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瑞明  莫雷  伍丽梅  李利 《心理科学》2006,29(6):1320-1323
探讨空间信息对语义相关判断的影响。实验材料是具有内在纵向空间关系的词对,纵向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顺序与指代物的空间位置次序一致或不一致,要求被试对词对进行语义相关判断。综合2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语义相关判断任务中被试会自动激活指代物的空间信息,并且其对空间信息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而非表象表征。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2.
以负性项目-中性场景以及中性项目-中性场景组成的图片对为材料,通过操控项目-场景之间的语义联系和空间距离,考察了负性情绪对不同语义、空间关系联结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项目-场景空间距离较近时,无论项目-场景之间的语义是否相关,负性情绪始终不会影响项目-场景联结记忆;当项目-场景空间距离较远且语义不相关时,负性情绪会削弱项目-场景联结记忆;而当项目-场景空间距离较远且语义相关时,负性情绪会促进项目-场景联结记忆。结果表明,负性情绪对项目-场景联结记忆的影响会受到项目与场景之间语义关系和空间关系的调节,且语义关系在项目-场景空间距离较远时的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王墨耘  朱骞  高坡 《心理科学》2012,35(3):595-601
作者通过实验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五种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知觉对其条件推理的影响。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对条件句中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的知觉理解影响和调节其相应的条件推理的成绩。实验1新发现,被试对充分条件句后件对前件必要性的知觉理解存在难易差异,对许可句和定义句的后件必要性容易知觉,对偶然句、义务句和因果句的后件必要性难以知觉。实验2新发现,被试对充分条件句后件对前件必要性的知觉理解的难易差异导致被试在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上的差异,对许可句和定义句的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显著高于对偶然句、义务句和因果句的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对充分条件句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随对后件必要性知觉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涉及的空间关系判断包括上下关系判断、远近关系判断和距离判断。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道德词的反应快于不道德词;在空间下方时,不道德词的反应快于道德词;(2)远近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个体更倾向于将道德词判断为\"远\",即道德词更偏上;在空间下方时,没有显著的偏向;(3)在距离判断中,个体对道德词的判断出现显著的向上偏移,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则出现显著的向下偏移。由此得出结论: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会影响个体对空间关系的判断,具体来说是\"道德是上\"的隐喻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上\"的偏移效应;而\"不道德是下\"的隐喻则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下\"的偏移效应。  相似文献   

5.
注意瞬脱对视觉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RSVP范式和视觉空间关系研究范式相结合,以两个实验探讨了注意瞬脱对视觉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判断之间出现了实验性分离:类别空间关系判断表现出较大的注意瞬脱效应,数量空间关系判断只有轻度注意瞬脱效应。这说明,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子系统具有不同信息加工特性:前者依赖实时注意资源,其编码过程更多涉及控制性加工;后者较少依赖实时注意资源,其编码过程更多涉及自动加工。另外,还运用注意瞬脱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针对阅读理解是建构抽象命题网络的传统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提出:阅读加工是建构语言所述事件的知觉模拟,并由此推论: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包括动态的知觉模拟。该动态模拟假设得到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行为学上的研究证明了语言理解中动态知觉模拟的存在,还对这种模拟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该假设也得到一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观点,动态模拟假设还需要深入的检验,以进一步充实知觉符号理论的语言理解模拟观  相似文献   

