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在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纳粹如何借助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和官僚体系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混淆人们的道德责任,并最终阻止人们的道德行为,六百万犹太人就这样在大众平静的沉默中离去.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让人们保持道德沉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类的大罪恶随时随地都可能再现. 相似文献
3.
在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纳粹如何借助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和官僚体系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混淆人们的道德责任,并最终阻止人们的道德行为,六百万犹太人就这样在大众平静的沉默中离去。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让人们保持道德沉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类的大罪恶随时随地都可能再现。 相似文献
4.
5.
核电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及其决策伦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电风险源于核技术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核技术风险因其认知主体的知识状态、认知模式、认知策略等导致核技术风险具有主观建构性,我们通过对公众和核技术专家等不同认知主体的认知范式进行分析,不同认知主体具有不同的经验,因而存在不同的基本假设、概念体系、观察视角和研究方式。在对核技术风险感知的分析基础上,对核技术风险决策伦理规约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为核技术风险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在规避核电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核资源。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伦理“断裂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理 论框架。这一问题轨迹,表现为“社会发展-道德问题-社会性问题-伦理断裂”。调研发 现,中国独特的伦理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社会问题与西方问题 症状相似以及社会学意义上的数据类似,但是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伦理断裂”,伦理社会 并未解体。在问题症状与发生学相似的背后,是二者实质性的差异,它表现为家庭伦理对 原子式个人的遏制;“无伦理”的市民社会并没有成为现实,伦理社会有机体仍然相互 关联、贯通。然而,当代中国社会仍面临着伦理断裂的诱发性问题,包括道德贱民的产生 、市场契约—信用的盛行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伦理亏空。 相似文献
7.
赵文丹;孙旭鹏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4,(9):25-29
代孕在当前所引发的诸多纷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伦理问题,代孕本质上是一种背离伦理精神的行为。基于黑格尔承认伦理的视角,代孕引发社会风险的根源在于承认伦理的缺失与冲突:承认伦理的缺失体现在委托方与代孕母的关系之中;承认伦理的冲突则体现在代孕母与子女的关系之中。代孕社会风险的化解必须从伦理入手,使人们在精神层面自觉抵制代孕行为的发生;相关法律的制定也必须以伦理精神为基准,最终实现法律与伦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学最早将美德与知识相联系,“真”的达到就是“善”的实现,人的合目的性是建立在其合规律性的基础上的,伦理学从此有了独立存在的根据。近代知识论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将获得知识与获得幸福视为同一,知识(理性)是建立伦理的绝对普遍的坚实基础,人的尊严和主体性成为伦理追求的最大价值。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知识的异化,“知识与人的幸福和命运问题”凸现在当代伦理学面前。为知识找寻一条“应然”的光明之路,不仅是伦理学的理论使命,也是人类自身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日益增大,需要探讨其本质、进程、影响因素并推动其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伦理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由理念到运动,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受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影响而在不同时期凸显出不同的伦理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0.
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教生命伦理的形成与生存环境的危机认识是密切相关的。在道教看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关系。保持自身形体的完整与健康 ,这不仅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而且是天道流转人间的必然体现。道教生命伦理有自己的思想特点 :“劝善成仙”精神奠定了道教生命伦理的主调 ;神明监督是道教生命伦理的强化手段 ;在道教劝善成仙与神明监督的生命伦理中还有配套的符号示范。道教生命伦理把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 ,强调行善去恶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注重药物治疗 ,这种内心道德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思想为现代生命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道教生命伦理建立了修道的整体性原则 ,把个人的身心健康置于宏观环境之中来加以考察 ,这为当今人类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系。道教生命伦理 ,强调阴阳协调 ,和合美善 ,这对于维持社会人口生态的良性发展而言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功效。道教生命伦理以“自然无为”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理路 ,这对于维护全球的自然生态平衡而言具有深刻的道德方法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走向深层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伦理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展伦理学而言,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根本方法论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层面上建构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对明确发展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学理层次、研究平台等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立足于复杂性思想,将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引用了各个领域的生动例子,解析其中不同的复杂性含义,最终将研究立足于复杂性伦理,文章进而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对复杂性赖以生成的场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医学视野中的伦理与现代伦理视野中的医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边林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2,23(2):23-27
医学与伦理的关系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经过了一个浑然一体、相互分离和重新融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简要考察和分析,着重阐述了现代医学视野中的伦理与现代伦理视野中的医学应当所具有的本质形相。在现代医学视野中,现代医学伦理是来自人类伦理遗产和对现实生命道德问题的伦理认识结果两方面的理论交汇。现代伦理应当是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其中包括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生命伦理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关于生命道德规范长入现代医学的机制问题的思考;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在现代伦理的视野中,现代医学的本质在于,现代“大医学”的概念已经取代了对医学的传统认识;医学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构成部分的特质逐渐地被揭示出来;现代医学已经成为特定社会职业群体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重要社会活动。站在现代医学和现代伦理各自的立场认识和了解对方,对全面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推进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Risk analysis and regulatory systems are usually evaluated according to utilitarian frameworks, as they are viewed to operate
“objectively” by considering the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Yet, the estimation
of impacts during risk analysis and the decisions in regulatory review are affected by value choices of actors and stakeholders;
attention to principles such as autonomy, justice, and integrity;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is article, case studies of
biotechnology are used to illustrate how non-utilitarian principles are prominent in risk analysis and regulatory review and
to argue that these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as we consider nanotechnology oversight systems for its products.
We argue that there are not distinct separations between “science-based” review systems, in which evaluation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ical products are primarily considered, and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justice, non-maleficence, and autonomy. It
should further be expected that, given research into fair treatment during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ttention to ethics
will affect how citizens assess emerging technologies. Finally,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oversight systems
for the products of nanotechnology is suggested, one which does not draw a sharp distinction between risk analysis, regulation,
and respect for non-utilitarian values.
相似文献
John C. BesleyEmail: |
18.
Jennifer A. Herd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2000,28(2):167-188
In this introduction to a cluster of three articles on eighteenth-century ethics written by Mark Larrimore, John Bowlin, and Mark Cladis, the author maintains that although the broad narrative tracing the emergence of a religiously neutral or naturalistic moral languag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s a familiar one, many centr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is development remain unanswered and require further historical study. Against those who contend that historical study is antecedent to, but not part of, the proper substance of religious ethic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historical and normative studies are interdependent, each helping to define the questions central to the other. The introduction conclude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three articles and suggests ways in which religious ethicists can, in the future, make a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ethic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