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明:“你想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希望的力量     
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上,一位英困心理学家介绍了他做过的大白鼠求生实验。他将两只大白鼠放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里。它们拼命地挣扎求生,能维持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就在这两只大白鼠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立刻放人一块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木板。结果,这两只大白鼠都活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尼采在他的自传《看啊,这个人!》中说,“如果有哪个心理学家说出了我所未说过的话,那么这或许是一位细心的读者的第一灵感。这位读者是和我有缘的,他以大哲学家们读贺拉斯(Horace)的方法精通了我的著作。”如果尼采真的是这么一位独一无二的心理学家,至少在他说出这句话的1888年,  相似文献   

4.
两位英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受试者分别安排在室温为33℃、20℃和7℃的房间里,由主考人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并通过窗口对他们做出一些带侮辱性、讥讽性的评论。结果,“热室”里的人反应十分凶暴,“冷室”里的人表现出恼怒,但不如前者凶;而在“正常温室”里的人则比较克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结果都是如此。此外,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阳光明媚使人精神舒畅,雾雨阴霾令人心绪压抑。  相似文献   

5.
偷饼贼     
某晚,有位妇女在机场候机,飞机起飞还有好几个小时,她在机场商店里找到了一本书,买了一袋甜饼之后找了个地方坐下。她沉浸在书里,却无意中发现,那个坐在她旁边的男人,竟然如此无耻,他未经许可就从他们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两块甜饼,塞进嘴里。  相似文献   

6.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下“每桶四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作“每桶四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石油大王、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一定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这实在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可在偌大的公司里,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愉快地坚持着去做了。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  相似文献   

7.
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人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  相似文献   

8.
去拜访一位事业有成的老同学,坐在宽敞豪华的办公室里,他电话一个接一个,进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忙得连说话的工夫都没有。他自我感叹:自己好像是在为别人而活,整天静不下来,  相似文献   

9.
情绪与健康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们在探讨心理状态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时曾做过许多试验。如美国的一位叫做艾尔马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试管插入到0℃的水中,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把这种含有紫色  相似文献   

10.
●“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友善的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象出一  相似文献   

11.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12.
明尧 《法音》2003,(1):28-33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不想与自己接触,我们只想与其他事物接触,如宗教、体育、政治、书籍等等,我们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空闲,我们就想邀请其他事物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对电视开放,让电视来对我们进行殖民统治。”“在《局外人》这篇小说中,阿尔伯特·加缪描写了一个几天以后将被处以死刑的人。他独自坐在单人牢房里,顺着日光,他注意到一小方蓝天。他平生第一次看见了蓝天。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是第一次看见蓝天呢?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他们被囚禁于愤怒、沮丧和相信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  相似文献   

13.
痛苦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给他,加强他的力量……他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路22:43-44)此时基督的人性正承受莫大的痛苦的磨折。“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27)十字架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耻辱的标记。出人意料的是:它最终却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标记。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战斗的一生:(如同旅途中的教会)需要应对自我、世俗和魔鬼的挑战;需要有坚强的信德和坚忍的毅力与之对抗。每人所受的痛苦都是不一样的。即是说天主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考验每个人,因为每人的能力有所不同;而魔鬼更不会使用同样的方式去诱惑人。这不免加增了抵抗痛苦的难度,的确,因为没有一个固有的方法准确的概念。可是痛苦却又时时在我们身边徘徊,  相似文献   

14.
有句成语,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某人对付别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己。这种语言技巧,简称“还治”。 “还治”在交际中有种种妙用。 一、反击挑衅 某公园一僻静处有一个矮树墩,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上面休息,坐了一会,觉得口渴,就去买雪糕。等她回来时,树墩已被一位姑娘占据,她顿时柳眉倒竖,出言不逊:“下蛋不勤,占窝倒挺快的。”姑娘先是一愣,见这位妇女眼盯树墩,便明白了说话的意思。她一边起身让座,一边说:“对不起,耽误你下蛋了。” 这位姑娘借词(“下蛋”)还词,以牙还牙,既反击了对方的无礼,维…  相似文献   

15.
宁浩是中国第一个在30岁以前就票房过亿的导演。宁浩身边的人说他挺轴的,做事情敢“闯”、不惜力。而他自己则称,有时候甚至需要赌上性命去干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6.
助你成功的情感智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森是佛罗里达高级中学的一名常考第一的学生,他的目标里进入哈佛医学院。一次,物理教师在测验中给了詹森80分,詹森感到沮丧,认为物理教师妨碍了他的前途,于是,第二天,他带着一把屠刀来到学校,将那名教师刺伤,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为什么这个智商额高的学生却做出如此失去理智的行为?心理学家的回答是智商并不是成功的必然保证。当我们说某人聪明时常指的是他的智商出众,然而,心理学家们却认为,在导致一个人成功的所有因素中,智商(I.Q.)只占20%的份额,另外80%则来自其它方面,其中就包括心理学家们新近提出的一…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的纽约,有一个名叫“希尔赛心理咨询中心”的研究机构。它的主任霍夫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发现,读书与人的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可以通过读者业余时间喜爱阅读的图书报刊种类的不同,来了解他们在个性上的一些特点以及在  相似文献   

18.
张昕维 《四川心理科学》2014,(6):249-249,218
一、质的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质的研究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ethnography(民族志)”一词中的词根“ethno”就来自希腊语中的“ethno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而相关实地调查的方法,后来在人种学研究中,人类学家博厄斯第一个进行使用,他不但自己经常去美国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部落做田野调查,也让学生离开图书馆,进入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9.
奇妙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图曾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在自己所著的《趣味心理学》一书前言的结尾中写着,“请不要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可是根据观察和统计的结果,大多数读者都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行为,偏偏不看前面的章节,而首先翻看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这就是逆反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