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为考察计算流畅性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592名小学二年级儿童的计算流畅性、数学学习兴趣、教师支持和数学焦虑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计算流畅性不仅通过数学学习兴趣间接影响数学焦虑,也可通过数学学习兴趣进而通过教师支持间接影响数学焦虑;(2)对计算流畅性和数学学习兴趣得分进行潜剖面分析,可将儿童区分为三种类型:低能力-低兴趣型、高能力-高兴趣型和低能力-高兴趣型;(3)低能力-低兴趣型儿童的数学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类,而低能力-高兴趣型和高能力-高兴趣型儿童的数学焦虑得分则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计算流畅性、数学学习兴趣和教师支持在预防和干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数学焦虑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计算流畅性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592名小学二年级儿童的计算流畅性、数学学习兴趣、教师支持和数学焦虑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计算流畅性不仅通过数学学习兴趣间接影响数学焦虑,也可通过数学学习兴趣进而通过教师支持间接影响数学焦虑;(2)对计算流畅性和数学学习兴趣得分进行潜剖面分析,可将儿童区分为三种类型:低能力-低兴趣型、高能力-高兴趣型和低能力-高兴趣型;(3)低能力-低兴趣型儿童的数学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类,而低能力-高兴趣型和高能力-高兴趣型儿童的数学焦虑得分则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计算流畅性、数学学习兴趣和教师支持在预防和干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数学焦虑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编程课程渗入到学前教育当中,研究者开始探究编程学习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及机制。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编程学习可显著提升学前儿童的认知控制、工作记忆等基础认知能力,并促进问题解决、创造力等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对数学与语言学习绩效具有提升效果。未来早期编程学习研究还需从设计、工具、研究系统性和其他影响因素等层面进行变革,揭示编程学习影响认知发展的机制,为开展儿童编程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总述 珠心算是计算活动,属于数学范畴。学前儿童如何学习数学?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教育部在《小学生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四则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育部“九五”课题于课题——《珠心算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科研实践,得出如下结论,珠心算在培养儿童陕速心算、开发儿童图象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对话协商、相互协作、动态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价理念,在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活动中,生成性评价能够解决游戏活动中评价缺失的问题,激发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兴趣、艺术感受能力、团体合作意识等,促进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因此,应以多元化的生成性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生成性评价主体、全面化的生成性评价理念等,优化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6.
儿童早期的数学能力是学龄时期正式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前儿童没有发展出良好的数学技能,这种学习困难可能会持续整个学龄期。所以,理清支撑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和预防未来学业失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儿童的数学能力是在生理基础之上与环境文化的交互过程当中通过自身努力主动构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市6所幼儿园245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头–脚–膝盖–肩膀(HTKS)任务、修订后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RS)及亚太学前儿童发展量表中的语言和前阅读分量表以及认知分量表考察执行功能、学习品质及早期语言和数学学业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执行功能对学习品质、早期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学习品质在执行功能和早期数学能力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对执行功能和早期语言能力的关系无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友谊在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帮助儿童学习社会化技巧,促进社会性比较,以及使得幼儿得到团体的归属感。然而早期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忽略,直到1970年代才再度出现一些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对有关学前儿童友谊研究的梳理,从学前儿童友谊概念,学前儿童友谊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整理出关于学前儿童友谊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9.
家庭学习环境作为个体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对个体早期乃至未来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81名年龄在53~67个月的学前儿童及其母亲为被试,考察了家庭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数学和社会技能的作用。结果发现:(1)控制个体性别、年龄后,家庭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数学和社会技能的解释率分别为9.2%、4.4%和9.6%,均大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教育经历对三方面技能的解释率;(2)进一步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前教育经历后,家庭学习环境仍可显著预测个体早期语言、数学和社会技能,解释率分别为7.4%、3.2%和8.5%;(3)家庭学习环境的不同方面与儿童早期发展不同方面的关系不同。其中,家庭学习活动是儿童早期语言和数学技能的重要预测变量,丰富生活经验是儿童早期社会技能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0.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0,32(2):177-182
从学前儿童对生物生长现象的认知入手探查了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探查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学前儿童在生长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2)不同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对生长的认知存在差异;学前早期儿童的认知成绩更多地受实验任务变式的影响,而学前晚期儿童的个体内部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11.
兴趣在儿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驱使儿童学习,也能激励他们不断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奥妙。因此,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对搞好幼教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六所幼儿园对19个班级430名各种家庭类型的学前儿童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其中8个大班,共223人,11个中班,共270人)。我们设计了幼儿兴趣爱好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成子娟  戚碧玉 《心理科学》1999,22(4):331-334
本研究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数学学习之间的内在规律出发,综合考查了各类教学法在学前施教的利弊;同时,在活动教法、指导操作法、演示法和讲授法之间做了对比实验,并设计了一整套以指导操作法为主的学前数学教法,以演示为主的数学教法之间进行了长期、深人的跟踪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变量基本被控制的条件下,指导操作法优于其他的教法;实验班儿童的智能发展,特别是数学能力的发展,明显好于对照班的儿童。这个优势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相似文献   

13.
以114名5-7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效果及任务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团体表扬能够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字词掌握效果及坚持性;(2)团体表扬与个体表扬,均能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感受;(3)团队认同调节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的影响,表现为团体表扬更能有效提升高团队认同者的字词掌握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5.
黄鹤  王小英 《心理科学》2022,45(2):315-322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家庭弹性评定量表中文简版、亲子关系量表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28名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影响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拓展了流动学前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编制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家长评定问卷并对其结构进行验证。方法:在理论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家长评定问卷,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263名和387名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进行结构的探索与验证。结果: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由独立性、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五个维度构成;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其结构在不同性别、城乡样本中具有稳定性。结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是一个五因素的结构,所编制的问卷可作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家长评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在几年来从事学前数学教学研究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学前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着极其普遍而又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误区”,不走出这一误区,将给儿童认知发展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8.
儿童对生物目的指向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指向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重要指标。学前儿童能否根据目的指向性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主要有3种观点:能区分、不能区分、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动物具有目的指向性,但不能理解植物的目的指向性。该文分层综述了学前儿童对生物包括人、动物和植物目的指向性的认知及学前儿童对不熟悉物体目的指向性的归因研究,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耿柳娜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1,24(3):297-299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考查4~6岁儿童对生物的“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泛灵论”倾向。2.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提高趋势,多数6岁儿童已经能够利用这一原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学前儿童对不同领域刺激物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对动物的认知优先发展,植物次之,对人造物认知的发展落后于对生物认知的发展。4.学前儿童表现出初步的分类概念。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两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55儿童为被试,采取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的设计,对实验班儿童进行为期四周的合作游戏训练,探讨合作游戏训练对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显著地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不同年龄班、不同性别学前儿童合作行为训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