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侈靡》篇之侈靡吴邦本,龙海读《管子》书,每当阅到《侈靡》时,常引起思索。赵守正《管子注译》注释说:"侈靡,指奢侈的生活消费,本文论点奇异,为奢侈消费提供理论根据,故名'侈靡'。"但文章内容论述的主要问题不纯是"侈靡",其中一部分说到"侈靡",并且...  相似文献   

2.
《管子·侈靡》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管子·侈靡》篇属短语类。今本《管子》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解、轻重等八类。关于它们的分类大致分为:A.经言,B.外言、内言、短语、区言,C.解、杂,D.轻重等四种并按从 A 到 D 的顺序编成的。在经言部中可以看到很早的管仲说的话,所以被称为“经”。属于短语的《侈靡》篇是仅次于经言类的旧篇。《侈靡》篇在《管子》书中是数一数二的长篇,这和其内容的特殊性是有联系的。笔者将它断为五十三章,内容复杂而大致可分为下列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侈靡”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巫宝三同志说:“侈靡就是奢侈,就是剥削阶级用豪华方式消费社会产品”(《〈侈靡篇〉的经济思想和写作时代》,《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姜旭朝同志进一步认为“侈靡”是中国消费思想史上的一种消费观,“从先秦时代起,侈靡消费观第一次在《管子》中得到阐述后,一直作为正统的消费观——崇俭观的‘异端’而存在着”(《〈管子〉侈靡观: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管子学刊》1988年,  相似文献   

4.
《管子·侈靡》篇素称难读。明刘绩言“此篇多错简,不可读”(《管子补注》),朱长春言“《侈靡》大奇,宿儒难解”(《管子榷》)。郭沫若先生《管子集校》对其文通篇校理,又撰长文《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后收入《奴隶制时代》一书)分析剖判,辟路蓝缕之功卓然可鉴。然笔者对郭老《侈靡》篇作于公元前190年前后的西汉  相似文献   

5.
《侈靡》是《管子》中一篇重要文章,以难懂著称。本文从《管子》全书出发,探讨《侈靡》真意,并对全篇作一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乾溁先生在《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认为:“《侈靡》篇的侈靡不是奢侈”,“其意义乃是丰富足用之道”。他怀疑“在《侈靡》篇写成的那个年代,能不能出现象凯恩斯主义那样的思想”等等。笔者读罢,不敢苟同。兹简论两条,与周先生商榷。一、侈靡兢是奢侈,其意义并非丰富足朋之道。周文从文字角度论,势必难解侈靡,尤  相似文献   

7.
我在《侈靡篇时代与作者蠡测》(《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一文中证明了该文作于齐湣王十二年十月左右,作者是苏秦。在这篇文章里,着重对作者苏秦的精神人格思想倾向学术渊源诸问题作进一步的追溯。一、《侈靡》篇的纵横家倾向与作者苏秦的精神和人格苏秦是战国纵横家之集大成的人物。《侈靡》篇既为苏秦所作,则应入于纵横家者言一类是自不待言的了。  相似文献   

8.
《侈靡》是《管子》中公认难读的一篇。特别是对“侈靡”的解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学者认为,“侈靡”就是“奢侈”,或者是“奢侈消费”,把管子的侈靡观看作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有的学者把“侈靡”解为丰富足用之道,有的释成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策”,有的学者解释为“高消费”,也有的认为是要“将社会财富千方百计消耗殆尽”。这些观点各有所据,都有一些道理,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能说得通,但通观《侈靡》全篇和《管子》全书,有些解释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加上《侈靡》中错简、讹文、脱衍甚多,学者们因看法、观点不同而造成了在理解、校误、订正、句读上的极大差异。有时候,不同的学者可以把同一个字校订为其意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形相似的字,一句话也可以句读成解释截然相反的两种意义。笔者认为,如果把“侈靡”理解为“扩大消费”,可以较好地对《侈靡》全篇作出通解。所以,笔者对“侈靡”的解释是:鼓励一部分人主要是比较富裕的人,多消费,增加消费,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9.
《管子》侈靡观: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消费观——“崇俭”论与“侈靡”论。从先秦时代起,侈靡消费观第一次在《管子》中得到阐述后,一直作为正统的消费观——崇俭观的“异端”而存在着,直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消费观的兴起取而代之。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中,侈靡消费观是很特殊的消费思想,甚至在17世纪以前的世界经济思想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它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说,侈靡消费观多少触到了消费与生产  相似文献   

10.
《管子》一书讲治国牧民之道很多。对人口问题的论述,也是它的重要内容。例如:《入国》篇讲“九惠之教”,讲的全部是人口问题。其他如《权修》、《入观》、《小匡》、《霸言》、《问》、《侈靡》、《治国》、《形势解》、《轻重》甲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口问题。一、人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发展规律。《管子》的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出现,生产力不断提高,但土地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