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逻辑学著述陆续引进了“摹状词”。在英语中,摹状词的结构是:定冠词the+形容词+单数普遍名词。例如,“the author of waverely”(“《威弗莱》的作者”),“the morning star”(“晨星”),汉语没有定冠词,而且名词也无单复数之分,汉语的摹状词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受到了我国逻辑学界的普遍注意,许多引进“摹状词”的著述,对摹状的汉语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七种:  相似文献   

2.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3.
指示词理论是逻辑哲学、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指示词包括专名和摹状词。本文试图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用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一些补充论证。一、专名和摹状词名称有专名和通名之分。专名是个体的名称 ,通名是自然种类的名称 (种名 )。限定摹状词 (简称摹状词 )是用一个个体的性质来指称该个体的语词。在英语中 ,摹状词的结构是 :定冠词 the+形容词 +单数普遍名词。在汉语中没有定冠词 ,而且名词也无单复数之分 ,一般由“形容词组+普遍名词”就可构成限定摹状词。有时也可用“那个”代替定冠词 ,用以表示我们所指称的个体…  相似文献   

4.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5.
陆沉 《世界哲学》2002,(6):75-79
一、ξιδζ和ιδεa的含义柏拉图的“相”在希腊原中是两个词,即ξιδζ与ιδεa。它们都源于动词ιδεa(看)。作为名词,ιδεa是中性,;8ia是阴性。一般认为它们是同义词.或至少也是意义极其相近的词.因为它们都是“首先指我人所看到的表示出事物典型特征的外貌,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们”是粘附在人称代词或者表示人的名词后表示复数的。但是,在某些方言中却不用“们”,如陕西商县话就采用声调变化来表示单数和复数的对立: [ηγ~(53)]我——[ηγ~(21)]我们 [t~-a~(53)]他——[t~-a~(21)]他们而不表示人的名词也常常可以加“们”  相似文献   

7.
“威特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单数”(或“奇数”)。在此,专指夜晚宵礼后至次日晨礼前所应履行的三拜当然拜。据圣门弟子阿里传述:穆圣说,“信奉《古兰》的人们啊!你们要礼单数拜(威特尔),因为真主是单数的。  相似文献   

8.
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假定的问语,如别人发问:“你还干小偷吗?”这句问话中就隐含着一个假定:“你干过小偷”。如果你干过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干个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个隐含着不真实假定的复杂问语,不管你回答“没干”还是“干过”,你都是小偷了。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诱使别人落入他预设的圈套。也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有些人认为复杂问语不能用于办案之中,因为用于办案中就是一种违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句尾畸义词诱发N400的ERP实验范式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文阅读时语音的影响及其相关脑机制。实验包括两类畸义语句:1.同音畸义:句尾词有畸义,但语音和相应正常语义句尾词相同;2.非同音畸义:句尾词有畸义,且语音和相应正常语义句尾词不同。行为数据显示:在错误率上同音畸义显著地高于非同音畸义。ERP显示:无论在早期(N100)还是晚期(N400)脑电成份上,同音畸义和非同音畸义的ERP振幅都有明显差异。本研究从行为和脑电两个方面一致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英文时受到了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口儿。”(《济南的冬天》)赵鸿华同志认为此句有逻辑错误,因为“整”是“全部在内,没有残缺”的意思,这与后句“缺”相矛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89年4期)表面看来确乎如此,它违反了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不相容的思想,不能同时确认,必须否定其中一个”的矛盾律。然而从修辞角度看,老舍这一句却是成功地运用了衬托,看似矛盾的前后句互相对比,以“只有北边缺着口儿”强调突出了济南周围都是小山,使人觉得小山似乎把济南围个透的地理特征。如果按赵同志意见把“整改成“几乎”,逻辑上看起来是“不矛盾”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拉丁语中,ontologia(本体论[1])这个名词是由onto-和-logia这两个部分构成的。在古希腊语中,onto-乃是动词不定式ειμí(相当于英语中的to be)的现在分词;而-logia则是-λογíα(相当于英语中的science or theory)。在拉丁语中,与名词ontologia相对应的形容词则是ontologicus(本体  相似文献   

13.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14.
逻辑学上的单独概念,在语言学上叫“专有名词”,如“北京、鲁迅”等。从语言学这个术语的本身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名词性”的,因而具有名词的一些特点;二是它表示特定时间空间中某一个个别的事物,因而又有可能与一般名词不同,比如一般名词可以受表多数的数量词的限制修饰,而由于这类名词“专有”的特点,它一般又不受数量词的限制修饰.关于这些特点,A·A·龙果夫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里早已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组织形态学     
组织形态学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可能性组织观点:从客观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或者解组织的。这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如社会活动、认识活动、艺术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组织起来的经验的若干材料并可以从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日常用语中,“组织”(动词)、“组织”(名词)、“组织活动”,被赋予的含义都比较窄、比较专。  相似文献   

16.
韵律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波  王蓓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2,34(6):15-20
研究了韵律特征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所选的指代歧义句先由 33名被试确定其主要意思和次要意思。歧义句由 8名发音人朗读 ,经专家和普通听者评定后选出 1人的语料为实验材料。各有 12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重音听辨实验和名词互换语义判断实验。实验 1请被试比较歧义句中切分出来的所指名词与非所指名词的重读程度。实验 2中将不同的名词组合嵌入到主要意思与次要意思的句子框架中 ,请被试判断合成句表达的是主要意思还是次要意思。实验 3对 4名发音人的语料进行了声学分析 ,测量并比较了歧义句中的所指名词和非所指名词的音高、时长和音强。结果表明 ,韵律信息对于指代歧义有较好的解歧效果 ,消解指代歧义的基本手段是在所指名词上设置重音 ,其主要的声学表现是所指名词时长的延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要求被试口语产生包含三个名词的句子,通过检验句中不同位置的名词上的语义干扰效应, 探讨大中小学生言语产生中词汇选择的计划单元。结果发现,大学生和初中生都只在第一个名词上发现了言语产生潜伏期的语义干扰效应,表明其词汇选择的计划单元只限于第一个名词,支持了严格递进假设;小学生在三个名词上都没有发现潜伏期的语义干扰效应,表明小学生没有稳定地选择好第一个名词即开始发音。由此可见,词汇选择的计划单元大小是可变的,存在年龄上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中学教师来信问道:“‘突然’和‘忽然”意义很相似,为什么说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副词呢?”他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句: a.他突然从山上摔下来了。b.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说是这两个词不仅意义相近,而且用法也相同——都在句中作状语。我觉得他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此试着来作一个解答。  相似文献   

19.
质量和能量     
按照力学上惯常用语,物体底质量是它的惯性的度量(惯性质量)。另一方面,在物体有建立引力场和在引力场里经受力作用的能力的意义上采用“质量”这个名词(引力质量或重力质量)。惯性和产生引力场的能力代表完全不同的物质特性底表现。但是,用一个名词来表示这两种不同表现的度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两者底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往往认同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如出一辙:二人都赞同“俄式社会主义”———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具有表层的合理性。然而,从深层推究,“俄式社会主义”终不过是实现马克思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方面,即在经由革命而建构的社会主义模式上,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见解迥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属“西体中用”派。其世界观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论”是宇宙运演的普遍规律。用这种观点审度近代中西文明,双方乃是落后与先进两种性质截然对立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