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人”的价值理念刺激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已然是事实,医生的“公共性”日渐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价值取向的迷失.医生确实面临多价值选择冲突,但过分强调“经济人”特性,而忽视公共性的重要,已然导致了种种恶果.所以,应当重视医生“公共人”的角色定位.医生和医院要回归对医疗职业本性的认识,让医生成长为“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公共人”,让医院回归“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医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医改突出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作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要主体的医院如何回归"公益性",是医院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的改革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就目前我国医院公益性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医院改革过程中的公益性回归找到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实质上是其社会属性的回归,而商品性是医疗服务的经济属性,这是由规模庞大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当前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应辩证看待医疗服务在公益性与商品性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科学划分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的范畴,明确政府职责边界,从而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既让人民群众受益,又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提出对于医疗服务,政策制定者不应回避其商品性,执行者不应逃避其公益性,社会公众应理性看待等方法来实现公益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新医改突出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作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要主体的医院如何回归"公益性",是医院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的改革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就目前我国医院公益性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医院改革过程中的公益性回归找到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共性”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哲学范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与阿伦特紧密相关的.西方学者基于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公共性理论.其中杜威、李普曼、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性”是批判性的范畴,但是哈贝马斯把“公共性”范畴引进到政治哲学中来,“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色彩逐渐淡化,到罗尔斯那里成为确证“公平的正义”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支撑.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他们的公共性理论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政治生活本身,涉及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则是用来论证政治原则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涉及的是人的交往理性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厘清公共卫生和公共健康的关系出发,基于相关概念演变、理论研究现状、伦理价值"目的善"的角度论证凸显公共健康的核心地位。谈及公益性是公共健康伦理研究内在的价值追求,但公共健康实践中存在着公益性缺失特别是时下热点事件发生所暴露出的问题更是说明公共健康伦理强调公益性的伦理正当;同时强调公共健康的公益性对于体现人的尊严、缓和伦理冲突、维护社会正义又具有伦理应当性。为此,试从重视伦理冲突和解、责任共同体建立、关注国民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探索公共健康伦理公益性回归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在明确医疗宣传在医院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医疗服务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医疗宣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医疗宣传应当遵循诚信、公益性、有利、保密、适度等伦理原则,以促进医疗宣传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体现医院社会价值,而不是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及管理上的伦理缺陷分析了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原因.医疗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公立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人的尊重、公平优先的原则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了伦理依据.加大政府投入,加强行业监管,推进卫生系统的信息化,进行产权、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基层合作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强调天理的普遍性,为社会交往的公共性原则提供了形而上依据,也是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前提。朱熹注意区分公私之别,将天理人欲之辨看作公私之辨,认为公是仁爱思想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与先儒一样,朱熹认为公共性价值的具体落实依赖于由己而人,由"明德"而后"亲民",强调个体修养向公共空间的推衍。朱熹对"絜矩之道"或"礼"的重视,为公共性原则的落实提供了规则性保障。朱熹公共性思想中对个体的挤压,需要在现代价值视域中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10.
探讨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是当前社会讨论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从医院自身层面出发,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具体概况.主要介绍了医院文化建设和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来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1.
博弈论视角下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正在进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未得到解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以博弈论为视角,分析了政府、公立医院、居民三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并从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重视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增加居民博弈砝码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是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文明建设的共同属性,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公共性、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和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等方面.公共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社会的公共精神,政府公共管理在公共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道德示范、制度保障、促进公民的有序参与和激发公民的公共意识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医院提出“病人就是上帝”的口号并没有让广大患者得到真实的利益,新时期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则需要医生树立起把自己看作上帝的高尚信念。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经济人”假说是构建西方经济学大厦的重要基石 ,“经济人”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 ,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人大体经历了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泛经济人三个发展阶段 ,不同阶段的经济人具有不同的伦理特性和科学价值。全面、辩证、动态地分析、评价经济人的伦理特性 ,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对康德思想的讨论中,"公共性"问题却被忽略.而这恰恰是把握康德政治哲学特质的关键所在.在康德看来,任何政治判断都应该是一次"启蒙".而启蒙必须以公共性为中介.正是由于理性的公共使用,政治判断才有可能成为批判的、辩论的共识,进而才能获得深厚的民情民意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康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并赋予其新的意涵,从而凸显了"公共性"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康德思想体系中的转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伦理视角下医药行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药行业是特殊行业,医药企业和医院是行业中的两个重要主体,两者均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都应承担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的社会责任。在企业伦理的视角下,分析了目前医药企业和医院的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两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主要实施了门诊预约制、全科门诊、打包收费、坚持公益性、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等先进的医院文化和管理方式,在内地公立医院体系内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和现代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也根据内地医疗服务环境的特殊情况,对预约制等相关制度进行了调整,同时也遇到了药品采购价格高,政府补助将会逐年减少等困难。肯定了医院管理模式对内地公立医院改革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注重社会效益、提高医生待遇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是作品的"公共性"问题,而"公共性"问题其实是公共权力问题。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创作是"公共性"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不成熟的创作实践以求抛砖引玉,对公共艺术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做一个简短论述。  相似文献   

19.
医院的市场化管理、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列举并分析了医院市场化管理指标,如分解医疗、限制药费、加速病床周转;价值评价体系,如学位、文章、SCI;政策法规,如精神卫生法;以及领导意志,如官本位、文书多、管理队伍臃肿等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此外,人文精神缺失也是导致目前医疗危机的重要原因,影响医生正确的诊疗决策.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管理不应以经济作杠杆、不能全盘西化,健全医生的价值评价体系,医院实施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公共物品的定义经过演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医院、医生、药品、医疗保险是医疗服务行为中具有代表性的四项基本要素,根据公共物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医疗服务领域的物品属性情况为:公立医院应当被界定为公共物品;未引入社会医疗保险时,医生所提供的服务和一般的药品为私人物品;引入社会医疗保险后,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是准公共物品,受到社会医疗保险制约,在医疗保险目录内的药品和服务项目属于准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