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而不遗,逝而不忘。前不久,爱国老人马相伯迁墓仪式在宋庆龄陵园隆重举行,足以说明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遗忘的。相伯老人是在四十五年前以一百岁高寿病故于睦南关外的。马相伯是我的外太公,他九十七岁时,我刚从比利时获得雕塑家证书,婉言谢绝了比国政府要我入籍留国的美意,返回上海。相伯老人联同文化界蔡元培、汪亚尘、梅兰芳,还有比大使纪佑穆(Jules Guill-  相似文献   

2.
爱国老人马相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能跟上时代、不断进步的政治思想家,是崇尚实学、学以致用、用于救国利民的知名学者,是倡办新式大学、培养建国人才、树立民主自治精神的著名教育家,也是一位反帝爱国爱教的虔诚天主教友。马相伯名建常,后改知良,学名斯臧,字相伯,亦作湘伯、芗伯,晚号华封老人,因洗名若瑟,故又号若石。祖籍丹阳。1840年4月7日,出生于丹徒(镇江),  相似文献   

3.
反帝爱国老人马公相伯,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一位有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的中国天主教徒。马老一生所经历的整整一个世纪,正是我中华民族倍受屈辱的一个世纪。公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人;还是以反帝救国为己任、身体力行的带头人。在当时,千万爱国人民都以他老人家“马首是瞻”,尊称他为爱国老人。马老离开人世间已经四十五个年头了。半个世纪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史学家,笔下甚少完人,章氏尤甚,但刘伯温却是他笔下少有的完人,他甚至希望死后傍刘伯温墓而葬,"以申九泉之慕",这原因为何?近细读章氏《终制》和《诚意伯集序》,终使疑云解释。《终制》和《诚意伯集序》,是不大为人注意的两篇文章,是章氏一九一五年十月与十一月所撰。是时,袁世凯正加速称帝步伐,当年八月,筹安会成立,十月改组成宪政协进会,然后炮制"各省区投票",强造民意,称"全体赞成君主立宪",公  相似文献   

5.
一、先生的名和字“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钦善,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亦作湘伯、薌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这是一个对先生名字比较完整的记载,见于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书信署名常用若瑟或若石,是他的洗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马相伯条,误作名相伯、字良。先生最推重杜甫,尤其杜甫的《聪马行》、《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等描写马的诗,特别欣赏。他认为杜甫詠马、实是自喻。先生姓马,以良马自冀,故改名良。但又不愿独身自好,以相马之伯乐自任,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是著名救国老人。1939年4月6日,他百龄大庆时,中共中央特率全体党员致电祝贺,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端”,给予很高的荣誉。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清道光二十年三月十八日(1840年4月19日)诞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父名松岩,是位儒医,以教书、行医为业,还开过药铺和米布店。马相伯出生时,适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我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社上海十月廿七日电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的迁墓仪式,今天下午在宋庆龄陵园隆重举行。上海各界人士李国豪、张承宗、赵祖康、刘靖基、张家树等参加了仪式。马相伯初名建常,后名良,晚号华封老人,原籍江苏丹阳,1840年生。1903年,创建震旦学院。于右任、邵力子、马君武等都是该院的学生。1905年,马相伯先生与严复、熊师复、袁观澜等另办复旦公学,任校长,逐步奠定复旦大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明欢在其文章“欧拉伯:源起、现实与反思”一文中对“欧拉伯”一词来龙去脉有较多论述。“‘欧拉伯’(EuraNa)是由英文‘欧洲’(Europe)与‘阿拉伯’(Arabia)两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人造词。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结束不久.法国新创刊的一份以欧阿合作为主题的时事评论杂志,以《欧拉伯》(EurabiaNewsletter)为刊名.由此正式‘制造’了这一新词。该杂志围绕当时‘欧一阿对话’(Euro-ArabDiaIogue)发表评论,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欧拉伯’一词.却逐渐被英、法、德、荷等诸多拉丁系语言所接纳,成为一个国际性词汇。”(李明欢,2010)“然而,2005年1月出版的((欧拉伯:欧洲一阿拉伯轴心》(以下简称(《欧拉伯》)一书,对‘欧拉伯’进行了重新解构,将其定义为‘欧洲正在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政治标签,并进而衍生出‘欧拉伯威胁论’,从而引发欧、美、中东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欧拉波’成为研究当代欧美政治的重要新概念。”(李明欢,2010)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袁世凯之所以被推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与当时社会上较普遍形成的那种“非袁莫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武昌起义后,国内外反动势力纷纷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其目的无非是要借用表的威望和力量来扑灭革命烈火。然而几乎在清廷起用袁世凯的同时,南方资产阶级也把视线集中到袁世凯身上,反清阵营中同样产生了“非袁莫  相似文献   