7.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4,36(2):127-132
融合视觉空间关系识别中的类别关系判断和数量(坐标)关系判断,通过4个实验探讨了影响视觉空间关系判断的线索性方面的因素。结果表明:视觉空间关系判断受角度影响不明显;单线索条件下刺激越靠近可视线索,判断绩效越好;多线索条件下在不显著延长反应时间的情况下有助于提高视觉空间关系判断的正确率;另外不均匀条件(边界线有一定斜率)不利于视觉空间关系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情境模型的实质:命题符号与知觉符号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阅读理解中情境模型的建构是当今阅读研究的热点。传统命题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是组相关命题,是非模式符号系统;随着知识表征理论的发展,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的建构包括模式符号系统,即含有知觉符号。文章对比了两种理论对情境模型的不同解释,并介绍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最后对未来验证两种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于语义空间的研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对词汇语义系统的不同观点,科学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目前,有代表性的语义空间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潜在语义分析(LSA)和语言的多维空间类比(HAL)。潜在语义分析是指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来探索文章中潜在的语义关系的方法;语言的多维空间类比则是利用多维量表(MDS)的方法来提取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10.
物体隐含的形状信息对图片再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莹  王瑞明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3):588-59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阅读中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和激活策略。实验材料分为句子和图片。按句子隐含形状与再认图片的匹配关系分为匹配与不匹配版本。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验证知觉符号理论;实验2进一步探讨知觉符号的激活策略。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对图片的反应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验1中匹配再认时显著短于不匹配再认时;实验2中匹配与不匹配再认时无显著差异。从而支持知觉符号理论并进一步说明知觉符号的激活是策略性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1.
言语理解中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王穗苹  吴俊 《心理学报》2005,37(2):143-15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言语理解中信息表征的方式。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96名。实验材料按照探测图画中物体的形状跟先前阅读的句子中描述的物体的隐含形状的关系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匹配版本,一类是不匹配版本。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种条件下图画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1中被试读完句子以后马上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中被试的阅读任务难度增大,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命题符号表征。实验3中被试阅读的关键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再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也是命题符号表征。总的实验结果表明言语理解中既存在知觉符号表征,也存在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是信息表征的一种早期状态,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2.
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瑞明  莫雷  李莹 《心理科学》2005,28(3):738-740
在认知科学中一个经典的争论是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其中占主流的理论一直是命题符号理论,而最近Barsalou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知觉符号理论。本文对这一新理论做了介绍,阐述了它的主要特征,比较了它与命题符号理论的差异,并提供了现今对这一理论的实验证实。希望借此能启发国内的研究者也来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研究正序和乱序两种句子语境对目标词加工的不同影响,来探讨句子语境中语义联系启动作用及作用点问题。实验一采用词汇命名任务研究发现,句法成分影响命名任务,句法违反对命名任务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语义违反则对命名任务没有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二利用词汇决定任务发现,词序影响决定任务,乱序对词汇决定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语义违反对决定任务地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中义联系启动是短暂的,它的保持和传递需要句法成分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抽象道德概念的空间形象性效应, 以及语言因素和具身因素对该效应的影响机制及其加工进程。实验1检验词对空间位置对道德词对语义判断(反义程度)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符合空间形象性呈现条件(即道德-下, 不道德-上)诱发了较大的N400, 并且词对语义判断的反应时较长; 实验2检验词对语义的反义程度对道德词对空间形象性判断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语义无关词对诱发了较大的N200和N700, 并且词对空间形象性判断的反应时较长。研究结果表明, 抽象道德概念的加工能够表现出空间形象性效应, 该效应由语言因素和具身因素共同塑造, 前者在概念加工过程中优先被激活并发挥持久影响, 后者仅在概念加工的中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Arguments about 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specific neural systems and specifically about the independence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have focused on the event-related brain measures (ERPs) as tool to monitoring moment-by-moment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underlai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ERP response to semantic anomalies is at least partially distinct from the ERP response to syntactic anomalies and that two distinct processes are activated in sentences comprehension. ERPs were recorded from 10 electrodes while subjects read (Experiment 1) or listened (Experiment 2) to sentences containing semantic or syntactic violations. Final-words that we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sentence context elicited a negative-going wave at about 400 ms poststimulus, whereas penultimate-word incongruous with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subject–verb non-agreement) elicited a positive-going wave about 600 ms poststimulus. No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perceptual modality of the stimulus (visual or auditory) nor different ERP correlates as a function of task-relevance (explicit/implicit task induction) were found.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for Italian language are explained.  相似文献   

16.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STEARC)是指时间的心里表征具有空间特性。这种时空关联现象具有多方向性、多通道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优势轴的差异性。影响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阅读和书写习惯、语言、空间参考框架和情绪状态等。目前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隐喻构念观、具身理论、命题符号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综合三条空间轴线,深入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阅读研究的技术模型和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阅读心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从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严格的文本阅读实验至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模型不断进步,具体理论和实际应用不断成熟。到目前为止,文本阅读领域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作者首先对文本阅读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模型进行了梳理,从目标、空间、时间、因果和主角五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文章评述了文本阅读研究的两种新观点,即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最后作者对文本阅读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