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问鲁迅小说创作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最鲜明的人物群象、最典型的环境和与之相应的形象世界的底蕴是什么,答案:阿Q、看客、未庄和国民性灵魂;若问鲁迅小说中最鲜明、最具体的意象是什么,我的回答:眼睛。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我国,几乎连小学生都知道阿Q,“阿Q精神”更是家喻户晓。 在某些情况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譬如,阿Q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前,我在西北大学作家班谋文凭。一日,某教授在讲到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时,居然宣称:“阿Q精神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世界性。与其说是我国国民的劣根性,不如说是人类的劣根性。许多人常动辄说别人是阿Q,其实他自己说不定就曾得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世界文学之林占有一席之地。阿Q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我国,几乎连小学生都知道阿Q,“阿Q精神”更是家喻户晓。“阿Q精神”成了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譬如,阿Q挨了别人的打,自言自语骂一声“儿子打老子”,他出了气,心理平衡了,怒气发泄了,不再感到痛苦。假如他不骂那一声,把怒气闷在心中,迟早要“憋”出病来。我想,若不是“闹革命”抓去杀头,他肯定可以高寿。细推起来,“阿Q精神”并非中国专利,外国也有“阿Q精神”,甚至…  相似文献   

5.
蒋兆和是现代中国人物画"素描+笔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集西画的体面造型能力与中国传统笔墨功力于一身,勾皴擦点染运用得恰到好处,十分自如。通过笔墨的技巧、线条的表现及人物结构的把握,分析蒋兆和笔下的《与阿Q像》,了解他是如何去理解阿Q的形象,从而认识蒋兆和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7.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刘仲宇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明代有一批描写仙、佛与精怪、妖魔斗争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神魔小说中很多构思,是受到道教的启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中关于斗法的描...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头上有癞疤,他对此讳莫如深,因为讳说癞以及一切“赖”的音,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后来甚至连“灯”、“烛”都讳了。这种对自己的个人缺陷过度敏感的心态无疑是不健康的,是病态的。  相似文献   

9.
不妨学学阿Q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剧人物。他那熟为人知的‘精神胜利法”常被人们用来讥讽那些自欺欺人、盲目乐观之举者。但不可否认,在“阿Q”穷困潦倒的一生中,在被“假洋鬼子”“赵四爷”等黑暗势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时,正是这种常有自我欺骗性的黑色幽默使他暂时摆脱了精神上的痛苦折磨,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勇气。其“自我欺骗、盲目乐观”固不可取,但其中也不乏“自我解脱、战胜自我、精神胜利”之意。这一点对于我们调解心理生活、排解不良情绪不无借鉴意义。 某君小A,看到别人“玩股票”“火爆”之后,耐不  相似文献   

10.
读过点书的人,恐怕都晓得“著名人物”阿Q(似读为阿桂)立身处世、迎战各种困厄并屡战不爽的秘密武器——精神胜利法。也有不少的人,反反复复地鄙夷过、不厌其烦地嘲讽过、挺腰仰胸地抨击过并继续竭尽全力地围剿以阿Q为代表的中国人所掌握的这一致胜法宝。平心而论,只要我们像如今企业改革重组时剔除掉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使之重振雄风那样,剥离掉盲目乐观、自欺欺人的成分,精神胜利法是有着相当大的力  相似文献   

11.
判断按质分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类。肯定判断通常用联项“是”表示,否定判断通常用联项“不是”表示。照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已经是泾渭分明的了。但是,很有些时候、很有些场合,为了某些特别需要,肯定判断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这样一来,某个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就不是那么瓜清水白,丁丁卯卯的了。鲁迅的著名作品《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便是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徐梵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3月 6日上午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梵澄,原名琥,字季海,1909年10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自幼受严格的家塾教育,先后就学于长沙雅礼中学、武汉中山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并于1929年8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深造。他早年师从鲁迅,为其主编的《语丝》杂志撰写文章。在德留学期间,受鲁迅先生委托,搜集外国小说、版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介绍于中国,并选修艺…  相似文献   

13.
萨尔吉 《法音》2003,(7):17-22
一、问题的提出吉藏在其《三论玄义》中写道:又释论云:“有四种门。一者阿毘昙门,二者空门,三者昆勒门(此云箧藏),四者非空非有门?坏冒闳舴奖阊济牛蚨橛屑Qв诳彰牛蚨榭占QЮダ彰牛蚨橐嗫找嘤屑QХ强辗怯忻牛蚨橛蕹章邸!盵1]吉藏这段话引的是龙树的《大智度论》,但有所改动。原文只提到了三种法门[2],吉藏加上了一个“非空非有门”。至于说吉藏这样改动的依据何在,这里不是我讨论的对象。我感兴趣的是其中提到的阿毗昙门和昆勒门。在《大智度论》中,“昆勒”被写成“蜫勒”,关于蜫勒正确的写法及对应的原语,有许多…  相似文献   

14.
动词是一般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汉语的动词尤其是许多单音动词含义丰富,结合力强,用法也最为灵活多变。所以作家在遣词造句时也往往极为注意单音动词的运用。本文以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为例证,来探讨鲁迅对单音动词的运用技巧。一鲁迅在小说中叙事状物,精心选用每一个单音动词,把事物的性状准确、精当地表现出来,即使相近的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可凭这一字之力区分显明。正如茅盾所说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陈广元大阿訇和各位伊玛目,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国伊斯兰教界德高望重的阿訇、毛拉、学者们汇聚一堂,召开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我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表示热烈的祝贺 !   国务委员司马义同志在百忙中来参加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说明国务院领导对此会议的重视,对大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刚才,陈会长发表了很好的讲话,我完全赞同。建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广大阿訇、毛拉的强烈愿望,是穆斯林群众纯洁信仰的要求。这项工作中国伊协抓得…  相似文献   

16.
陈思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20-122
本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分析法对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和鲁迅的《示众》两篇小说进行深度的对比和剖析,分别从故事内容、文章主题、描写对象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爱伦·坡和鲁迅是如何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地利用二元对立结构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丰富作品内涵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为解读和赏析两篇作品提供新思路,并为这两位文学大家的比较研究提供新素材。  相似文献   

17.
吴钧 《周易研究》2007,(2):92-9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阿句是波斯文“”一词的音译。在中国专指清真寺率众礼拜、执掌教务的人,故也称掌教,与阿拉伯文的“伊玛目”同义。阿司是继承先知穆罕默德的遗教,讲经宣教,弘扬伊斯兰教义、教理的人。阿司也被称作“阿林”(),即学者、精通《古兰经》、圣训等经典的人。今天我们所谈的不是对“阿句”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作进一步的考究,而是谈当代阿匐所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因此,作为阿句就应是一寺一坊教务的领导人,又是代圣传教,传播伊斯兰教各学科知识的人。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历代阿匐前…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本文仅就伊斯兰教常见的教职称谓作一简介。这些称谓,已在穆斯林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而且一直作为教内人的专门称谓。阿訇“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之一,系波斯语音译,意即“教师”、“学者”等。从明代后期,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伊斯兰教经文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张功耀研究古代科技史时,曲解了原文."先前阔"是阿Q"自我胜利法",不是前人的研究心态;"处阴息影"是嘲笑病态患者,更不能比为研究者;"圣教同源"与"关门见喜"也是他误解古人和民族虚无思想的充分表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