期遭受“冷遇”的人格行为遗传学研究近些年成为颇受关注的领域,并由数量遗传学取向发展到分子遗传学取向.数量遗传学取向主张运用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等设计来估计群体中遗传因素对人格表现型方差的贡献率,在人格特质、人格障碍、态度与偏好等人格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分子遗传学取向主张在DNA水平上用基因测定方法研究特定基因对人格表现型的影响效应,着重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三种神经递质路径考察了基因与人格的关系.未来研究要强调在数量遗传设计中加入对特定基因型的直接测量,注重多学科和多范式的有效整合,扩大对健康人群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加强基因对人格的深层作用机制研究和分子医学层面的人格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云强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11,34(6):1436-1440
结合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采用问卷法,以803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性别差异显著,大学女生的总分和与人为善因素分数显著高于大学男生,而大学男生的不道德性因素分数和刚正无私因素分数显著高于大学女生。(2)大学生道德人格总分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而在具体因素上差异显著:大三学生的与人为善分数明显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3)大学生道德人格与道德行为的相关极为显著,大学生道德人格是道德行为的有效预测源。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人之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作为个体认同形成和道德发展的汇聚之处,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引领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社会认知取向作为主流范式,为道德认同的理论和测量提供了深厚的基础.该范式之下,当前的道德认同研究的前沿主要包括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道德认同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同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在道德认同的个体发展(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理论整合以及生态化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4.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 具身道德研究主要采用道德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情境操纵范式和心境诱发范式。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嵌入作用与道德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且在广泛的知觉经验内容中包涵了身体厌恶与道德的关系、自我洁净-道德纯洁隐喻、道德-明度隐喻、道德-颜色隐喻、道德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等多个内容。未来的研究需从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隐喻效应的文化差异与一致性效应、研究方法技术的科学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面对狂、狷人格日益泛滥的礼崩乐坏局面,为了克己复礼,孔子通过发展民间教育事业与倡导学而优则仕等方式提升中行人格或中庸人格,但其后大一统的皇权专制社会却滋生了数量更为庞大的主奴人格,这种人格也是一种关系人格或身份人格,它是先秦诸人格类型之集大成,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共同成为公民人格养成的强大阻力。为了培养公民人格,应当批判地继承孔子培养中行人格的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慎独\"作为原始儒家圣贤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对当今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须加强\"慎独\"之德的培养,而培养\"慎独\"之德的重要途径就是道德主体要心怀诚意和心存敬畏。  相似文献   

7.

生物道德增强的做法可能会改变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式,导致个人身份剧烈的变化,从而对人格同一性问题构成挑战。道德增强之后的人表面上能保持身体和心理的连续性,但这无法为人格同一性问题提供完全的辩护。道德增强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叙述认同,一是因为道德增强会干扰人的真实性,二是因为造成个性中断。但道德增强依然可以从获得性认同,道德关系的传承等路径进行积极的辩护。道德增强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面临很大的争议,未来针对道德增强的讨论需要密切关注它对人格同一性的持续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謇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个皇帝亲点的状元 ,却淡薄仕途 ,毅然走向以实业和教育而救国之途。他的一生 ,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谋求国家兴盛的艰苦曲折的历程 ;他的思想和实践所体现出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开拓进取精神 ,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财富。研究张謇的道德人格 ,承继先人的传统美德 ,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促进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珂  邹泓  蒋索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40-650
国外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文章简要概述了两种取向的差异,并重点从社会人格取向的角度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表征的社会认知研究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依恋类型差异的研究,以及成人依恋对亲密人际关系中目标信念、沟通和自我表露、归因和冲突解决、支持寻求和照顾行为等的影响研究。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文化条件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关键是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通过把握虚拟性与真实性、多元性与普适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认清网络道德人格的实质.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外部型塑不仅需要大学生在自我塑造上积极地正身、修己、明志,同时需要作为外因的高校道德教育树立大德育观念,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注重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以此调动学生自我探求、自我创造、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积极意识.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信仰是时代的强烈呼唤。道德信仰的本质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它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形上性和价值整合性,具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和道德秩序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人格与病理性赌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格障碍是病理性赌博的定论之一。与病理性赌博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神经质、精神质、感觉寻求特质、专注特质等,这在跨文化的研究中都找到了证据。现有的研究结论存在疑问,未来研究需注意被试取样代表性,人格特质与赌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土化研究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3.
论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概要介绍和评价了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该模型继承了传统特质分类研究中的“词汇假设”思想和因素分析方法.并在选词标准及方法的客观性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在“大五”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评价维度。文章指出“大七”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altruistic behaviour using broad personality traits (the Big Five) and the narrow personality trait of cultural adjustment (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while controlling for social justice attitudes and other demographic variables. Using an analogue version of a modified dictator game, 153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divide a variable amount of money between themselves and a hypothetical recipient who was treated unfairly in a prior dictator game (based on results from a separate sample). We varied the race (Black and White) and gender (male and female) of the fictional recipient to present the individual as either advantaged or disadvantaged in society.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conditions with the recipient presented as (i) a White man, (ii) a White woman, or (iii) a Black man. A separate sample of 71 participants rated recipients as treated unfairly and as representing a marginalized group. Results showed that subscales of the 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Inventory predicted giving behaviour above and beyond the variance accounted for by broa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ttitudes towards social justice.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 social justice based on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ersonality. Copyright © 2016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性别差异;(2)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多血质者主观幸福感最高,抑郁质者最低;(3)四种人格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随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神经质、外向性和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力;但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以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为中介。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凌翔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6,38(3):382-391
经过5个步骤编制出了人格特质词的《大学生问卷》、《高中生问卷》、《初中生问卷》和《青少年学生问卷》,分别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①《大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性、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和独立性五个维度;②《高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人际开放与责任性、灵活与独立性、主动性和行为责任四个维度;③《初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与行为责任、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灵活与独立性五个维度;④《青少年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灵活与独立性、责任性、主动性、人际开放四个维度。最后,对自立人格构念的合理性、自立人格中“开放性”与“责任性”维度的特点、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本研究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What types of moral improvements do people wish to make? Do they hope to become more good, or less bad? Do they wish to be more caring? More honest? More loyal? And why exactly do they want to become more moral? Presumably, most people want to improve their morality because this would benefit others, but is this in fact their primary motivation? Here, we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se questions.  相似文献   

18.
王苏  傅永聚 《管子学刊》2011,(3):49-52,90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进而成就理想人格,达到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9.
宽恕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对宽恕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人际宽恕的理论构建和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宽恕的神经心理基础、发展模式以及人格与宽恕的关系的研究;多数应用研究注重于其临床价值,已经有很成熟的临床干预模式出现。但是宽恕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宽恕的定义存在争议,导致对宽恕的研究片面;对于测量宽恕的研究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宽恕的研究有待于细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