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六个城市共2324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冲突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高,依恋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低;(2)消极社会适应在亲子依恋和亲子冲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积极和消极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共同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六城市2630名中学生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亲子依恋、父母亲密和社会适应的状况,发现:(1)中学生母子依恋质量高于父子依恋质量;男生的父子沟通、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随年级升高,亲子依恋质量显著下降;(2)亲子依恋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积极社会适应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双亲安全依恋型>一方安全依恋型(父子安全-母子不安全型和父子不安全-母子安全型)>双亲不安全依恋型的情况,消极社会适应的得分则恰好相反;(3)父母亲密能够调节亲子依恋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45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亲子关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独生家庭的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显著优于非独生家庭;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的父母冲突没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母子亲密与母子冲突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父子亲密与父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母子亲密在父母冲突预测青少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没有差异,母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仅在独生子女上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母亲应尤其注意将父母冲突所带来的消极情感消化在夫妻系统内部。  相似文献   

4.
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19个初、高中生施测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SES)、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以探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以及它们和自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较高.同伴的依恋质量高于父母依恋质量.(2)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父母依恋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一年级最高,初三年级最低;同伴依恋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3)父亲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母亲依恋对心理优势感预测力最强,同伴依恋对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这种影响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703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4.30岁)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了青少年歧视知觉、亲子依恋在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后, 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经济压力对抑郁的正向预测关系中, 歧视知觉起中介作用;(3)家庭经济压力通过歧视知觉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亲子依恋的调节, 相对于亲子依恋水平较高的青少年, 中介效应仅在亲子依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显著。  相似文献   

9.
选取716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考察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揭示父母教养行为与亲子沟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沟通、教养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的接纳/参与、严厉/监督维度以及亲子沟通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具有跨性别、城乡和年级等同性。因此,既应关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的直接关系,也应重视亲子互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20名小学、初中和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检验父母消极抚养方式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与孩子有关的父母冲突显著多于与父母自身有关的冲突,初中生报告的两种冲突显著多于小学生;母亲消极抚养显著多于父亲,父母对男生的消极抚养显著多于女生,父母对初中生的消极抚养显著多于小学生;青少年的抑郁、学习问题较多,在抑郁、不良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女生抑郁多于男生,男生的不良行为多于女生。在抑郁、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上存在显著年级主效应,初、高中生的抑郁、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显著多于小学生;(2)与孩子或父母有关的冲突越多,父母消极抚养越多;(3)父母消极抚养越多,青少年抑郁、不良行为、学习问题越多;(4)父母消极抚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西安市两所中学的211名初一学生和477名高一学生共计688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父母情绪表达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亲子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情绪表达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情绪表达、亲子依恋、孤独感和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两两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与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父母情绪表达既可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孤独感各自独立的中介作用和不安全依恋、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父母情绪社会化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依恋理论,探讨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和受欺负的影响,并探究亲子亲密感和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亲子亲密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网络欺负量表对100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初二学生的网络受欺负和父母低头行为程度最严重,亲子亲密感水平最低;(2)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网络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子亲密感呈显著负相关;(3)父母低头行为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但对网络欺负没有直接影响;(4)父母低头行为通过青少年亲子亲密感和内化问题的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间接影响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父母自尊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亲子信任关系量表,针对233对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亲子信任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亲子信任和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对于揭示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寻找到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并探讨父母支持、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采用《青少年父母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情绪智力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26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所获得的父母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在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方面显著高于男生,在肯定价值和工具性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支持的4个维度都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下降的趋势,高二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年级。(2)父母支持、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的简单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支持与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情绪智力与积极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社会适应显著负相关;父母支持与情绪智力显著正相关。(3)父母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整体相关显著,父母支持组变量可被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5.85%,社会适应组变量可被典型变量解释的比例为28.5%,冗余指数分别为1.23、5.99。(4)情绪智力在中学生父母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4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父母冲突形式、内容,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以及抑郁、焦虑、自尊、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以探讨父母冲突形式和内容、青少年对冲突的评价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检验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除在父母情绪冲突和自尊方面的报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儿童知觉的父母冲突内容显著增多,抑郁情绪、学习问题显著增多,而自尊水平显著下降;(2)父母冲突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不同认知评价可以预测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3)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内部适应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外部适应中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亲协同教养、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抑郁量表,对河南省某中学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计890名来自核心家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索父亲协同教养各维度(团结、一致、冲突、贬低)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其它维度作用的情况下,父亲协同教养中的团结和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一致和贬低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表明团结、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独特效应”;(2)团结、一致、冲突、贬低性协同教养均对母子依恋具有显著影响,支持家庭系统中的“交叉效应”;团结、冲突对父子依恋具有显著影响,支持家庭系统中的“外溢效应”;(3)中介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团结、一致、冲突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不显著,母子依恋在团结与青少年抑郁、冲突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父子依恋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父亲协同教养的认知,对于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促进青少年心理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祖辈协同教养与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某城市三所幼儿园345名小班至大班的祖辈协同教养幼儿及其家庭教养人。对幼儿使用操作任务考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对其家庭教养人利用自陈式问卷收集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依恋等数据。结果显示:(1)祖辈协同教养类型显著影响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水平和亲子依恋,“有祖辈同住”协同教养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水平以及依恋的安全性均显著低于“无祖辈同住”协同教养幼儿;(2)亲子依恋在祖辈协同教养的民主信任和教养冲突两个维度与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3)祖辈协同教养类型在教养冲突、亲子依恋、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中介模型中起调节作用,在“有祖辈同住”条件下,协同教养冲突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的亲子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9.
对557名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能力、家庭功能及情绪健康进行测查,考察亲子依恋与留守儿童情绪健康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亲子依恋能显著正向预测情绪健康,情绪调节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对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同一家庭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适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差异,采用问卷对115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教养投入显著预测青少年情绪适应,母亲教养投入显著预测青少年行为适应;(2)父亲教养投入仅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适应; 母亲教养投入既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消极行为适应,也通过父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结论表明: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适应的直接影响存在适应领域的特异性,其作用机制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精准地区分出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适应性的特定范围及不同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同一家庭内的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的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