10.
吴蕊寒 《学海》2022,(5):200-209
章太炎在1912—1916年间的议会政治实践是曲折而多变的,他的态度经历了四次转变:辛亥革命后,他从激烈反对议会政党制度变为积极投身政党活动;在遭遇挫折后,他逐渐退出党争并转向支持袁世凯;与袁决裂后,他又寄望于重组政党力量以抵抗专制、维护共和;袁氏垮台后,他重获自由,再谈今日中国不宜有党,回到了最初对议会政治的反对立场。复杂的嬗变背后隐藏的是章太炎对政党和代议制度彻底的拒斥,以及对政体变革显著的保守态度,这与章太炎齐物哲学体系下对个体与团体关系的理解、对政体与政事的分疏密不可分,尤其彰显了他希望通过回向历史和传统政治经验重建秩序、安立世间法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1.
文明而古老的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春秋时期便成了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周时,太伯、仲雍来到上海,随之带来了中原文化,遂与吴、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上海的古文化。这里民俗多信巫祝,传统的天神崇拜、山川日月崇拜和祖先崇拜均早有流传。  相似文献   

12.
庄若江 《管子学刊》2012,(4):113-118
一、前言:吴文化与吴文化研究吴文化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吴地①始终扮演着无以取代的重要文化角色。3200年前的泰伯自中原南奔吴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性融合。这一融合的结果,不仅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度——句吴,  相似文献   

13.
王教佺 《天风》2018,(9):49-52
2.与基督教思想的相遇吴渔山是江苏常熟人,常熟城是孔子的门生言子的故乡,虞山麓有言子墓,城内有子游巷,内有言公井,据说井水墨黑(渔山自号墨井道人即由此而来),早年的吴渔山生活、交游也一直以此地为中心。据陈垣先生考,此地明代旧有一座天主教堂,取名归全堂;到了清初乾隆间,名为井福堂。吴渔山的家正是井福堂的西邻~1。吴渔山教名"SimonXavier""自幼领洗""曾两度结婚,五十一岁入耶稣会,五十七岁晋铎"~2。吴渔山虽然自幼领洗,但在41岁前一度与教会疏远,未尝与教中人有往来;而在44岁前.  相似文献   

14.
娄胜华 《学海》2002,3(2):104-108
以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标志 ,中国开始了政治权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民国初年 ,虽然建立了中央政权 ,但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央政治权威。相反 ,由于权威合法性延续的中断导致政治权威的断裂与危机 ,社会走向严重的失序状态 ,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试图用不同的方式重建政治权威 ,其中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强人政治”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两种途径较为典型。在袁、宋所主张的方式均遭失败的情况下 ,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国”的第三种权威模式。作为一种替代性和过渡性模式 ,孙中山探索的“党治”模式回应了社会政治心理需求 ,为解决迷失已久的社会政治权威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公园里遇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步履轻盈健步如飞,与周边悠然而行的路人显得格格不入。远远观之,他额间的白发闪烁着耀眼的光;近处相对,他脸庞的笑容温暖从容,溢满自信与豁达。见到这样一位老人,虽然他就近在眼前,我却有了诗与远方的感触,仿佛这位与众不同的老人独自拥有着诗与远方,我想,他一定是位有故事的人。我紧走几步,与老人并肩而行,老人眼神一瞥,微微有些  相似文献   

16.
王教佺 《天风》2018,(8):40-42
吴渔山(1632-1718)本名启历,又称吴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他43岁时成为天主教传道员,是清初较早信奉天主教的士人画家。吴渔山不仅信仰上敬虔勤勉,他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风度亦儒雅拔群,与当时许多文人在文字狱之下趋炎附势之态大相殊异。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的11月份已经深秋,中科院校园内,两个满头白发的老人手挽着手慢慢走着,他们微笑着和走过身边的学生打着招呼。走进教室,他俩一个执杖站立讲台神采奕奕,一个在讲台后调整投影仪播放教案,被学生们誉为"神仙眷侣"。他们就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教授吴乃虎和他的老伴儿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美娟女士。  相似文献   

18.
1985年8月间,乌鲁木齐袁玉林副市长来我家说,达坂城东沟乡驻军为回族穆斯林修建的大桥已建好,并约我同往祝贺通车典礼。我即辞掉正参加的乌市地名统一委员会议,随同袁副市长直趋达坂城。 车行至芦草沟乡(位于乌鲁木齐与达坂城之间),袁副市长说,此地有个小清真寺,寺坊主持人鲜国仁阿訇,很有学问,我们可以去看看他,约他同往。于是,我们往鲜阿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全集》编者序熊十力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坚贞的爱国民主志士。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曾化名周定中,晚年自号漆园老人、逸翁。湖北黄冈人。幼年家贫,勤读自奋;青年投身于推翻帝制的反清、反袁革命;中年慨然脱离政界,潜心研究哲学。1918年发表第一部论著《心书》,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成功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这场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之基督徒身份而对其大加推崇,甚至将其视为君士坦丁大帝,期冀借其影响力使异教的中国人皈依耶稣基督.更有传教士预测,中国不仅会成为一个共和国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宗教国家.然而,1913年3月之后,随着几起重大政治事件的相继发生,尤其是孙中山决意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之后,美国在华传教士发现,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太过激进,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其不顾大局发动之讨袁内战,不仅因动乱再起而危及基督福音之在华传播,而且有悖基督宗教之核心精神.故此,孙中山被传教士们视为中国和平的潜在破坏者、“不名誉”的人,其所作所为更被认为对中国的传教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最终,美国传教士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